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序2013年伊始(1月8日),"DNA双螺旋之父"、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获得者James D.Watson发表了一篇题为"氧化剂、抗氧化剂与目前转移癌的难治性"(Oxidants,antioxidants and the current incurability of metastatic cancers)的论文,这篇文章刊载于英国皇家学会期刊《Open Biology》。文中,作者依据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目前无法治愈的癌症、尤其是在晚期转移性癌症中,关于氧化剂和抗氧化剂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的新认识。作者在癌症的治疗方向上,具有战略性前瞻眼光,文章证据翔实,观点新颖,颇富启发性。为使更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能够了解学习这些新的理论观点,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及科学研究,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几位富有朝气的年轻科研人员及时地将这一颇有价值的长篇大作翻译成中文,刊登在这里。——苏海翔  相似文献   
6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在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患者行MSCTA检查,结合二维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按照Stanford分型,A型:5例,B型:15例。所有病例均未显示真假腔及撕裂内膜片,均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主动脉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IMH)表现为主动脉壁"环"形或"新月"形增厚,伴钙化内膜内移12例,胸腔积液8例,心包积液4例。穿透性溃疡20例共28个病灶,表现为主动脉壁上的溃疡样突起(ulcerlike pro-jection,ULP),其中穿透性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PAU)14例共22个(79%)病灶,6个(21%)ULP病灶均单发。结论 MSCTA是一种有效、无创的诊断急性壁间血肿合并穿透性溃疡的检查方法,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3.
1病例摘要患女43岁,孕5产5,产后2天,右腹剧痛IO十小时伴晕厥回次,1996年8月5日人院。既往体健,此孕为计划外怀孕,未行产前检查,孕期双下肢静脉曲张史。合体:T27.8℃:,PI00次/分,R20次/分,BP12/skPa重度贫血外观,痛苦表情,神清,肺无异常所见,心率100次/分,心脏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脐部右侧及下腹部膨隆。在腰部至脐部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可触及包块IDemXIDe。Xbe。n,质软,活动性差,右g区叩击痛。妇检:外阴阴道、宫颈无裂伤,宫底脐下2指,与脐部右侧包块间有凹陷,移动子宫时右侧包块位置不变。实验室…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围术期痔疮患者焦虑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120例痔疮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焦虑自评量表对其围术期焦虑状况进行评定,根据是否存在焦虑分为焦虑组与非焦虑组,探讨围术期痔疮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比较护理前后患者S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工作压力大、病程长、术前反复发作、对痔疮知识了解不全面、对手术恐惧、手术疼痛、术后出现并发症、担心手术效果欠佳是围术期痔疮患者出现焦虑的危险因素;针对护理干预后,焦虑组患者的SAS评分较护理前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围术期痔疮患者焦虑情绪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引起焦虑的因素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65.
非临床研究是评价新药有效性和安全性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超过90%的候选药物在进入临床研究后遭遇失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非临床阶段的二维细胞模型及动物模型的局限性,无法准确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近年来各类新技术不断涌现,其中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等仿生技术因其能够模拟人体器官的部分或关键功能,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逐渐应用于新药评价中。但如何评价和验证类器官模型的可靠性、科学性和适用性,推动其在新药评价中的应用,是目前国内外监管机构面临的监管科学难题和挑战。本文介绍了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的技术进展及其在新药评价中的典型应用,分析了国内外相关药品监管机构的政策法规和监管行动,以促进此类新技术在新药评价中的应用,并为其行业标准制定及监管科学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