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7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探讨LASIK术后,不同公式及不同的测算方法预测所需人工晶状体(IOL)屈光度的准确性。方法对27例近视(52眼)于LASIK手术前、后分别应用SRKⅡ公式、SRK/T公式、Holladay公式和Haigis公式计算将术眼矫正至正视眼所需的IOL屈光度,并应用F值计算与术眼原晶状体屈光力等值的IOL屈光度。并且术后应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IOLMaster测量获得的K值和临床病史法计算出的K值分别代人上述4种公式计算IOL屈光度。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度近视者4种公式计算结果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度近视者4种公式计算结果LASIK术后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Haigis公式差值最小。中、低度近视者,LASIK术后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测量所得的K值与临床病史法获得的K值分别代人不同公式计算出的IOL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者,这两种方法获得的K值分别代人SRKⅡ、SRK/T、Haigis公式计算出的IOL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史法相对较准确。结论对于中高度近视,LASIK手术后应用现有的IOL屈光度计算公式,其结果均偏小,但Haigis公式优于其他公式。对于高度近视最好选择临床病史法获得角膜K值。  相似文献   
82.
高度近视患者1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高度近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视力、屈光度、眼底等情况并探讨它们与高度近视发生的风险,视力与屈光状态及眼底情况的关系,为防止高度近视的发生、发展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根据年龄将高度近视患者分为4组:组1,年龄≤29岁的患者;组2,年龄为30 ~49岁;组3,年龄为50 ~69岁;组4,年龄为≥70岁。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自动验光仪验光,取等效球镜进行屈光度计算。用直接眼底镜行眼底检查,结果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男女患者比例有显著性差异,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1),高度近视患者的年龄和病程有相关性,年龄越大的患者其病程越长。随着年龄增加,高度近视患者的视力显著的下降,且眼底出现漆裂纹、黄斑出血、Fuchs斑、脉络膜萎缩灶的比率呈增加趋势。结论:女性可能是高度近视发生的风险因素之一,年龄增加是导致高度近视患者视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高度近视患者宜进行早期治疗,以防治近视的发展及黄斑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3.
陈彬  贺涛  邢怡桥  曹婷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183-2186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与常规框架眼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裸眼视力及眼球参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4/2017-04在我院眼科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2例204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102眼,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框架眼镜配戴治疗,观察组给予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1wk,1、3、6mo,1a后屈光度和裸眼视力(UCVA); 戴镜前和戴镜1a后眼球参数情况; 随访1a,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戴镜1wk,1、3、6mo,1a,观察组患者屈光度呈逐渐降低趋势,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屈光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wk,1、3、6mo,1a,观察组患者UCVA呈逐渐升高趋势,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戴镜6mo,1a UCVA升高趋势不显著,且戴镜6mo,1a,观察组患者UCV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戴镜1a,观察组患者的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前房深度及眼压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眼轴长度显著长于本组患者戴镜前及观察组患者戴镜1a的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a,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8%和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可有效矫正患者近视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对眼球损伤小,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0~6岁早产儿屈光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学龄前早产儿屈光异常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回访既往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行视网膜筛查的0~6岁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早产儿1 505例,行睫状肌麻痹后进行屈光检查。按照矫正胎龄后的年龄进行分组,了解各年龄组双眼球镜度及柱镜度的P 50 参考值和75%参考值范围。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出生体质量、不同胎龄早产儿的屈光度差异。结果:①0~6岁早产儿球镜度的参考值分别为:<0.5岁组+2.02 D,≥0.5岁且<1.0岁组+1.87 D,≥1.0岁且<2.0岁组+1.60 D等。②各年龄段柱镜度的绝对值分别为:<0.5岁组2.54 D、≥0.5岁且<1.0岁组2.29 D、≥1.0岁且<2.0岁组2.14 D。③随着年龄增长,各年龄段早产儿球镜度P 50 参考值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P<0.05),5~6岁早产儿基本完成正视化过程;0~3岁早产儿柱镜度P 50 参考值随着年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P<0.05),3岁以上趋于稳定。④<0.5岁组及1~6岁各年龄组,出生体质量<1.5 kg比出生体质量≥1.5 kg的早产儿球镜度小(P<0.05);出生体质量<1.5 kg早产儿在出生后早期远视度增加(P<0.05),后逐步向正视化方向发展,4~5岁基本完成正视化。⑤0~0.5岁及2~6岁年龄段,胎龄<32周比胎龄≥32周的早产儿球镜度小(P<0.05)。0~6岁各年龄段,胎龄<32周比胎龄≥32周的早产儿柱镜度高(P<0.05);0~6岁各年龄段,出生体质量<1.5 kg比出生体质量≥1.5 kg的早产儿柱镜度高(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早产儿远视度逐渐减小,5~6岁早产儿基本完成正视化过程;0~3岁早产儿柱镜度随年龄增长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3岁以上柱镜度数趋于稳定。出生体质量及胎龄是早产儿屈光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6.
87.
88.
89.
目的 探讨双调蛋白抗体对双眼诱导型近视豚鼠眼轴长度、屈光度及后极部巩膜厚度等的影响。方法 60只三色短毛豚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近视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2只。豚鼠双眼戴-10 D透镜诱导近视: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戴镜2周后,低、中、高剂量组豚鼠右眼玻璃体内注射低、中、高剂量双调蛋白抗体,同时左眼玻璃体内注射同等剂量的乳酸钠林格注射液(buffer组),注射抗体前后持续戴镜。于戴镜前、戴镜后2周、注射3次抗体后测量豚鼠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注射3次抗体后,过碘酸雪夫染色法检测豚鼠眼球后极部视网膜、脉络膜及巩膜的厚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视网膜中双调蛋白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蛋白的表达。结果 透镜诱导2周后,近视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眼轴长度增长、屈光度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注射3次抗体后,与buffer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眼轴长度均缩短,屈光度均上升,后极部巩膜厚度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后极部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近视模型组及buffer组视网膜中双调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高、中、低剂量组视网膜中双调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与buffer组相比,低剂量组视网膜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下降(t=2.606,P=0.022)。结论 在近视造模豚鼠的玻璃体内注射双调蛋白抗体后,豚鼠屈光度上升、眼轴长度明显缩短、后极部巩膜厚度增加,其机制可能与双调蛋白表达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