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残余尿量、发生尿路感染率及建立膀胱平衡的影响。方法2002-03/2004-03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康复中心收治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一组给予间歇导尿,另一组留置导尿或利用刺激扳机点及增加腹压自行排尿,6周后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组4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间歇导尿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00.83±56.18,240.31±93.58,t=6.26,P<0.01),发生尿路感染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3,20)(χ2=21.37,P<0.01),建立膀胱平衡的例数则明显高于对照组(16,4)(χ2=10.37,P<0.01)。结论间歇导尿可有效降低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2.
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肩周阻滞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肩周阻滞对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1例脑卒中后肩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加肩部阻滞(SB)治疗,14d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比较,治疗后VAS治疗组减低,明显低于对照组(t=34.19,P<0.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9.03,P<0.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肩周阻滞对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健侧代偿训练对老年重症偏瘫患者肢体功能、ADL能力的影响及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的意义。方法:将入选的40例老年重症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应用Bobath技术等神经生理学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在以上训练基础上治疗组强化健侧下肢负重,利用健侧上肢代偿进行ADL能力训练,对照组则针对患侧肢体训练,诱发主动运动及分离运动,不允许健侧代偿。以上两组患者每次训练45min.每周训练11次。结果:在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各阶段,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FM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时,治疗组Barthel指数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01,〈0.05),到治疗后3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重症偏瘫患者采用健侧代偿的训练方法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提高ADL能力,而且对于其患侧肢体功能的影响不大,并因此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4.
减重踩车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主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18例)加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治疗;B组(17例)加用智能循环运动治疗;C组(17例)常规康复治疗。共8周。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肌张力、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下肢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 MWS)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CSS、FMA、BBS和10m MWS各项评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3组患者痉挛、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可显著改善下肢痉挛状态,提高脑卒中早期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可成为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6.
目的:比较正常人及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躯干向左(瘫痪侧)及向右(非瘫痪侧)旋转过程中躯干浅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选取1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及16例健康志愿者,采集2组受试者在躯干左旋(向瘫痪侧旋转)45°、右旋(向非瘫痪侧旋转)45°时腹直肌、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腰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表面肌电图均方根振幅(RMS)。结果:正常人在躯干向一侧旋转时对侧腹外斜肌RMS值大于转向侧(P0.01),转向侧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RMS值大于对侧(P0.01);向左(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和背阔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左侧(P0.01),非瘫痪侧腹外斜肌的RMS值低于正常组右侧(P0.01);向右(非瘫痪侧)旋转时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腹外斜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1),偏瘫侧腰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左侧(P0.05),非瘫痪侧腹外斜肌、腰段竖脊肌和胸段竖脊肌的RMS值小于正常组右侧(P0.01)。结论:正常人在躯干旋转时胸段竖脊肌、背阔肌、腹外斜肌呈现明显的交叉性,转向侧的胸段竖脊肌、背阔肌的肌电活动明显增加,对侧的腹外斜肌肌电活动明显增加;而脑卒中患者则没有这种交叉性。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良肢位摆放,维持关节活动度及主动运动,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1个月后评价肩关节复位情况及上肢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肩关节复位情况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上肢FMA评分均提高(P〈0.01),而且治疗组FMA评分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肩周穴位结合康复训练对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残余尿量、发生尿路感染率及建立膀胱平衡的影响。方法2002-03/2004-03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康复中心收治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一组给予间歇导尿,另一组留置导尿或利用刺激扳机点及增加腹压自行排尿,6周后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组4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间歇导尿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00.83&;#177;56.18.240.31&;#177;93.58,t=6.26,P&;lt;0.01),发生尿路感染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3,20)(r=21.37,P&;lt;0.01),建立膀胱平衡的例数则明显高于对照组(16,4)(X^2=10.37,P&;lt;0.01)。结论 间歇导尿可有效降低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9.
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动态式踝足矫形器组(动踝组,n=22)、固定式踝足矫形器组(固踝组,n=20)和单纯康复组(康复组,n=20),康复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动踝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站立及行走训练中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固踝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站立及行走训练中使用固定式的踝足矫形器,进行站位平衡、重心转移及行走训练,每天使用超过2h。观察治疗8周后患者的步态、运动分值、步行功能及Barthel指数等。结果:经康复治疗8周后,动踝组步行能力和ADL能力均有明显改善.动踝组运动分值、步行功能及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固踝组及康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的提高更有效。  相似文献   
40.
背景:传统取穴中的部分腧穴在患者肌张力已有增高的情况下,不仅不利肌张力的降低,而且会加重痉挛模式的形成。从康复医学的角度,针刺治疗应准确评估患者的肌张力情况及异常运动模式,然后根据肌肉解剖及其运动终板的分布特点,结合传统腧穴的分布,最终决定针刺部位,才能收到更好的疗效。另外,刺激方式的选择,刺激量的把握也十分重要。目的:探讨电针拮抗肌群取穴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分组,对比观察。对象:选择2003-03/12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中心脑卒中住院患者67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2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