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163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dford B型夹层伴A型壁内血肿(M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共收治3例B型夹层伴A型MH患者,入院后稳定血压、心率,对症保守治疗14 d后行TEVAR术。结果 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TEVAR术,无逆撕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全主动脉CTA复查显示夹层破口完全封闭,无内漏发生,真腔血流明显改善,壁内血肿明显吸收消退,升主动脉管壁厚度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截瘫、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伴发升主动脉MH的Stand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如果升主动脉内膜完整,降压、降心率处理后症状缓解,在发病14 d后行TEVAR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微球囊与长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行介入治疗的7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6条患肢的临床资料.按照2007年版跨大西洋多学科共识(TASCⅡ)分型,A型18条患肢,B型39条,C型20条,D型9条;临床Fontaine Ⅰ期0条患肢,Ⅱ期35条,Ⅲ期45条,Ⅳ期6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腘动脉及膝以下水平病变仅采用微球囊扩张成形术;股总动脉和股浅动脉病变球囊成形后根据血管情况可放置长支架.结果 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94.2%,81条患肢使用球囊及微球囊成功进行血管腔内成形术,其中58条患肢共置入66枚长支架,血液循环均得以重建和改善;5条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肢,未能完成血管再通.结论 应用微球囊行膝关节及以下血管腔内成形术有较好的疗效;长支架可应用于股总动脉及股浅动脉长段慢性闭塞症治疗,但不宜跨关节放置.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经股静脉穿刺套取中央静脉导管(PICC)体内断管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5例PICC体内断管患者于断管后1~10 d经股静脉穿刺,在透视下用鹅颈套圈或网篮导管套取PICC断管。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套取出全部PICC体内断管,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患者未诉不适,术后未见并发症。结论经股静脉穿刺入路,利用鹅颈套圈或网篮导管有可能取出PICC体内断管,手术安全、便捷、创伤小,可做为PICC体内断管取出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4.
目前,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在体内可长时间留置,不仅可减轻患者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而且大大减轻药物对静脉内膜损伤,尤其对肿瘤化疗患者而言更是受益良多.随着导管留置体内的时间延长,局部感染、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BD)后胆汁病原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2年7月71例梗阻性黄疸患者PTBD术后胆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71例胆汁培养共检出4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0株占81.6%,革兰阳性菌7株占14.3%,真菌2株占4.1%,排名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分别占22.4%、12.2%、8.2%、8.2%、6.1%;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及阿米卡星耐药最低,其次为头孢三代/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结论 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培养主要是革兰阴性菌,且耐药性严重,临床应该重视病原学监测,按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在培养结果报告以前,如果患者有感染症状,推荐使用头孢二代/β-内酰胺酶抑制剂作为经验性用药.  相似文献   
76.
肾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经导管栓塞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肾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经导管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62例肾出血患者中肾癌姑息治疗28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3例,肾损伤12例,肾血管畸形7例,肾动脉瘤2例。临床表现均有肉眼血尿。先行动脉造影,了解出血原因、部位、程度及血供情况;然后超选择插管至病变处,灌注化疗药物和(或)进行栓塞治疗,栓塞方法及栓塞剂的种类、剂量根据病变性质、造影表现及插管具体位置进行选择。结果62例患者均通过动脉造影获得了明确的诊断,19例可见对比剂外溢。介入治疗后43例患者12h内肉眼血尿消失,17例24h后肉眼血尿消失;2例肾癌术后肉眼血尿术后明显减轻,持续到1周后消失。随防1~48个月,除4例肾癌患者栓塞后1个月左右又出现血尿外,其余患者均无肾出血复发,CT示栓塞满意。结论经导管血管造影诊断和栓塞治疗是肾出血的可靠诊疗方法,创伤小、止血快速、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并能最大程度的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77.
移植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介入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股动脉入路对12例TRAS患者行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患者从肾移植术后至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5.5个月(4~15个月),以手术前后血压、血肌酐、动脉狭窄程度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结果本组4例行单纯球囊(长20~40mm,直径5~7mm)扩张,5例于PTA后置入支架,3例直接置入支架。PTA术后2例(17%)复发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支架术后3例再发狭窄,再次行PTA后无复发。12例患者先后共置入9枚球囊扩张式支架,1枚为自膨式支架。介入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65%~95%,术后狭窄率降为10%~25%;平均血压由术前175/105mmHg,降至术后140/80mmHg;平均血肌酐水平由术前475.5μmol/L降至术后118.5μmol/L;术后随访3~48个月(平均9个月),12例中最终治愈4例,改善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手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血栓、出血、移植肾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TRAS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选择恰当入路,合理选择和组合运用PTA与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提高TRAS的远期疗效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8.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转移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IR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得到证实。本文对SIRT用于CRLM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9.
急性胰腺炎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经导管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经导管栓塞治疗的方法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或胃肠道出血患者行血管介入诊疗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19例患者共行血管造影检查23次,发现胰及胰周血管破裂出血者9例次(9/23,39.1%),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者10例次(10/23,43.5%),脾静脉血栓形成1例次(1/23,4.3%),不能明确出血部位者4例次(4/23,17.4%)。其中13例患者行经导管栓塞治疗。随访1~7个月,5例再发出血,其中4例再次血管造影均发现新的出血病灶,3例患者再次行栓塞治疗,其中2例患者最终因合并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另1例患者经过2次栓塞后无再出血。结论血管造影诊断和经动脉栓塞治疗是急性胰腺炎并出血时首选的紧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0.
白芨微球与无水乙醇行兔门静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门静脉栓塞的安全范围及白芨微球作为门静脉栓塞剂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材料与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30只 ,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以白芨微球和无水乙醇行兔门静脉不同分支栓塞治疗 ;栓塞后行连续随访2 8d ,定期复查肝功能、CT、门静脉造影及动物处死后组织病理检查等 ,并将所获的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术后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变化较明显 ,术后第 1d开始增高 ,术后 5d达到最高峰 ,白芨微球组显著高于无水乙醇组 (P <0 .0 5 ) ,但两组均于栓塞后 14d逐步恢复正常。栓塞部位比较 :两组均以右上支加左内支栓塞小组增高最为明显 ,且均有 1只兔于术后 14d死亡。 2种栓塞剂均可导致门静脉段及段以下分支完全性、急性闭塞 ,邻近的门静脉分支未见异位栓塞 ;无水乙醇栓塞后 2 8d ,肝实质呈不规则散在液化坏死 ,部分栓塞的门静脉出现再通现象 ;而白芨微球栓塞后 ,肝实质呈大片状气化坏死 ,未见栓塞区门静脉再通 ;两组术后再通率与不全坏死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门静脉栓塞的安全性与栓塞范围密切相关 ,其安全范围应小于或等于 3个段 ;白芨微球可作为一种末梢性门静脉栓塞剂 ,其安全性与无水乙醇相似 ,但栓塞效果佳 ,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