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86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87篇
综合类   184篇
预防医学   4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8篇
中国医学   126篇
肿瘤学   2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学术界对中西医结合的探讨由来已久,本文以中风病的临床治疗为切人点,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方面的意义及结合思路,提出病名应为相互参照之用,只求规范,不苛求统一;认识疾病方面要以患者为结合体,将两者融会贯通;治疗方面应注重整体观念,确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思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2.
本文阐述在睡眠阶段出现的独特的自主神经活动、血流动力学和呼吸系统的改变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脏突发事件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3.
面瘫溢泪案     
面神经麻痹可引起眼睑下垂,泪点外翻,致泪液不能被正常吸收而外溢。多见于面瘫的初期和后期,临床上观察发现采用针灸疗法,针刺胆经穴位和艾灸心经穴位能明显减少泪液外溢,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54.
<正> 脑囊虫病是常见的脑部病变之一。在河北特别是郊区农村发病比较高。此病常引起头痛、头晕、呕心、呕吐、癫痫发作,如不及早诊治,可引起不良后果。用CT和脑电图检查,对此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有重要作用。现将我院1992~1994年观察的10例典型脑囊虫患者的CT与脑电图对照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病人,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14~66岁;郊区农村患者7例占70%。10例患者均在我院做CT和脑电图检查,最少者CT2次,  相似文献   
55.
郭颖  赵建国 《华夏医药》2009,(4):301-303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对脑卒中後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脑卒中後抑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6周後采用汉密尔顿量表对两组进行抑郁程度评分,进行统计分析,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脑卒中後抑郁疗效显着,且无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56.
831例住院死亡病例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住院死亡病人死因进行统计分析.能了解本区住院病人死因诺及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原因.对医院医疗质量及宏观管理提供依据。我们对住院死亡病人病种结构进行了分析。l资料来源本文统计分析的831例死亡病例,取自我市三级甲等医院信息中心统计室1996年1月~1998年12月住院死亡病人病案疾病分类报表,真实可靠。2统计方法死亡病因选择第一诊断,按国际疾病分类ICD—9分类。再根据所需项目编制频数表进行统计分析,重点显示住院病人的主要死亡、病死率、死亡年龄及性别等情况。3结果与分析3.1病死率(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病死率年度最…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圆锥损伤后大脑排尿功能区结构变化和Bcl-2的表达情况,探讨大脑排尿功能区退变的可能因素。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6)。实验组将大鼠L4以下脊神经切断制作脊髓圆锥损伤模型,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大鼠手术全部成功,术后3、5个月分别死亡1只大鼠,原因可能是肾功能衰竭及尿路感染。实验组于术后1 d、1周以及1、3、6个月分别处死6、6、6、5、5只大鼠,对照组相同时间点各处死1只大鼠,取脑桥被盖背外侧部组织,行HE染色和Bcl-2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观察。结果 HE染色示,术后1 d,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区别,神经元细胞密集,排列整齐,核仁清楚;1周,实验组可见神经元细胞周围间隙稍增宽;1个月,实验组部分神经元出现细胞核固缩;3、6个月,实验组细胞核固缩的细胞越来越多,甚至部分细胞出现核消失。Bcl-2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示,对照组Bcl-2表达呈弱阳性。实验组术后1 d即出现Bcl-2阳性表达,术后7 d Bcl-2阳性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并达高峰,术后1、3、6个月Bcl-2阳性表达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大鼠脊髓圆锥损伤后大脑排尿中枢出现组织退变、细胞坏死,Bcl-2表达升高可能与组织修复、大脑功能重塑有关。  相似文献   
58.
脑梗死发病后常会出现血糖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除原发糖尿病外,患者机体的应激反应及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均是引起脑梗死后高血糖的重要原因。故在临床实践中加强对脑梗死患者血糖的监测,针对血糖升高的原因,采用多种方法配合治疗,及时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目的:通过查阅国内外近10年有关静止性卒中(silentstroke,SS)的文献报告,探讨SS的危害性以及临床上积极预防、康复干预的重要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4-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SilentStroke,AsymptomaticStroke”,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1994-01/2004-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无症状性脑卒中,静止性卒中”。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近年发表于国内外核心期刊的有关静止性脑卒中的诊断、临床症状及转归、意义及治疗等临床研究方面的文献。对所选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资料提炼:有关文献均为临床病例分析,共收集到国内外临床分析60余篇,根据分析病例的样本数及统计学处理方法的合理性筛选文献20余篇。排除的文献或因样本数不够大,或因统计分析不合理,研究方法不正确,其中,20余篇因系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对20余篇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作一总结综述。结论:静止性卒中并非无症状,无危害的,它是脑卒中的一种亚型,能显著增加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并影响其预后。临床上一经发现静止性卒中,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干预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0.
目的:骨缺损的局部基因治疗是将具有促进骨愈合作用的基因转入靶细胞,由靶细胞转录成mRNA并翻译成蛋白质,在蛋白质的作用下靶细胞被刺激分化,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促进骨愈合。随着细胞重组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参与骨修复的生长因子基因被成功克隆,使得基因治疗骨缺损成为一种可能。为此就骨缺损局部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资料来源:检索PUBMED1965-01/2006-01关于骨缺损局部基因治疗的文章,检索词为“gene therapy,bone defect”,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6-01关于骨缺损局部基因治疗的文章,检索词为“骨缺损,基因治疗”,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缺损的局部基因治疗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37篇相关文献,32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05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32篇文献中,4篇涉及目的基因的选择,3篇涉及靶细胞的选择,7篇涉及基因表达载体的选择,3篇涉及基因转移方法,4篇涉及基因治疗与组织工程结合治疗骨缺损,5篇涉及多基因联合治疗骨缺损,2篇涉及骨缺损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资料综合:骨缺损的局部基因治疗是在骨再生基本理论认识和基因重组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为各种原因造成的骨缺损的治疗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其基本问题主要包括:目的基因的选择、靶细胞的选择、基因表达载体的选择以及基因转移方法的选择等。靶细胞的选择及基因转移方法方面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骨髓基质干细胞成为首选的靶细胞,基因的体外转移较体内转移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也已得到公认。目前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进一步阐明骨缺损修复的自然过程,从众多参与这一过程的信号分子中筛选出最为有效的成分应用于骨缺损的基因治疗,并进一步改进基因表达载体,以确保基因治疗的安全性。相信通过骨再生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及基因重组技术的不断完善,骨缺损的基因治疗将最终走出实验室,真正造福于骨缺损患者。结论:骨缺损的局部基因治疗可以有效地激活骨缺损部位的骨再生活动,同时又可以避免直接应用细胞因子导致的免疫排斥和系统毒性等问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这项技术还很不完善,在目的基因、基因载体和转染技术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