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11篇
  免费   535篇
  国内免费   215篇
耳鼻咽喉   84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96篇
临床医学   1344篇
内科学   391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455篇
特种医学   200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179篇
综合类   3585篇
预防医学   603篇
眼科学   27篇
药学   1403篇
  15篇
中国医学   6397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342篇
  2020年   355篇
  2019年   363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336篇
  2016年   356篇
  2015年   406篇
  2014年   785篇
  2013年   757篇
  2012年   939篇
  2011年   944篇
  2010年   940篇
  2009年   848篇
  2008年   784篇
  2007年   707篇
  2006年   680篇
  2005年   703篇
  2004年   600篇
  2003年   662篇
  2002年   467篇
  2001年   485篇
  2000年   387篇
  1999年   274篇
  1998年   265篇
  1997年   323篇
  1996年   301篇
  1995年   266篇
  1994年   186篇
  1993年   124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用肝家血虚火旺,头痛,目眩,颊赤,口苦,倦怠,烦渴,抑郁不乐,两胁作痛,寒热,小腹重坠,带下,脉弦大而虚.笔者临证时紧扣该方针对肝家血虚火旺这一特点,加减治疗各种疾病,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82.
目的:评析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门诊诊治的中风后眩晕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4月20日~2016年4月20日.使用单双号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将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血浆黏度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67%,较对照组更高,P<0.05;实验组血浆黏度为(1.02±0.22)mPa·s,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中药小柴胡汤加减用于治疗中风后眩晕效果较为可观,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3.
熊瑛  李荣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41(9):1708-1712
目的 探讨耳内窥镜下鼓室内注射甲强龙对伴眩晕突聋患者听力康复及前庭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铜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伴眩晕突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降低血黏度和抗凝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甲强龙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耳内镜下鼓室注射甲强龙治疗,均治疗10 d。分析对比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和前庭功能情况,采用血浆凝固法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测定。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42%,高于对照组的5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内窥镜下鼓室内注射甲强龙对前庭功能正常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7.78%,高于对前庭功能异常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38.46%(P<0.05)。治疗前,两组之间的前庭功能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的前庭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的前庭功能正常占比高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PT、APTT、TT和FIB水平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治疗后的PT、APTT和TT水平高于且FIB水平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PT、APTT和TT水平高于且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内窥镜下鼓室内注射甲强龙治疗伴眩晕突聋,有利于患者听力康复,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前庭功能和凝血功能,但该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少,需要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4.
《广西中医药》2017,(6):70-72
<正>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是由后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引起以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综合征[1]。其临床特点为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易致急性脑血管疾病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2]。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中风"等范畴。虚在眩晕病因病机中具有重要作用,历代医家从虚论治收效显著。笔者研读  相似文献   
85.
针对胃痞夹杂证的治疗,应从五脏六腑整体观出发,方能取得更好疗效,此正是周仲瑛教授所创病机辨证方法。临证审证求机,针对复合病机,虚实夹杂者当以补消并用,寒热错杂者当以寒热平调。扶正重在升降气机、健脾安胃,或滋肾或宁心,祛邪包括理气解郁、消食导滞、祛风除湿或清热化痰等复法制方,每方药味15~25味,看似杂乱,实则切合复合病机,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究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肝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1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包括饮食运动指导,心理疏导、口服西药降糖降压药物等,观察组加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36%(53/55)明显高于对照组76.36%(42/55),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合并高血压(肝肾阴虚型)的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加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效果良好,获得认可,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泽泻汤加减对眩晕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6年3月—2017年3月于抚顺市中医院收治的眩晕病患者共6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应用信封法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应用天麻素注射液静点联合手法复位,试验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泽泻汤口服,应用DHI评分量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泽泻汤加减治疗眩晕病患者临床疗效优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究天麻素与血栓通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7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一组与联合组,各38例。单一组予以血栓通治疗,联合组于此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治疗。观察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联合组临床效果优于单一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予以天麻素与血栓通联合治疗,效果颇为显著,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眩晕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中药治疗眩晕的临床文献报道进行检索和筛选,对符合纳入条件的原文进行中药复方及药物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条件的复方(包括经典方和自拟方)共18首,对18首复方进行药物分析,共计55味中药,分属10种类别。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理气药、解表药、化痰药、祛风湿药。结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为"痰"、"瘀"、"虚",为临床中药治疗眩晕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90.
目的观察桂枝加葛根汤联合运动疗法对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患者临床症状、颈椎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112例C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取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比较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右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左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RVA、L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桂枝加葛根汤联合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颈椎功能,增加颈部血流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