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3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2篇
预防医学   40篇
眼科学   59篇
药学   43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1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内路手术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采用内路手术法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6例,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临床围手术期护理.结果:56例患者中,视网膜复位54例,复位率为96.43% (95% CI=87.30%~99.97%).结论:采用心理护理、体位护理、生活护理、中西医结合护理等方法可提高视网膜脱离内路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effect of decorin (DCN) and interleukin-24 (IL-24) on proliferation and Interferon-γ (IFN-γ) secretion of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Methods Recombinant plasmid pcDNA3. 1 (+)-DCN and pcDNA3. 1 (+)-IL-24 were constructed and transfected into PBMCs by liposome. After transfected with different plasmids, the PBMCs were divided into 6 groups;blank control group, Lipofectamine TM group, empty vector group, DCN group, IL-24 group, DCN and IL-24 group. PBMC proliferation was determined by 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assay. IFN-7 expression in the supernatant was detected by ELISA. 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urface expression of programmed death-1 (PD-1) on PBMCs.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made using LSD-t test. Results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pcDNA3. 1 (+)-IL-24 was constructed successfully. PBMC proliferation and IFN-7 secre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DCN and IL-24 group, and the expression of PD-1 was also upregulated obviously.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DCN and IL-24 could promote PBMC prolifer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PBMCs in vitro.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术后10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2年10月至2004年5月在我院行LASIK手术治疗且于近期来院复诊的41例高度近视患者(80眼)纳入研究,按等效球镜度(SE)分为2组:A组:SE -6.00~-10.00 D,44眼;B组:SE≥-10.25 D,36眼。检查裸眼视力(UCVA)、SE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析术后屈光回退量、UCVA≥4.7或≥5.0所占的比例。对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80眼术后10年UCVA≥4.7为85%,≥5.0为45%,2组BCVA无丢失2行及2行以上者。A组UCVA≥5.0所占的比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518,P<0.05)。术后10年SE为0.00~-8.50 D,平均(-0.91±1.43)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96,P<0.01)。A组屈光度回退量≤0.50 D者所占比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865,P<0.05)。术后10年屈光回退量 ≥1.00 D共30眼,平均(2.42±1.63)D。该30眼术后屈光回退量与实际角膜厚度-预留角膜厚度的差值呈正相关(r=0.706,P<0.01)。结论 LASI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远期疗效肯定,安全性好,但对度数较高患者预测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64.
人类白细胞介素-24基因(hIL-24)是一个既抑制肿瘤生长又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细胞因子类的抑癌基因,可以特异性地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同时与其他基因治疗、放疗、化疗、细胞因子治疗等方式联合应用有抗肿瘤协同效应,能显著提高杀伤肿瘤的效果,为肿瘤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是否能上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比例。方法将小鼠淋巴瘤细胞株EL4培养上清液与正常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混合培养72h,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中CD4+CD25+Treg细胞含量,RT—PCR检测Foxp3mRNA的表达,实验重复3次。结果和EL-4培养上清液混合培养的正常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在CD3单抗刺激的同时加入EL-4培养上清液后,小鼠脾脏中CD4+CD25+Treg细胞仍呈同步增加(P〈0.05);且Foxp3mRNA的表达增加。结论淋巴瘤细胞分泌的免疫调节因子能诱导CD4+CD25+Treg细胞的增生,提示肿瘤可以上调CD4+CD25+Treg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66.
孙惠芬  王桂琴 《中国校医》1997,11(5):354-355
烫伤是机体接触高温物体而造成的一种外伤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因神经受损,肢体常常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极易导致烫伤。而冬季常常使用取暖设备,更增加了导致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烫伤的机会,所以,冬季是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烫伤的高发季节。我院神经科每年收治的病人中都有相当比例的烫伤患者,仅1995年1月至1995年12月就收治伴发不同程度的烫伤患者13人,其中中风伴烫伤者9例,脊髓病变伴烫伤者3例,癫痫伴烫伤者1例,调查烫伤原因时发现:使用热水袋,导致烫伤者8例;擦洗水温过高,导致烫伤者3例;另外2例为热…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分析包头市青山区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为采取防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青山区2006-2010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年报告病毒性肝炎3 442例,占全部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32.37%。其中报告甲型肝炎19例(0.56%),乙型肝炎2 986例(86.75%),丙型肝炎355例(10.31%),戊型肝炎9例(0.26%),未分型肝炎73例(2.12%)。人群分布中,年龄构成以21~49岁为主,性别以男性为主,职业以不详职业者为主,其次为工人。结论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为主)居青山区各种传染病报告数首位,其流行趋势主导全区传染病流行态势,因此应重点对病毒性肝炎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特别是面向公众普及卫生防病知识,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监测与干预工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消毒质量管理,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基于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并发症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PICC置管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1—12月的41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的41例置管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流程与方法;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通过置管前对患者基础状态、局部皮肤与血管评估、对置管及带管生活的认知度、专科护士资质及操作过程等进行风险评估后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实施前后PICC维护小组的护士对PICC理论与实践考核情况及两组患者依从性、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PICC维护小组的护士对PICC理论与实践操作得分均高于实施前,但仅实践操作的评分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渗血、移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通过对PICC置管患者实施基于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护士对PICC置管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提高患者居家带管自我管理能力和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9.
北京市城六区餐厨垃圾产生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将北京市城六区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分为特大型餐馆、大型餐馆、中型餐馆等9类,采取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进行测算,得出2012年北京市城六区餐厨垃圾的产生量和分布结果。  相似文献   
70.
目的:分析白内障围手术期使用溴芬酸钠眼液的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及黄斑水肿的发生率,评估此种非类固醇抗炎药预防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我院同一位医生所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溴芬酸钠组26眼,术前3d及术后2wk应用溴芬酸钠眼液,每日2次,术后2wk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每日4次; 对照组26眼仅术后点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术前及术后1mo分析黄斑中心凹厚度及黄斑水肿发生率。

结果:手术前后溴芬酸钠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21.077±22.194、221.692±29.685μm,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22.769±21.562、249.538±63.153μm,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但两组的黄斑水肿发生率分别是0和3.8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围手术期使用溴芬酸钠眼液有可能减少术后黄斑中心凹的增厚,预防黄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