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85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149篇
综合类   144篇
预防医学   3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1篇
  1篇
中国医学   17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目的:观察平山病患者颈椎曲度、相邻节段椎体屈曲度与脊髓萎缩的相关性,为手术治疗平山病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确诊的36例平山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颈椎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检查与中立位MRI检查.在X线片上用Borden法测量C2~C7颈椎曲度(颈椎生理曲线的深度,即弧弦距),用椎体后缘切线法测量C3~C7相邻椎体曲度在中立位与屈曲位时的差值即为相邻椎体屈曲度:在中立位MRI上观察矢状位脊髓萎缩情况,测量C3~C7各节段椎体上缘水平脊髓横断面面积.根据颈椎曲度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颈椎正常前凸,7mm≤弧弦距≤17mm;颈椎变直或轻度后凸,1mm<弧弦距<7mm;颈椎中度后凸,-4mm<弧弦距≤1mm;颈椎重度后凸,弧弦距≤-4mm.对各相邻椎体屈曲度与中立位MRI上相应节段颈髓的横断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颈椎正常前凸8例;颈椎变直或轻度后凸13例;中、重度后凸15例,其中14例后凸顶椎为C5,1例为C4.在中立位MRI上,共有14例颈脊髓萎缩变细,分布集中在C4~C7节段.颈椎曲度变直及后凸的患者脊髓萎缩的发生率为13/28,明显高于颈椎正常前凸患者的1/8 (P<0.01).C3~C7各相邻椎体屈曲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C5~C7椎体屈曲度较C3~C5更大(P<0.05).各相应节段脊髓面积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C5~C7颈脊髓横截面积较C3~C5更小(P<0.05).相邻节段之间的屈曲度与相应节段脊髓横截面积之间呈负相关(r=-0.205,P<0.05),C5~C6相邻椎体屈曲度与相应脊髓横截面积之间呈负相关(r=-0.536,P<0.05).结论:颈椎曲度及相邻节段椎体屈曲度的异常改变是平山病的重要特征,可能是导致平山病患者颈脊髓萎缩的重要因素,手术治疗平山病的关键在于限制颈椎过度活动,恢复颈椎正常曲度.  相似文献   
712.
青年下背痛患者躯干肌力及腰椎曲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研究青年下背痛患者躯干肌力和腰椎曲度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CYBEX-6000型等速测试训练系统测试下背痛组和正常组的躯干肌力指标,并在立位腰椎侧位X光片上测量腰椎曲度,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躯干屈肌:下背痛组PT/BW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TAE低于正常组(P<0.05),ER大于正常组(P<0.05)。躯干伸肌:下背痛组PT/BW和TAE均低于正常组(P<0.05),ER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下背痛组的F/E大于正常组(P<0.05)。下背痛组腰椎曲度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 青年下背痛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腰背肌肌力下降和腰椎生理曲度变直,以及由腰背肌肌力下降所致的躯干肌肌力失衡。  相似文献   
713.
目的探讨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5例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颈椎X线平片,在颈椎侧位片上测量椎体前缘序列弧线的弧弦距。结果65例中,颈椎生理曲度轻度变直,其颈椎弧弦距〈7mm、≥2mm,占66.15%(43/65);颈椎生理曲度明显变直或消失,其颈椎弧弦距〈2mm、〉0,或为负值,占9.23%(6/65)。结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X线影像学表现,对颈椎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14.
运动训练性下腰痛患者肌肉及腰椎组织的生物力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运动训练所致下腰痛患者为对象,观察运动疗法治疗下腰痛患者肌肉及腰椎组织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试验于2006-06/2007-01在广州体育学院康复中心完成。①试验对象:经运动训练引起下腰痛的患者18例,均对本试验知情同意。纳入标准:经骨科专科体检诊断为慢性下腰痛,除外骨关节性及椎管性下腰痛病变,症状持续在3个月以上,近5年内无腰部手术或心血管、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拍摄腰椎正侧位X光片,未见脊柱、腰椎异常,但可见腰椎前凸过度(54.89±6.12)°,超过正常。经视觉类比法确定疼痛程度在5以下。②试验方法:18例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例,运动组按体疗方案实施运动疗法;对照组以服用止痛药为主。③试验评估:采用问卷法和试验法,所有受试者分别于试验前后填写中文版的《Roland-Monrris下腰痛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同时在试验前、后测试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及运动疗法后的疼痛改善等指标。结果:纳入18名下腰痛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试验前,RMDQ和ODI得分、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试验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②试验前后,运动组RMDQ和ODI得分、腹背肌耐力、腰部活动度、腰椎前凸曲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试验后,运动组9人中有8人疼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且病情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照组只有3人疼痛得到缓解,没有病情改善情况。结论:①重点加强腹背肌力量训练的运动疗法对下腰痛有明显疗效。②采用RMDQ和ODI相结合的方法,对下腰痛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准确性较高,同时便于比较。  相似文献   
715.
青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附8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税永平 《中外医疗》2010,29(25):14-14,16
目的分析青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发病原因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81例30岁以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且影像学有异常的青少年患者的病因、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发现多数为非骨软骨性改变,即以颈椎曲度异常最多(100%)。结论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是青少年颈椎病的主要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716.
目的探讨保留颈椎后部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减少颈椎疾患术后轴性症状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脊髓型颈椎病(CSM)1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6例,随机分为2组,A组共18例接受保留颈椎后部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B组共17例接受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JOA评分恢复率A组为(52.0±21.4)%,B组为(52.7±19.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者的比例为22.2%,B组为5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2.87±2.32)%,B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5.51±2.1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指数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7.58±3.65)%,B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5.51±2.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留颈椎后部棘突肌肉韧带复合体对于其发挥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颈椎的稳定性、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17.
患者经皮旋切治疗腰椎间盘脱出时,应采取侧卧位,穿刺时脊柱应保持正常生理曲度。患者侧卧时,由于腰部只有软组织而没有骨骼支撑,使脊柱下垂不能保持正常生理曲度,常需在患者的腰部垫上布垫,但是,布垫的厚度无法精确掌握,患者的体位调整很难满足手术要求,常出现穿刺困难、出血或患者术后腰部疼痛,且患者的舒适度较差。为改善以上不足,  相似文献   
718.
目的 探讨依据颈椎不同曲度确定开门宽度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76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8例。根据术前颈椎曲度不同分为3组:颈椎前凸角<10°为A组(21例),>40°为B组(16例),10°~40°为C组(39例)。根据开门宽度不同A组分为A1组(12 mm)和A2组(10 mm),B组分为B1组(8 mm)和B2组(10 mm),C组开门宽度均为10 mm。分别对术前和术后1周时神经功能JOA评分,记录术后各组出现神经根麻痹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27个月,平均(19.3±4.7)个月。术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1周与术前JOA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神经功能改善率A1组为50.21%±18.77%、A2组为42.06%±15.21%,B1组为53.53%±13.78%、B2组为57.89%±19.05%,C组为55.73%±14.59%,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A1组及 A2组均为0,B1组为1/9、B2组为2/7,C组为5.1%(2/39),其中B2组发生率较其他组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7.322, P>0.05)。结论 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病简单、可行,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前根据不同颈椎曲度选择不同的开门宽度,在获得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前提下,有可能减少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19.
背景:对于严重的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增生,实施前后联合入路不仅可以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同时植入cage及前路钢板矫形固定可部分恢复椎体间隙及颈椎生理曲度。 目的:比较颈椎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及增加前路cage融合内固定对治疗后患者颈椎曲度、稳定性及轴性症状发生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病外科治疗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前路cage+钢板融合固定)22例(前后路联合治疗组);单纯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路开窗铆钉固定)28例(单纯后路治疗组)。治疗后随访6-24个月,分别对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及颈椎曲度指数、病变节段椎间滑移度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均获得较好的日本骨科学会(JOA)改善率,前后路联合治疗组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相对低,颈椎曲度指数较单纯后路治疗组患者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而单纯后路治疗组椎间滑移度相对较大。结果表明一期前后联合入路使用cage、前路钢板、后路铆钉行脊髓减压可以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从而维持矢状面的平衡,减少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对维持治疗后颈椎长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20.
BACKGROUND: Cervical single-door laminoplasty for chronic compressive myelopathy has obtained exact effect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related complications, different doctors have proposed different improvement programs, and have achieved a certain effect, but the effect 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s not very well.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odified open-door laminoplasty with steel implant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bilateral semispinalis.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data of 30 cases of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iotic myelopathy who underwent modified open-door laminoplasty from October 2013 to March 2014. Internal fixation material was Centerpiece titanium plate fixation system.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17-score method), neck disability index, range of motion of cervical vertebra, and cervical curvature were compared before treatment and during follow-up. Axial symptom severity was assesse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24 months. No complications appeared during repair, including postoperative spinal cord injury,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infection or C5 nerve root palsy. Only one patient suffered from axial pain, but there was no need for oral medication. The improvement rate of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was (76.96±17.61)%. Neck disability index decreased from 12.29±3.82 preoperatively to 8.24±2.86 in final follow-up. Range of motion of cervical vertebra (47.41±17.33)° in final follow-up, accounting for (93.0±4.2)% of preoperative data. Cervical curvature decreased from (13.47±10.54)° preoperatively to (12.88±8.56)° in final follow-up. These findings confirm that modified open-door laminoplasty with preservation of bilateral semispinalis can reserve cervical rear structure to maximum extent, is conducive to early functional exercise after rehabilitation, and reduces the incidence of axial symptoms and loss of cervical curv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