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4篇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Sun JY  Zhao D  Wang W  Liu J  Cheng J  Jia YN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5):362-365
目的分析1984—2000年北京地区35~74岁人群急性卒中事件病死率变化趋势、分布特点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在WHO—MONICA方案的北京地区心血管病监测人群中,用统一标准化的方法登记北京地区急性卒中事件13556例,其中死亡病例3905例,死亡事件定义为发生卒中事件后28d内。结果(1)卒中总病死率为28.8%,其中缺血卒中的病死率为12.3%,脑内出血型卒中的病死率为63.2%,蛛网膜下腔出血型卒中的病死率为34.8%;(2)卒中病死率的变化趋势:男性平均每年下降1.51%(P〈0.01),女性平均每年下降1.83%(P〈0.01);出血型卒中病死率年平均下降1.48%,缺血型卒中病死率年平均下降0.51%;(3)男女两性卒中病死率之比为1:1.13(P〈0.01),农村人群的病死率(38.7%)高于城市人群(26.3%)(P〈0.01),卒中复发者的病死率(36.1%)高于卒中首发者(25.2%)(P〈0.01)。结论17年间北京地区35~74岁人群卒中病死率呈下降趋势,其中主要表现为出血型卒中病死率的下降。加强农村地区的医疗保健水平,积极开展卒中二级预防,是进一步降低卒中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2.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相关危险因素特征。方法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对全国23省市三甲医院心内科门诊入选的96729例高血压患者,根据美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中“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评分量表”计算所得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概率,分为低危组(≤5%,1223例)、中危组(≥6%且≤9%,2768例)和高危组(≥10%,11923例),分析比较合并糖尿病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结果低、中、高危组合并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为(4.3±0.8)%、(7.6±1.1)%和(25.7±16.0)%,分别是不合并糖尿病患者的1.16倍、1.04倍和1.28倍。低危组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收缩压水平、左心室肥厚和吸烟比例均明显低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收缩压(122±12)mmHg(1mmHg=0.133kPa)比(132±18)mmHg]、左心室肥厚0%(0例)比0.8%(218例)、吸烟1.9%(123例)比4.6%(1277例),均P〈0.05],但年龄大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54.47)岁比(53±9)岁,P〈0.05];当排除年龄评分影响因素后,合并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仍高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3.9%比3.2%,P〈0.05)。中危组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年龄、收缩压水平、左心室肥厚、吸烟及心房颤动比例明显低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58±7)岁比(59±10)岁、(132±16)mmHg比(139±19)mmHg、1.2%(33例)比3.5%(628例)、8.1%(223例)比18.5%(3355例)和0.4%(10例)比1.7%(315例),均P〈0.05]。高危组糖尿病患者中,仅其他心血管疾病比例高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65.5%比61.0%)(P〈0.05)。当排除该项评分影响因素后,合并糖尿病患者剩余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仍然高于不合并糖尿病患者(19.5%比15.1%,P〈0.05)。糖尿病危险因素评分对女性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低、中、高危组总评分的贡献率分别是男性的1.40、2.18和1.93倍;所有危险因素中,收缩压评分对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总评分的贡献率最高(男性44.4%,女性52.0%)。结论糖尿病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糖尿病评分对女性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十年发病风险的贡献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83.
北京部分城区老年人群高血压现况调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分析2002~2003年北京部分城区60~74岁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有关特点。方法以北京大学和首钢地区60~74岁1157例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横断面调查结果为研究样本,对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血压的类型、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该地区60~74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60.5%、60.9%和23.4%;(2)随着年龄增长,男女两性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加趋势(P〈0.05);与60~64岁组相比,70~74岁组男性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了30.3%,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了32.1%;(3)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为25.0%,占老年高血压患者的42.3%;(4)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至少一个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为85.9%。结论高血压是北京部分城区60~74岁老年人群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常见类型,老年高血压患者绝大多数合并有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4.
纤维蛋白原水平与10年累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 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不仅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与高血压的患病和发病有关.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FIB与新发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性别差异,而在中国人群中,尚缺乏FIB与高血压发病之间关系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目的 探讨中国35~64岁人群血浆FIB水平与10年累积原发性高血压(EH)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992年在北京建立的一组35~64岁、无EH的队列人群共2115人的基线血浆FIB水平和10年累积EH发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10年累积EH发病率为34 8%,男性为39 3%,女性为31 5%,男女两性发病率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 01);2)基线FIB水平三分位与10年后血压水平分级的偏相关系数为0 096(P<0 01);3)随着基线FIB水平的升高,男性10年累积EH发病率从34 4%上升到43 1%,女性从28 7%上升到36 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4)与FIB最低水平组相比,最高水平组10年累积高血压发病危险升高41%;男性发病危险升高44 7%,女性发病危险升高36 7%.结论 随着血浆FIB水平的升高,EH的发病风险增加;改善血液的高凝和高黏状态对心脑血管病的早期防治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5.
目的 研究代谢综合征(MS)不同组分及其组合形式与心血管病(CVD)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 "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前瞻性队列研究"在11省市共人选35~64岁男女两性30 378人,1992-2004年随访期间共发生急性CVD事件809例.采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定义的MS新标准分析MS的分布特征和MS各组分不同组合与CVD发病的关系.结果 (1)根据新标准,中国人群MS患病率为11.8%,男女分别为12.4%和9.0%,男性高于女性(P<0.001).(2)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CVD危险随MS组分个数的增加而增加.仅有1个组分时,只有血压升高显著增加CVD危险;有2个组分时,10种组合中的5种显著增加CVD危险;≥3个组分(即MS)存在时共有16种组合,除4种罕见组合外,其他12种均显著增加CVD危险,其中危险最高的前7位均具有"腹部肥胖+血压升高"的特征.结论 MS各组分的不同组合形式所具有的CVD发病危险有很大差异,≥3组分,特别是包含腹部肥胖和血压升高者,可以较好地检出CVD危险较高的个体.  相似文献   
86.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25~64岁人群基线时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与随访期间发生急性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对1984-1993年在北京地区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入选的25~64岁男女两性共7023人进行随访,对随访期间发生的急性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进行登记,排除非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的211人后,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与急性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基线7023人中有高血压2240例,高血压人群中左心室肥厚的患病率为11.8%,男性为16.1%,女性为7.5%.(2)与血压正常且无左心室肥厚者比较,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者发生急性冠心病、急性脑卒中、总心血管病事件和总死亡的相对危险(RR)分别为4.92(95% CI:2.25,10.74)、4.24(95% CI: 2.58,6.97)、4.06(95% CI:2.60,6.34)和3.26(95% CI:1.99,5.34).(3)与有高血压但无左心室肥厚者比较,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者发生急性冠心病、急性脑卒中、总心血管病事件和总死亡的RR分别为1.47(95% CI:0.71,3.05)、1.79(95% CI:1.14,2.80)、1.65(95% CI:1.19,2.28)和1.70(95% CI:1.08,2.69).(4)急性冠心病、急性脑卒中、总心血管病事件和总死亡归因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危险百分比(PARP)分别为13.0%、11.0%、10.4%和7.9%,其中男件急性脑卒中归因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PARP为15.5%;女性急性冠心病归因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PARP为21.7%.结论 高血压左心窒肥厚是急性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独市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队列人群基线(1992年)血压水平及10年(1992年至2002年)血压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992年在北京大学社区建立了年龄为35~64岁共1985人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队列,取得了基线调查数据;在2002年对该人群再次进行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本研究对两次调查资料完整的1331人基线血压水平及10年血压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1)北京地区45~74岁研究人群中颈动脉内中膜(IMT)的增厚率为514%,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为347%。(2)高血压者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495%)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289%)(P<0001)。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均呈增加趋势。在血压≥180/110mmHg(1mmHg=0133kPa)时,颈动脉IMT增厚的相对危险是理想血压组的18倍,而颈动脉斑块的相对危险是理想血压组的56倍。(3)1992年和2002年查体血压均正常者其颈动脉斑块或IMT增厚的患病率为506%;1992年检查高血压,2002年检查血压正常者其颈动脉斑块或IMT增厚的患病率为636%;1992年和2002年查体均为高血压者其颈动脉斑块或IMT增厚的患病率为742%。结论在北京地区45~74岁的研究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普遍存在的。随着基线血压水平的上升,无论是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88.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脑血管病相关性前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血清HDL-C水平与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卒中事件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对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30 384人基线HDL-C水平和1992-2003年发生的急性冠心病和急性卒中事件关系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HDL-C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随着HDL-C水平的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事件发病危险呈持续增加.(2)HDL-C水平与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有所差别,随着HDL-C水平的降低,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危险及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病危险明显上升;而出血性卒中事件与HDL-C水平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HDL-C血症组急性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增加45%(RR=1.45,P<0.05),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危险增加53%(RR=1.53,P<0.01).(3)在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中,6.4%可归因于HDL-C水平降低;其中6.2%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和7.3%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事件可归因于低HDL-C血症.结论 从HDL-C≥1.56mmol/L开始,随着HDL-C水平的降低,ICVD的发病危险明显上升.在血脂异常的防治中,对于低HDL-C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9.
缺少体力活动、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和饮酒、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肥胖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因素发生的主要根源, 也可直接加速ASCVD的进展。而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在我国儿童、青少年和中青年人群中的流行程度已相当严重, 必然导致这些人群高血压等的患病风险、ASCVD的早发风险和终生风险持续增加。因此, ASCVD防治的首要策略是在儿童、青少年和中青年人群中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从而最大程度地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等危险因素的发生。2018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已经将全民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列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战略主题。而建立和发展有助于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体系和提升专业化的生活方式干预能力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0.
目的 对比分析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 (ChineseMulti ProvincialCohortStudy ,CMCS)与美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的结果 ,探讨弗莱明翰预测模型在我国人群中的适用性。方法 分析CMCS队列 35~ 6 4岁 30 12 1人 10年的随访结果和弗莱明翰队列 30~ 74岁 5 2 5 1人的 12年随访结果 ,比较两人群 10年冠心病发病危险、基线危险因素水平、各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度以及CMCS模型和弗莱明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1)CMCS队列男女两性的 10年发病危险分别为1 5 %和 0 6 % ,显著低于弗莱明翰队列男女两性的 8 0 %和 2 8%。 (2 )CMCS队列男女两性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男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血症和女性的吸烟率低于弗莱明翰队列 ,男性吸烟率高于弗莱明翰队列。 (3)与弗莱明翰队列中各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度 (RR)相比 ,CMCS队列中男性年龄的RR较高且差异有显著性 ;CMCS队列男性总胆固醇 (TC)为 5 2 0~ 6 2 3mmol L时、HDL C低于 0 91mmol L时以及女性吸烟时的RR较低 ,差异有显著性。其他多数危险因素的RR在两队列中的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性。 (4)CMCS模型和弗莱明翰模型都有较好的判别病例和非病例的能力。CMCS模型和弗莱明翰模型男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 736和 0 70 5 ,女性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