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7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46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4篇
口腔科学   18篇
临床医学   100篇
内科学   100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110篇
综合类   254篇
预防医学   100篇
药学   83篇
中国医学   177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CHI3L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儿童哮喘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确诊为哮喘的316例儿童为哮喘组,同期选取297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应用化学发光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两组总IgE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YKL-40水平;提取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应用Mass ARRAY-IPLEX质谱阵列技术检测CHI3L1基因rs4950928、rs10399805和rs883125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统计分析上述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 哮喘组总IgE和YKL-40浓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P>0.05).哮喘组rs883125位点的GG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PP结论 YKL-40可作为初步诊断儿童哮喘的分子标记物;CHI3L1基因的rs4950928和rs883125多态性可能为儿童哮喘的易感因子;rs4950928位点G等位基因可能是提高哮喘风险的易感因子.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组织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48
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早期干预组、晚期干预组,每组各12只;模型组、早期干预组、晚期干预组均给予高脂饲
料喂养5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在5周末处死每组大鼠各1只,以验证造模成功。早期干预组和晚期干预组均电针
“足三里”、“丰隆”、“三阴交”,1次/d,20 min/次,连续治疗21 d。针刺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T、AST、TC、TG的变化情况,采用
荧光定量PCR和Wer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脏TLR4和NF-κB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的ALT、AST、TC、TG及肝
脏TLR4、NF-κB的表达均高于其余3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各干预组的ALT、AST、TC、TG及肝脏TLR4、
NF-κB的表达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可以调节血脂及肝功,对非酒
精性脂肪肝有一定良性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可以调节脂代谢,同时可以下调肝脏组织TLR4、NF-κB的表达,减轻
炎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53.
54.
肝硬化大量腹水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上,若大量输注白蛋白,又受到患者经济能力的限制,为寻求一种简便、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腹水静脉直接回输术,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36例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  相似文献   
55.
<正>中医有“简、便、验、廉”的优势特点,将其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大力推广可有效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经济问题。2016年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指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1],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推广安全、有效、低廉的适宜技术更利于解决这类问题,大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卫生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6.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骨重建过程中可调节骨形成与骨吸收.目的:探讨女性血清可溶性膜型基质会属蛋白酶1水平年龄变化及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横断而调查,于2006-01/2007-10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完成.对象:长沙地区304名20~80岁的女性志愿者,平均年龄(49.6±14.1)岁,体质量指数(23.3±3.4)kg/m2.方法:培养正常成人成骨细胞.留取受试者空腹静脉血,Westem blot、ELISA检测血清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可溶性蛋白水平,ELISA检测血清Ⅰ型胶原N-末端交联肽,骨钙素水平.测量受试者腰椎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用重组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干预人成骨细胞.主要观察指标:①人成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表达.②人血清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浓度与年龄、骨密度、骨钙素、Ⅰ型胶原N-末端交联肽的关系.③人成骨细胞鉴定.④细胞凋亡检测结果.⑤重组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诱导人成骨细胞凋亡的作用.⑥型胶原N-末端交联肽检测结果.⑧重组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对人成骨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检测到血清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血清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骨密度、Ⅰ型胶原N-末端交联肽,骨钙素呈负相关.重组可溶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此作用可被乙二胺四乙酸阻断.重组可溶性活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抑制人成骨细胞在Ⅰ型胶原上的黏附.结论:女性血清可溶性活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骨密度、Ⅰ型胶原N-末端交联肽、骨钙素有明显相关性.重组可溶性活性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可通过降解骨基质蛋白,诱导人成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肩关节腔内注射并肩胛关节松动术辅助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的效果。 方法将62 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 例、对照组30 例。对照组采用悬吊疗法、电针、肩关节运动训练、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增加关节腔内注射、肩胛骨松动术,2组均治疗4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评估患者上肢运动能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上肢疼痛程度,比较治疗前、后的改善程度。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FMA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相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关节腔内注射结合肩胛关节松动术辅助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可明显缓解疼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8.
目的总结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并对该类患者实施监护、整体护理、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结果经治疗护理,27例好转出院,11例死亡,根据Killip心功能分级,其中死于II级2例(5.2%),死于III级5例(13.1%),死于Ⅳ级4例(1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溶栓治疗,并在溶栓中及溶栓后给予严密监护、仔细观察、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等全面精心护理后,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9.
谢辉  常小荣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398-1399
目的 观察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l0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与对照组(B组)各50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A组给予针灸加康复功能训练综合治疗,B组给予传统的针灸治疗;A组根据病程分为A1组(1~3d)及A2组(4~10d).结果 A组与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00%和78.00%,两组疗效差异显著;A1组和A2组治愈率分别为88.57%和60.00%,其疗效差异显著.结论 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且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60.
背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选择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时,髋臼侧的处理对假体安放极为重要,髋臼外上方植骨被证实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而如何进行植骨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目的:探讨在髋臼外上方采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植骨联合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7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其中男1例,女6例,年龄54-65岁,按Crowe分型2例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均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髋臼侧采用外上方植骨处理缺损增加覆盖,移植骨块采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进行固定。术后随访进行影像学检查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研究经过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批件号:2013-006)。结果与结论:(1)7例患者随访2-4.5年,患肢短缩由术前的(2.43±0.78) cm下降至术后(0.57±0.56) cm,未见切口感染及不愈合发生,未见假体周围感染出现;(2)7例患者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术前(P <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术前(P <0.05);(3)影像学检查显示,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在术后三四年间全部降解,移植骨块均与髋臼骨性愈合,未见移植骨块脱落及假体松动,所有病例术后未见不良并发症发生;(4)结果表明,对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缺损患者,在髋臼外上方采用可降解高纯度镁金属螺钉固定植骨联合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