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星状神经节阻滞在颅脑外伤患者吞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摄食-吞咽障碍如肢体功能障碍一样,日渐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积极治疗吞咽障碍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其有效率达70%[1]。但目前康复治疗摄食-吞咽障碍仍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疗程较长,对有认知障碍的患者治疗效果欠佳。针对上述情况,我科把星状神经节阻滞首次引入摄食-吞咽障碍的治疗,显著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病程、扩大了治疗范围。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5月—2002年4月我科收治的64例颅脑外伤患者,全部由神经外科转来,每位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64例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20例;年龄9—65岁,平均年龄(33.5±5)岁;病程1…  相似文献   
62.
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给予系统吞咽训练及针刺疗法,对照组仅给予系统吞咽训练,治疗前后进行吞咽功能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月后吞咽功能均有所改善,吞咽功能达到优良的患者总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组达到优良患者的总数要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要优于单纯应用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分析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PLMs)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相关疗效。方法:脑卒中后伴PLMS患者21例,均有严重睡眠障碍及患侧肌张力增高或抽搐、疼痛,改良Ashworth评分>2级。给予相关治疗7d后,评价其临床表现和多导睡眠描记图。结果:2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多导睡眠描记图结果改善。结论:对有严重失眠和白天睡眠过度的脑卒中患者要高度怀疑PLMS,鉴别诊断有赖于多导睡眠描述图。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1.0Hz 60%最大刺激强度的磁刺激通过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磷酸化蛋白(PEA-15)对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的影响。 方法 取第3~4代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组、磁刺激组和转染+磁刺激组。对照组进行阴性siRNA转染,转染组应用化学合成的siRNA进行脂质体瞬时转染,干扰PEA-15的蛋白表达;磁刺激组的星形胶质细胞在铺板24h后接受60%最大强度磁刺激;转染+磁刺激组进行PEA-15的siRNA转染,并给予60%最大强度磁刺激。用细胞划痕试验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程度,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PEA-15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变化。 结果 ①PEA-15 siRNA的转染效果明显,Western Blot检测与对照组比较,PEA-15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②体外划痕实验中,转染组、磁刺激组、转染+磁刺激组的细胞迁移面积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其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程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磁刺激组的PEA-15磷酸化明显增加。 结论 干扰PEA-15表达后的星形胶质细胞迁移增加明显;磁刺激可通过增强PEA-15磷酸化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65.
脑卒中是我国康复医学从业者日常工作中接触最多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1-3]。世界范围内,脑卒中是造成长期残疾的首要原因,无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均可能造成运动、感觉、吞咽、言语、认知等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4-6]。目前,以“卒中单元”为主要形式的多学科跨专业综合治疗模式是脑卒中康复的主体,其中,物理治疗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5,7]。近年来,一种较新的物理治疗形式——水中运动治疗(aquatic therapeutic exercise),逐渐受到重视并推广普及[8-10]。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和功能独立性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高频组、低频组、联合组和对照组各15例。4组患者均进行基础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高频组患侧给予5Hz的rTMS,低频组健侧给予1Hz的rTMS,联合组患侧给予5Hz的rTMS后健侧给予1Hz的rTMS,对照组给予假刺激。在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8周随访时分别采用MoCA量表筛查患者有无认知障碍,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患者认知功能情况,FIM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及功能独立性。结果: 治疗2周和随访8周后,高频组、低频组和联合组MoCA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均P<0.05),2个时间点3组潜伏期低于治疗前,波幅和认知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均P<0.05);高频组和联合组潜伏期低于对照组、波幅更高(均P<0.05),且FIM总分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MoCA评分和认知功能高于低频组和高频组(均P<0.05),且潜伏期比低频组更低、波幅更高(均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认知功能评分和FIM总分比对照组更高(均P<0.05)。8周随访后,低频组潜伏期低于对照组,波幅和认知功能评分更高(均P<0.05);联合组潜伏期比高频组更低、波幅更高,且运动功能评分高于低频组和高频组(均P<0.05);高频组和联合组运动功能高于治疗前,且FIM总分比治疗2周时更高(均P<0.05),2组运动、认知功能评分和FIM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低频组和对照组FIM总分高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对认知功能及生活独立性的疗效比单一频率经颅磁刺激治疗出现早且持续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观察0.5Hz和1.0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有癫痫发作史的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例有癫痫发作史的颅脑外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5Hz组、1.0Hz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认知训练,在此基础上,0.5Hz组和1.0Hz组则分别给予0.5Hz和1.0Hz的rTMS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假刺激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RBMT)、符号划消测验对3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并统计3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头痛和癫痫发作的人次。 结果 治疗期间,3组患者均无发生头痛的病例,0.5Hz组、1.0Hz组和对照组发生癫痫的人次分别为5、4和4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MOCA和RBMT评分以及符号划消测验均有提高(P<0.05),1.0Hz组MOCA评分、RBMT评分和符号划消测验的划消精确度分别为(22.71±4.76)、(19.21±4.52)和(0.71±0.17)分,均高于对照组[(18.56±5.14)、(16.23±4.05)和(0.58±0.0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Hz组符号划消测验的工作效率[(0.34±0.13)分]高于对照组工作效率[(0.29±0.12)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Hz组的MOCA评分、RBMT评分、符号划消测验的划消精确度[(20.03±5.98)、(17.01±3.86)和(0.62±0.14)分]及工作效率[(0.31±0.11)分]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0Hz的rTMS可明显改善有癫痫发作史的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且不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不同训练方法对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前食管上段括约肌(UES)压力及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57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训练组、球囊扩张组、综合训练组,每组19例。3组患者均给予吞咽电刺激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常规训练组和球囊扩张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增加喉上提训练和球囊扩张术治疗,综合训练组在电刺激和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喉上提训练及球囊扩张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利用高分辨多通道胃肠功能检测仪对患者吞咽前UES压力进行测定,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分级评定患者的吞咽功能。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吞咽前UES压力、吞咽障碍评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球囊扩张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266.4±82.7)mmHg]和综合训练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269.5±83.2)mmHg]均显著提高(P<0.05),且综合训练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高于球囊扩张组(P<0.05)。治疗后,球囊扩张组和综合训练组患者吞咽障碍分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VFSS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P<0.05),且综合训练组患者上述指标较球囊扩张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 结论在吞咽电刺激和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球囊扩张术和喉上提训练,可有效提高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前的UES压力,降低UES张力,对其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