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50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142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30篇
  2篇
中国医学   48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卢斌 《北京中医》2010,(2):F0002-F0002
2010年1月21日,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联合召开“首都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科技攻关奖励大会”,隆重表彰在首都防治甲型H1N1流感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6位中医专家,给予每位专家10万元的奖励。  相似文献   
82.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在我国患病率约0.123%[1],因其慢性、顽固难愈、复发率高,成为皮肤科领域重点研究防治的疾病之一。Ustekinumab在2009年获准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它可与人体白介素12/白介素23的p40亚单位结合,抑制其生物活性,达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2],但其疗效结论尚不统一,且缺乏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3]。我们检索文献,对Ustekinumab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胰岛分泌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10只8周龄db/db小鼠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EGb761组)和糖尿病对照组(db/db组),每组各5只,分别给予EGb761 100 mg/(kg.d)和安慰剂灌胃。另选5只同周龄db/m小鼠给予安慰剂灌胃作为非糖尿病对照(db/m组)。每周监测体重、血糖,8周后行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并取胰腺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胰岛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表达情况。结果 EGb761组血糖、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胰岛内NADPH氧化酶gp91phox、p22phox亚基的表达水平、胰岛质量显著改善。结论 EGb761能够降低NADPH氧化酶的表达,减少氧化应激的来源,改善胰岛微环境,从而保护胰岛β细胞。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肺缺血一再灌注损伤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32只建立肺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大白兔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6只。研究组在原位阻断肺门前5分钟注射参麦注射液(3mL/kg)。比较分析两组白兔不同时间NF-KB阳性颗粒比例及TNF-α、IL-6和IL-8水平。结果研究组各时段血清TNF-α水平及肺组织NF-KB阳性颗粒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6水平在再灌注1h以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IL-8水平在缺血末、再灌注2h、再灌注4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可早期抑制TNF-α活性而减少IL-6和IL-8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85.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5岁(53.6±13.6岁)。根据术前颈椎MRI T2加权相中矢状位上目标节段纤维性椎管最小矢状径分为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32例)和非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18例),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组随访25.6±7.4个月,非狭窄组27.4±8.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的总分、感觉评分、运动评分,计算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和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改善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IA评分总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上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下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感觉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狭窄组与非狭窄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37.3%和55.9%,术后1年分别为61.3%和73.6%,末次随访分别为77.3%和91.1%,上述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狭窄组手术改善率为88%(28/32),非狭窄组为(94%)(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4例颈部轴性疼痛;狭窄组13例、非狭窄组11例术后出现吞咽疼痛或吞咽异物感,行对症治疗后改善;狭窄组出现1例椎前血肿和2例C5神经根麻痹,经神经营养、消肿等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摔倒等意外突发事件。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外伤前合并有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术后短期疗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86.
对较常见的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来源进行分类, 有利于更好地规划膝关节畸形的矫形方法、匹配假体与修复软组织。在分析临床典型病例的基础上, 结合分类标准在实际临床中的可操作性进行甄别, 建立合理的膝关节外翻畸形形态学分类, 对掌握外翻畸形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有重要意义。按畸形来源和内、外侧副韧带的张力情况分析膝关节外翻畸形分类方法, 可将其分为传统型膝外翻畸形来源分类和新型膝外翻畸形来源分类。两者虽均着重突出了外翻畸形的骨性特点和软组织情况, 但有较大区别。传统分类通过股胫角、外翻角等进行划分;新型分类以机械角、解剖角、股骨远髁角等进行划分。膝外翻畸形来源一般具有复合性, 传统分类不能完全反映外翻畸形的畸形来源和软组织的张力状态, 而新型分类, 尤其是基于解剖角外翻畸形的分类不仅可反映膝关节外翻畸形的形态解剖学细节, 还可反映决定膝关节稳定性的内、外侧副韧带的张力情况及局部软组织应力状态。目前临床常用的针对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包括膝关节周围截骨和全膝关节置换术, 前者重在矫正关节外畸形, 无需对韧带进行过度修复, 而后者重在力线修正, 是终末期外翻畸形的最终治疗方式。数字化技术在临床骨科的应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协作式带教模式对妇产科实习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专科知识成绩及核心胜任力的影响。方法抽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妇产科实习的护士13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将所有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65名。对照组采取传统护士实习教学方法,观察组采取协作式带教模式。实习2个月后评估两组对象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专科知识成绩及核心胜任力。结果 1)评判性思维能力:观察组自信心、开放思想、寻求真相、系统化能力、分析能力、求知欲、认知成熟度七个维度评判性思维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专科知识成绩:观察组专科知识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核心胜任力:观察组个人特质、临床护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专业建设能力与发展能力四个维度的核心胜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带教模式相比,协作式带教模式可显著提高妇产科实习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专科知识成绩及核心胜任力。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盐对RAW264.7细胞系毒性作用的浓度范围和抑制RAW264.7分化为破骨细胞的最佳实验浓度。 方法以小鼠前破骨细胞系RAW264.7为研究对象,应用MTT法检测唑来膦酸盐对小鼠前破骨细胞系RAW264.7的毒性作用范围。使用TARP染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盐作用下破骨细胞的生成数目。 结果体外培养24 h后,酶联免疫反应吸光度结果显示,10-3 mol/L(0.511±0.920),10-4 mol/L(0.615±0.577)唑来膦酸对小鼠前破骨细胞系RAW264.7增殖有毒性作用,与空白对照组(0.789±0.06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80,P<0.01)。TRAP染色破骨细胞计数结果显示:10-5 mol/L(8.333±0.817)、10-6 mol/L(10.400±1.817)、10-7 mol/L(11.250±2.750)及10-8 mol/L(11.143±1.864)唑来膦酸盐实验组破骨细胞数与空白对照组破骨细胞数(13.833±2.48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7.972,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当唑来膦酸盐浓度为10-5 mol/L时,抑制效果最明显(P<0.01)。 结论唑来膦酸盐抑制RAW264.7细胞系分化为破骨细胞的最佳体外实验浓度为10-5 mol/L。  相似文献   
89.
90.
随着营养基因组学、营养蛋白质组学和化学遗传学不断发展和在研究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运用,小分子化合物在揭示生命的基本活动规律和可能成为候选药物方面的作用,目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氨基酸不仅是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组小分子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和调理内皮(上皮)细胞中一氧化氮、细胞凋亡、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和功能结构蛋白合成的生理功能,对内皮(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免疫功能和对炎症的急、慢性反应起着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