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0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103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77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364篇
内科学   126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485篇
特种医学   384篇
外科学   180篇
综合类   734篇
预防医学   180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255篇
  2篇
中国医学   275篇
肿瘤学   5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目的观察蛔虫体腔液(ascaris body fluid,ABF)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小鼠宫颈癌细胞(U14)和小鼠腹水瘤细胞(S180)的细胞毒作用及其与浓度的关系。方法用6种不同浓度的ABF对B16细胞、U14细胞和S180细胞进行作用,采用四氮唑盐酶还原法(Microculture tetrazolium test,MTT)观察其细胞毒性。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蛔虫体腔液对上述三种肿瘤细胞均产生细胞毒作用。当浓度为1600mg/ml时,对S180细胞的细胞毒性为57.4%;对B16细胞的细胞毒性达59.6%;对U14细胞的细胞毒性达63.2%.表现出极显著的细胞毒作用。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蛔虫体腔液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且与浓度有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缺氧预处理对大鼠脑出血后死亡率、神经行为学评分、脑组织水含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缺氧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5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0只,脑出血对照组60只和缺氧预处理组60只。每组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行气管插管并给予肌松药维库溴胺(2mg/kg),机械控制通气。缺氧预处理组进行停通气1min、复通气5min的缺氧预处理反复4次。三组机械通气1h后,拔出气管导管。然后对缺氧预处理组和脑出血对照组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50μL自体不凝血注入尾状核中制备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入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造模后1h内的循环情况,并于造模后6,24,48,72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和姿势反射评分,计算死亡率。各组随机在上述各时间点取5只存活大鼠,麻醉处死后断头取脑,干湿重法测量不同脑区的含水量。结果:140只大鼠中,模型全部成功,非人为处死而自然死亡的动物32只,进入结果分析大鼠108只。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Rosenberg评分,脑组织水含量测定的大鼠60只。①假手术组20只大鼠全部存活,缺氧预处理组在造模后24h和48h死亡率为16.3%(9/55)和26%(13/50),明显低于脑出血对照组23.6%(13/55),34%(17/50)。②缺氧预处理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在造模后6,24h和48h分别为52.64±1.98,52.48±2.99,54.62±2.03,优于脑出血对照组(49.11±2.74,50.76±2.31和52.87±2.75),差异有显著性(P<0.05)。Rosenberg评分缺氧预处理组在6h为3.92±1.59,优于脑出血对照组5.47±1.50(P<0.01)。③脑水含量:缺氧预处理组在造模后24h实验侧基底核脑水含量为(79.96±0.52)%,明显低于脑出血对照组(81.78±1.49)%(P<0.05);缺氧预处理组在造模后48h实验侧基底核脑水含量为(80.49±0.69)%,与脑出血对照组(83.93±1.12)%相比,脑水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停通气缺氧预处理可以降低脑出血大鼠死亡率,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轻脑水肿。该缺氧预处理方式对脑出血后大鼠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组合式输尿管软镜U100激光碎石术在肾结石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接受经尿道输尿管软镜U100激光碎石术患者42例,男24例,女18例;19 ~73岁,平均(40.71 ±14.08)岁;主要结石位于肾盂8例、上盏10例、中盏13例、肾下盏11例;结石单发30例,多发12例.结石直径均在2cm以下.全身麻醉,截石位.直视下输尿管硬镜插入斑马导丝并扩张输尿管,置入输尿管软镜鞘,置入输尿管软镜,见结石后插入U100激光光纤,将结石粉碎成直径<2mm的颗粒.术中留置D-J管,术后4~6周拔除D-J管.术后1周均复查KUB,术后3个月复查KUB+ⅣU或B超.结果 1例进镜失败者在成功留置导丝的前提下放置双J管,2周后成功进镜.1例进镜失败无法留置导丝中转开放手术,1例多发结石主要结石未寻到行开放手术.一次进镜成功率为95.2% (40/42),39例软镜成功进镜后寻及结石,结石寻及率97.5%(39/40),其中35例成功碎石(一次成功率89.7%).输尿管软镜手术时间30 ~90min.术后住院2~7天.无输尿管穿孔、撕脱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高热8例.结论 组合式输尿管软镜U100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安全、有效,疗效可靠,在处理肾中、上盏结石上疗效显著.尤其适用于结石体积较小、肾盏无明显积水者.因成本较低廉,更适用于输尿管软镜技术开展的前期阶段.  相似文献   
64.
改良颈外静脉置管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被广泛应用,插管的部位主要有: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其中尤以颈内静脉置管具有血流量佳、保留时间长的优点,而被多家大的血液透析中心推荐为首选。但颈内静脉置管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并有可能发生血气胸、纵隔血肿等严重并发症而一定程度限制了使用范围。中南大学湘雅二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近两年来开展改良的颈外静脉置管术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效果,本研究主要是对颈外静脉置管术与颈内静脉置管术作一比较研究,为临床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提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观察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选用成年人尸体,借助显微镜,观察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在椎动脉Ⅱ段周围的分布特点。结果:阻滞星状神经节可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的平均血流速度为32.25cm/s,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为42.02cm/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046,P<0.01),临床效果:31例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解剖发现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攀附于椎动脉的表面。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能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压迫、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所致。  相似文献   
66.
刘志华  袁芳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2):2264-2266
【目的】观察因替卡韦联合激素治疗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疗效。【方法】3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HBV-GN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均接受因替卡韦联合激素治疗,分别于第8周、12周、24周、36周观察24h尿蛋白定量,人血白蛋白,甘油三酯、肝肾功能、胆固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30例患者完全和部分缓解各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7%,2例在治疗8周后合并感染而停止观察,随访9个月,HBV-DNA滴度下降为23%,HBEAg转阴率为25%,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因替卡韦联合激素治疗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病HBV—GN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7.
赵君  李芍亭 《护理研究》2006,20(21):1907-1908
哮喘本身是一种心身疾病,哮喘发作与心理状况相互影响,互为因果[1]。近年的研究表明哮喘的易感倾向、发作、转归等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应激参与诱发哮喘[2]。因此,加强对支气管哮喘的心理干预,对消除病因,控制急性发作,改善肺功能,防止复发,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腰大池持续引流的不同时期,犬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内皮细胞衍生性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和内皮细胞衍生性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5/2004—10在武汉总医院实验中心完成,取普通级成年健康家犬2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2~22kg,平均15kg。采用二次注血法建立犬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完全随机分组,引流组10只,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14d,每日引流100mL左右;腰穿组10只,即对照组,1次/d腰穿,抽取脑脊液8~10mL。测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腰大池持续引流前后不同时期,脑脊液中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浓度,观察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浓度动态变化,同时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犬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不同时期脑动脉血液流速,根据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判断和评价脑血管痉挛程度。结果:①脑脊液中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的变化:犬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内皮素浓度均有明显增高,第7天达到高峰,且腰穿组较引流组升高明显[(57.95&;#177;17.95),(34.15&;#177;7.19)ng/L,t=6.108,P〈0.01];②脑脊液中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浓度的变化:出血后第3,7,10天两组脑脊液中一氧化氮浓度均下降,腰穿组较引流组下降明显[(1.20&;#177;0.25,1.20&;#177;0.25);(2.29&;#177;1.43,1.02&;#177;0.29);(3.26&;#177;1.43,0.88&;#177;0.28)μmol/L:t=15.624,P〈0.01]。③两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腰穿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7,10天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比出血前和出血后3d明显增高[(39.67&;#177;14.76),(38.97&;#177;9.76),(10.97&;#177;4.85),(18.68&;#177;13.55)cm/s,t=8.231,P〈0.01],引流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7天基底动脉平均流速与出血前和出血后第3天比较无明显增高[(15.15&;#177;4.83),(13.59&;#177;4.64),(10.89&;#177;3.67)cm/s,t=1.879,P〉0.051;基底动脉出现平均流速〉40cm/s的重度脑血管痉挛时,脑血流出现涡流或湍流。④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脑脊液中内皮素浓度变化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呈正相关(r=0.95),一氧化氮浓度变化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呈负相关(r=-0.97)。结论: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内皮素与一氧化氮平衡破坏是引起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关键因素之一。②引流组犬的脑血管痉挛程度较轻,而腰穿组脑血管痉挛程度较重,原因在于腰大池持续引流加速了内皮素和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氧合血红蛋白的排出,缩短了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降低了脑血管痉挛的程度,证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总结间脑区大范围梗塞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5例均行MRI平扫 ,2例行MRI增强扫描 ,2例行MRA ,3例行CT平扫与增强检查。诊断经临床过程证实。结果  5例均为急性起病。CT平扫未显示病变。MRI平扫病变为略长T1与长T2信号。CT与MRI增强扫描均在丘脑与底丘脑核团区域出现结节状强化。 1例复查病变长T2信号与T1增强结节均明显缩小。结论 间脑大范围梗塞少见 ,可能与其血供丰富有关 ,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70.
胎鼠纹状体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有血清和多聚赖氨酸培养液中加入SD14d胚胎大鼠纹状体区神经干细胞,探讨其分离、纯化神经干细胞操作技术的改进。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11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①选用SD大鼠20只,取孕13~14d的SD大鼠胚胎纹状体,吸管吹打(不超过10次)后,用组织剪剪成1mm,块状,以1.25mL/L的胰酶,在37℃下消化20min,以S—Dulbeeeo改良的Eagle培养基-F12中止消化,采用1000r/min离心10min,显微镜下细胞记数,以1&;#215;10^4/cm^2接种到改良的有血清和多聚赖氨酸铺被的12孔培养板上,培养液为Dulbeeeo改良的Eagle培养基-F12加上B27,加入血清和20μg/L表皮生长因子。7d后用吸管吸取漂浮的细胞球,机械吹打成单细胞悬液,按每培养孔1&;#215;10^4/cm^2细胞行传代再培养,此后5~7d再传代,方法同前。②利用神经干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贴壁之间的差异,使细胞分为贴壁和漂浮的两层细胞.分离去掉贴壁的神经细胞、成纤维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部分的神经干细胞,得到漂浮的细胞球。③机械吹打后制成单细胞悬液,再传代培养,细胞重新增殖成细胞球,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特异性抗原巢蛋白检测最初的细胞球、吹打后的单细胞和重新增殖的细胞球巢蛋白抗原的表达和分化后特异性成熟神经细胞抗原的表达。巢蛋白为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其阳性表达表明神经干细胞的存在。结果:①原代培养的纹状体细胞第2天叮见贴壁生长的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增殖的细胞球(约10-16个细胞大小),漂浮的细胞开始出芽并增殖;第3天贴壁的细胞球继续增殖(约50个细胞大小),漂浮的细胞则增殖成4-8个大小的细胞球;第4-7天贴壁的细胞球开始分化,漂浮的细胞则继续增殖成约30个细胞大小的细胞球,巢蛋白染色阳性。②漂浮的细胞,吹打后行传代培养,加入表皮生长因子、血清和多聚赖氨酸,细胞仍漂浮生长,1周后增殖成约70-80个细胞大小的细胞球,吸管吹打继续再培养,细胞仍漂浮增殖成细胞球,巢蛋白抗原表现阳性。③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原代培养中贴壁的细胞球、吹打后的单细胞、漂浮的细胞球巢蛋白染色阳性,吹打后的细胞若不加入表皮生长因子,则细胞染色显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丝蛋白阳性。分离纯化后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有很强的增殖能力。结论:利用有血清和多聚赖氨酸加入的方法分离培养的原代细胞球巢蛋白表达阳性,具有纯化度高,存活时间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