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静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及其机理。方法:320只5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8组,感染组腹腔接种柯萨奇B3病毒(CVB3)制成心肌炎动物模型,在接种病毒后3、7 d分别腹腔注射IVIG(500 mg/kg.d-1)5 d和10 d,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与心肌病理组织学积分和病毒滴度进行相关分析,并与中药黄芪疗效对比。结果: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组小鼠心肌内病毒滴度、心肌病理积分和心肌细胞凋亡率与坏死率明显低于病毒对照组和黄芪治疗组,以早期(感染后3 d)长程(10 d)治疗组效果最好。结论:静注免疫球蛋白通过抑制柯萨奇B3病毒,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对病毒性心肌炎发挥疗效,其疗效高于传统中药黄芪。  相似文献   
82.
川崎病78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川崎病 (KD)病因不明 ,诊断缺乏特异性 ,本文综合分析 78例KD患儿临床特点 ,以期发现其中对早期诊断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一般资料 :78例KD患儿于 1995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 ,均符合 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  相似文献   
83.
目的报告1例先天性乳糜性心包积液并胸腔积液新生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与治疗转归。方法2010 - 07 - 05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重症医学科收治1例先天性原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并胸腔积液新生儿,回顾分析该患儿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该患儿产前超声检查即发现胎儿大量心包积液并胸腔积液,生后无明显症状,胸部正位X线片示心影增大(心胸比值0.75),心脏超声示大量心包积液,胸部CT显示大量心包积液并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穿刺抽液乳糜定性及生化检查证实积液性质为乳糜性;连续3次心包穿刺术无效后行心包闭式引流,放置导管持续性引流2d后痊愈;术后1周、1个月心脏超声检查无复发。结论原发性特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是一少见病症,多数病例仅能通过心包穿刺术证实诊断,心包穿刺及心包置管引流是有效的保守治疗手段,对复发性患者需要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4.
Lectin-like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 receptor-1 (LOX-1) is a newly identifiedreceptor for cytotoxic ox-LDL in endothelial cellsand plays an i 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 AS)(1). Clinicalstudies have showed that Tongxinluo capsule (通心络胶囊,TXL) could alleviate the symptoms of angi-na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But there werefewstudies con-cerning the effect or therapeutic mechanism of itspreve…  相似文献   
85.
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C组,n=8)、糖尿病未治疗组(DM组,n=8)和糖尿病苯那普利治疗组(DL组,n=8)。应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用苯那普利10 mg/(kg.d)对DL组进行治疗性灌胃,其余2组均用等量自来水灌胃。4周后,将所有大鼠一次性处死,摘取肾脏。用明胶酶谱分析法检测肾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活性;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IV胶原(IV-C)、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蛋白的表达,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图像分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肾组织中MMP-2、TIMP-2mRNA的表达。同时进行肾组织透射电镜检查。结果: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尿量、Upro、BUN、Ccr显著增高(P均<0.01),肾小球MMP-2活性、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而TIMP-2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IV-C胶原表达亦增加;苯那普利治疗组Upro、BUN、Ccr较糖尿病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均<0.05),肾小球MMP-2活性、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而TIMP-2 mRNA及蛋白表达I、V-C胶原表达均减少。结论: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和肾组织形态学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肾小球MMP-2的表达和下调TIMP-2的表达,提高MMP-2活性,从而减轻肾小球细胞外基质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患儿血管内皮损害标志物—内皮素(ET)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vWF)的变化,分析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从而筛查出更敏感的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DN)的指标。方法收集1998-06—2005-06在山东省立医院就诊的4~18岁1型糖尿病患儿40例,根据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25例和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15例,同时以年龄、性别、身高1∶1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浆ET和vWF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型糖尿病患者血浆ET-1和vWF、HbA1c明显增高,尤其是微量白蛋白尿组升高更明显(均P<0·01),血浆ET-1和vWF与UAER、HbA1c均呈正相关。结论1型糖尿病患儿在出现白蛋白尿前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其白蛋白排泄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血浆ET-1、vWF检测可作为早期筛查糖尿病肾病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探讨卵巢印泡膜一纤维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以提高对卵泡膜一纤维瘤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卵泡膜一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26例患者中行cT检查22例,MRI检查9例,均查者5例。其中1例患者双侧发生,27个肿瘤均呈阋形或分叶状,其中实性肿块18例.囊实性肿块9例。肿块边界均较清楚。其中13例伴有少量盐腔积液,2例伴子宫内膜增生。盆腔均未见肿大淋巴结。CT平扫显示实性肿瘤和囊实性肿瘤的实性部分的密度较子宫肌层相仿,增强后轻度强化或无强化:MRI显示病灶T1WI均呈等低信号,1例病灶T2WI呈稍高信号,8例T2WI呈低信号。镜下见肿瘤细胞呈短梭形,细胞质内含有大量脂肪小滴,细胞核未见明显核分裂。细胞呈漩涡状、束状排列,周丽被大量纤维组织分隔。结论卵巢卵泡膜.纤维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该病的术前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目的分析出生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初始无创持续气道正压(CPAP)呼吸支持失败的危险因素及其不良结局。方法采取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收集山东新生儿协作网中30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9年出生的出生胎龄 25~31+6周极早产儿的围生期资料、临床救治情况和结局。根据生后初始无创CPAP的结局分为失败组和成功组。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和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间危险因素的差异,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极早产儿 1 040例,其中男577例(55.5%),女463例(44.5%);出生胎龄25~28+6周195例(18.8%),29~31+6周845例(81.2%);出生体重<1 000 g 81例(7.8%),出生体重≥1 000 g 959例(92.2%)。失败组138例(13.3%),成功组902例(86.7%)。出生胎龄 25~28+6周、29~31+6周的初始无创CPAP失败率分别为24.6% (48/195)、10.7% (90/8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小的出生胎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生后发生Ⅲ~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需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2次、吸入氧浓度>0.30是初始无创CPAP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18、1.847、4.003、6.712、1.948,95%CI:0.590~0.873、1.130~3.018、2.435~6.579、3.160~14.259、1.189~3.192,均P<0.05);失败组的病死率和新生儿肺出血、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重度脑室内出血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成功组(OR=4.436、26.393、1.998、4.545,95%CI:2.106~9.344、9.690~71.885、1.031~3.875、1.615~12.795,均P<0.05)。结论出生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初始无创CPAP失败主要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较高;出生胎龄较小、母亲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生后发生Ⅲ~Ⅳ级RDS、需用PS≥2次以及吸入氧浓度>0.30的是初始无创CPAP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0.
腕踝针是腕踝针针法的简称,指在腕踝部选取特定的进针点,用毫针循肢体纵轴沿真皮下刺入一定长度以治疗疾病的方法[1]。与其他针刺疗效法比,有取穴简单、留针时间长、安全可靠及无副作用的特点。腕踝针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神经科张心曙教授等于1964-1975年间在电刺激疗法治疗以神经症为主的经验基础上,受生物进化、胚胎发育、传统经络学说、耳针、穴位及针刺法的启发,从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2]。腕踝针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是优势病种分布极不平衡,对急性痛症、经筋病的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在骨科疾病中的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关节痛;神经科的中风及其后遗症、神经性疼痛、面神经麻痹、头痛等疾病中疗效明显[3]。现将其操作方法、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