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85篇
眼科学   6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陈青山  彭就扬  张泗谋  钟建华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8):1560-1560,1562
[目的]了解五华县健康儿童麻疹抗体水平,评价儿童的麻疹疫苗免疫状况,为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年10月在辖区内随机抽查1~15岁健康儿童154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进行麻疹IgG抗体滴度测定。[结果]154人的麻疹IgG抗体全部为阳性,阳性率100%,几何平均滴度(GMT)值为1︰2 596,各年龄组IgG抗体阳性率无差异,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抓好接种质量,杜绝免疫空白及无效接种,保持高水平的麻疹常规免疫和疫情监测,是控制麻疹发生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52.
目的描述和分析2017年广东省珠海市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为今后肿瘤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珠海市肿瘤登记处2017年登记的部分恶性肿瘤的发病及死亡资料,统计恶性肿瘤的发病及死亡情况,计算其发病率、死亡率、标准化率等相关指标。结果2017年,该地区新发肿瘤病例为178例,恶性肿瘤的粗发病率为278.30/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为183.71/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为181.68/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1.81%,35~64岁世界人口截缩率为347.33/10万,男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病例113例,死亡率为176.67/10万,中标率为109.38/10万,世标率为107.05/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1.58%,35~64岁世界人口截缩调整死亡率为157.53/10万,男性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于女性。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在﹤35岁处于较低水平,从35岁开始,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呈上升趋势,在80~84岁年龄组达到最高峰;恶性肿瘤年龄别死亡率在45~49岁年龄组迅速升高,在50~54岁年龄组有所回落;恶性肿瘤发病顺位前5位依次为肺癌、肝癌、结直肠癌、鼻咽癌、乳腺癌;恶性肿瘤死亡顺位前5位依次为肝癌、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和白血病。结论男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肺癌、肝癌、结直肠癌、鼻咽癌是肿瘤防治工作的重点癌种,同时需提高肿瘤登记工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3.
目的:比较激光多点扫描与单点多次扫描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0-01/2014-01期间我们收治的50例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5例43眼,采用577nm激光多点扫描一次完成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对照组患者25例41眼,采用单点多次扫描完成PR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F-ERG a波振幅、F-ERG b波振幅,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激光能量、光斑数量、能量密度。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d的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均低于治疗前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21,P=0.017)。两组间患者治疗前1d,治疗后1d,1、2、6、12mo的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d的F-ERG a波振幅均低于治疗前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19,P=0.025)。两组间患者治疗前1d,治疗后1d, 1、2、6、12mo的F-ERG a波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d的F-ERG b波振幅均低于治疗前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76,P=0.031)。两组间患者治疗前1d,治疗后1d, 1、2、6、12mo的F-ERG b波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光斑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激光能量高于对照组,能量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给予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多点扫描一次完成PRP治疗与单点多次完成PRP治疗的临床疗效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多点扫描一次完成PRP的治疗方案能量密度较低,产生的激光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沿海地区手部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体外培养技术和要领,为临床确诊,治疗提供直接证据。方法对2001年6月—2004年9月收治的28例可疑手部分枝杆菌感染作组织块匀浆后的涂片抗酸染色,分枝杆菌培养,分枝杆菌生化分型,分枝杆菌的核酸测序分型。结果分枝杆菌培养阳性11例,具体为海分枝杆菌占8例,偶发1例,鸟1例,结核1例,其中直接抗酸染色检查阳性2例。结论手部慢性可疑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应同时做抗酸染色及分枝杆菌培养。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尤其是海分枝杆菌远比结核分枝杆菌常见,是沿海地区手部非典型感染的主要致病因素。在分枝杆菌培养时必须同时在30℃、35℃两种温度下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55.
随机化分组是指每一个被抽取的个体都有同等机会被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中去的分组过程[1],是实验设计中应当遵循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其目的是避免主观或/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组间均衡性不强、结果真实性差的问题,所以随机化分组在实验研究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以下介绍应用Excel来完成不同实验设计的实验对象随机化分组的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广州大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评价讲座、上课教育方式的即时效果及长期多方式宣传教育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该校大学生进行讲座、上课及长期干预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讲座、上课及长期干预后大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情况有所改善,长期干预后安全套的使用率增加,但其他相关危险行为没有明显改变.58.70%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34.63%的大学生对学校的艾滋病宣教满意,认为学校宣教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学生参与太少(34.91%)、干预方式单调乏味(30.68%)和干预内容少、力度不够(27.19%).[结论]在大学生中开展短期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即时效果较明显,但多方式长期干预的效果尚不足.为获得良好的宣教效果,应注意干预的持续性和反复性.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应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结合多种途径持续、深入地开展.  相似文献   
57.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congenital retinoschisis)属玻璃体-视网膜营养不良(vitreoretinal dystrophy)的一种,出生时就已存在,较获得性视网膜劈裂少见,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脱离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患者男性,11岁,因发现"双眼视物不清1个月"就诊.既往无特殊病史.父母非近亲婚配,顺产.全身体检无异常.眼科专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4,矫正视力:+0.50DC×145°→o.5;左眼:裸眼视力0.6,矫正视力:+0.75DC×42°→0.6.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瞳孔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存在,眼底视网膜平伏,黄斑部色素紊乱,囊样改变,中心凹反光不清(图1).气动眼压计测量:Tod 13mmHg Tos 14mmHg.OCT:双眼黄斑区囊样改变,神经上皮层间分离(图2).全视野ERG:暗反应中a波振幅轻度下降,b波振幅中重度下降,明反应中潜时轻度延迟,振幅轻中度下降(图3).  相似文献   
58.
原田氏病临床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原田氏病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与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特点。方法观察15例(28眼)原田氏病的临床表现并行眼底彩色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结果15例(28)眼原田氏病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头痛、颈强、听力下降等症状。眼底为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水肿,周边视网膜浆液性脱离或晚霞状眼底,相应的FFA检查结果为,急性期:眼底后极部及周边的“密集针尖状”荧光素渗漏;恢复期:眼底后极部弥散性色素上皮萎缩性高荧光,脉络膜大血管显露。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15例(28眼)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P<0.05)。讨论FFA造影和糖皮质激素合理应用对原田氏病诊断及预后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59.
广州市中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了解校园暴力的发生现况、流行特征以及不良影响 ,为对其进行干预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目的抽样的方法 ,对广州市某中学的全体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在接受调查的 1 890名学生中 ,有 1 2 2 0名在过去的 1a中曾经遭遇校园暴力 ,发生率为 64 .6 %。在各种类型的暴力事件中 ,以语言暴力最为常见 ,占 41 .5 %。男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率 (70 .1 % )高于女生 (58.9% ) ,差异有显著意义 (χ2 =2 5 .89,P <0 .0 1 )。教室、厕所和回家的路上是躯体暴力的多发地点。引发校园暴力最常见的原因是语言摩擦 ,其次为受他人牵连和酒精 /药物作用。暴力事件对学生的影响轻重不一 ,轻则无影响 ,重则可致使学生躯体受到伤害 ,甚至产生自杀念头。遭遇暴力事件后 ,多数学生会将遭遇告诉同学、老师和父母。结论 校园暴力事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事件 ,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法制教育 ,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 ,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攻击性行为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的攻击性行为分量表和自制的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调查表,对湖北省黄冈市487名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总检出率为8.83%,男女学前儿童攻击行为分别为10.32%和6.80%,不同性别、年龄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级攻击性行为检出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的检出率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下降。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有玩具或图书数量多、睡前讲故事、单亲家庭,而喜欢玩仿制枪玩具、父母教育方法不一致、母子感情差、母亲孕期精神状态差等是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问题受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需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