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4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0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61.
海马、海龙基于COI条形码的DNA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嵘  杜鹤  崔丽娜  姚辉  宋经元  陈士林  张辉 《吉林中医药》2012,32(3):272-273,276
目的:利用COI序列对海马、海龙及其常见混伪品进行DNA条形码鉴别,考察其可行性.方法:对海马、海龙及其混伪品共14个种20份样品的COI条形码序列进行研究,分析药材的正品来源的种内变异,与混伪品的种间变异,以及系统树中物种的聚类情况.结果:海马、海龙种内COI序列变异很小比较稳定.海马、海龙及其混伪品种间COI序列变异较大,存在较多的变异位点,分析结果表明种间的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的遗传距离,这与形态学分类的结论相一致.由所构建的系统聚类树可以看出,同属聚在一起,且各物种又形成相对独立的枝,其支持率均为100,海马、海龙COI序列可以明确的与混伪品COI序列区分开.结论:运用COI条形码序列能够准确鉴定海马、海龙的基源动物及其混伪品,本研究为海马、海龙的鉴别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方法,在其他动物药品种鉴定中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2.
目的:预测西红花在全球的生态适宜区并分析其生态特征。方法:利用西红花124个样本分布点和30个环境因子数据,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西红花在全球的生态适宜区,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模型评价并分析其生态特征。结果:西红花全球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国家,遍布于欧洲南部、北部及东部,部分分布于亚洲西部、南部及东南部。模型评估结果显示,训练集和测试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85和0.967,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良好。结论:最冷季度平均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温度、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温度变化方差、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最暖季度平均降水量和最冷月份最低温是影响西红花地理分布的关键环境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西红花的引种选址和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利用COI序列对金钱白花蛇及其常见混伪品进行DNA条形码鉴别,考察其可行性.方法:对金钱白花蛇及其混伪品共4个种11份样品的COI条形码序列进行研究,分析药材正品来源的种内变异,与混伪品的种间变异,以及系统树中物种的聚类情况.结果:银环蛇COI序列种内变异较小,最大K-2P距离为0.0185,与混伪品的种间序列差异较大,种间最小K-2P距离为0.1561,种间最小K-2P距离远大于种内最大K-2P距离.由所构建的系统聚类树可以看出,同属聚在一起,且各物种又形成相对独立的支,银环蛇COI序列可以明确地与混伪品区分开.结论:运用COI条形码序列能够准确鉴定金钱白花蛇的基源动物及其混伪品,为金钱白花蛇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方法,在其他动物药基源物种鉴定中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4.
基于整合证据链的白鲜皮粉末致肝损伤病例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白鲜皮可能导致肝损伤的问题,该文对1例典型的单独服食白鲜皮粉末导致肝损伤病例进行临床和实验室系统研究。按照《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推荐的整合证据链方法对该病例进行诊断研究。通过临床病史、生化学和影像学等检查,排除基础疾病以及病毒性、自身免疫性、酒精性等易混淆肝病对诊断的影响;通过服药史调查,排除其他药物对诊断的影响,该患者仅服食1种药物,怀疑该患者为"白鲜皮粉末"导致药物性肝损伤。进一步按照《中国药典》对患者服食药物进行质量检查,符合白鲜皮项下规定;采用DNA条形码鉴定,ITS2序列BLAST比对,与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相似度为100%;检测外源性有害物质,重金属、农残、微生物毒素均未超过相关标准的规定;采用液相高分辨质谱联用仪及Agilent Fake TCM-Drugs数据库检查,未发现化学药物添加。综上,确定该病例为单独服用白鲜皮粉末(15 g/日,超过药典规定用量)导致药物性肝损伤。该文按照《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从临床到实验室系统检查,确认了1例单独服食白鲜皮粉末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典型病例,为后续研究白鲜皮及其相关制剂的肝损伤风险提供了直接和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65.
农杆菌转化后丹参植株再生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用发根农杆菌15834,LBA9402株和根癌农杆菌C58株感染丹参无菌苗,完成质粒转化后诱导出毛状根和冠瘿瘤。毛状根和冠瘿组织在无激素的培养基上于光照条件下分化出转化后的丹参再生植物,再生植物移植到土壤中能够成活。用发根农杆菌转化后的再生植物的具有节间缩短,植株矮化、地下部毛状须根发达等特征。用根癌农杆菌转化后的再生植物生长旺盛,地上部分较原植物高大,根系发达,根产量和丹参酮含量都高于原植物。  相似文献   
66.
西洋参cDNA文库构建及表达序列标签(ES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西洋参根的基因表达谱和挖掘其功能基因, 采用表达序列标签(EST)技术首次建立了四年生西洋参根的EST文库。通过BLAST与Gene Ontology分析获得与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相关、 编码P450和糖基转移酶等的基因序列11个, 与生长素调节生长发育相关、 编码生长素响应因子4和生长素调节蛋白等的基因6个, 与水分胁迫相关、 编码蛋白dehydrin和DC2.15 like蛋白等的基因7个, 与编码抗氧化酶如peroxidase和catalase相关的基因6个。另外, 从西洋参根的EST文库获得抗病基因12个, 分别编码转录因子WRKY家族蛋白和ribonuclease蛋白家族, 62个EST是其他物种尚未报道的新基因。可见, EST技术作为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手段可在西洋参功能基因的开发与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基因的发现为进一步克隆基因全长、 研究基因功能、 改良西洋参品质、 阐明西洋参生长缓慢的分子机制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7.
中药资源创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中药资源研究方法正逐步形成以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多学科交叉体系。借助3S技术(RS,GIS,GPS)建立中药资源多级遥感监测体系和中药资源产地适宜性数值区划,可有效加强中药资源普查和动态监控,为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家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通过筛选适合中药鉴定的DNA条形码序列,建立中药DNA条形码鉴定数据库,是对传统中药鉴定方法的有力补充和革命性突破,对推动中药鉴定数字化、标准化、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功能基因组学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及调控进行研究,对于新药的发现、药用植物的栽培生产、优良种质资源的培育和保护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针对以上研究方向进行了中药资源研究方法体系创新的阐述。  相似文献   
68.
基于DNA barcoding(条形码)技术的中药材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是根据对一段标准的DNA序列的分析来鉴定物种,已成为生物物种鉴定的新方向,受到世界40多个国家130多个组织中传统生物分类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信息学家等多学科专家的关注。本文通过介绍DNA条形码的产生、发展和研究现状,探讨其在中药材鉴定中应用的技术方法、技术路线、关键问题以及应用范围,并展望了DNA条形码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半夏P inellia terna ta珠芽的萌发动态及其影响因子,为阐明半夏珠芽的生产应用和珠芽发育生物学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研究半夏珠芽的萌发动态以及珠芽大小、不同覆土深度、土壤干湿度和不同来源对半夏珠芽萌发和半夏生长的影响。结果四川南充半夏珠芽播种约14 d开始萌发,23 d萌发率达60%以上,29 d完成萌发。直径≥8 mm的珠芽的萌发率显著高于5 mm≤直径<8 mm的珠芽;两种覆土深度10和20 mm对半夏珠芽的萌发和半夏幼苗的生长没有显著性影响;保持土壤湿润的珠芽萌发率显著高于土壤见干见湿的珠芽;从播种到23 d时,四川南充半夏的珠芽萌发率极显著高于山西新绛半夏的珠芽,随后二者的萌发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发现不同来源的半夏珠芽在萌发时叶形会发生变化。结论培育大的珠芽对半夏繁育有重要意义,保持土壤湿度对提高萌发率和促进半夏幼苗生长有重要作用,不同来源的半夏珠芽具有不同的萌发特点和生长特性,应重视半夏不同品系的筛选。  相似文献   
70.
半夏珠芽萌发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半夏P inellia terna ta珠芽的萌发动态及其影响因子,为阐明半夏珠芽的生产应用和珠芽发育生物学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研究半夏珠芽的萌发动态以及珠芽大小、不同覆土深度、土壤干湿度和不同来源对半夏珠芽萌发和半夏生长的影响。结果四川南充半夏珠芽播种约14 d开始萌发,23 d萌发率达60%以上,29 d完成萌发。直径≥8 mm的珠芽的萌发率显著高于5 mm≤直径<8 mm的珠芽;两种覆土深度10和20 mm对半夏珠芽的萌发和半夏幼苗的生长没有显著性影响;保持土壤湿润的珠芽萌发率显著高于土壤见干见湿的珠芽;从播种到23 d时,四川南充半夏的珠芽萌发率极显著高于山西新绛半夏的珠芽,随后二者的萌发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发现不同来源的半夏珠芽在萌发时叶形会发生变化。结论培育大的珠芽对半夏繁育有重要意义,保持土壤湿度对提高萌发率和促进半夏幼苗生长有重要作用,不同来源的半夏珠芽具有不同的萌发特点和生长特性,应重视半夏不同品系的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