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5篇
基础医学   104篇
临床医学   5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72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背景:目前治疗髌骨骨折的各种手术方法均有优缺点,不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目的:评价髌骨内固定板固定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方法:根据国人髌骨数据,采用钛合金制成蜘蛛形内固定板。采集6具新鲜尸体膝关节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制成粉碎性骨折模型,分别采用髌骨内固定板和NiTi聚髌器固定,行生物力学实验,比较两种内固定物的生物力学性能。 结果与结论:两种不同内固定方法均能满足1 kN股四头肌收缩力,髌骨内固定板固定后髌骨的分离位移、肌力和关节力以及髌骨关节接触面力学特征均优于常用聚髌器内固定,统计两者力学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髌骨内固定板的设计符合髌骨的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其对髌骨骨折的固定强度可完全满足临床应用之需。  相似文献   
52.
本文介绍了4只活猕猴头颈肌损伤的一系列生物力学冲击性能实验结果,它包括颈肌拉伸强度、应力与应变,旋转加速度等,并建立了颈肌的生物力学模型。头颈肌损伤的生物力学特性是设计头颈部的保护装备的依据,同时这些知识对了解头颈肌损伤机制及临床损伤处理也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53.
距下关节三维运动测量方法学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测量距下关节三维运动的简便、有效方法,为临床研究距下关节的运动及其损伤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选用青壮年新鲜小腿-足标本8个,以机械方法测量跟骨在笛卡尔坐标系内的三维位移,通过矩阵转换和函数方程,利用位移计算距下关节的三维运动角度.此外,在后足运动的极限位置对标本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分析距下关节各平面活动范围.比较两种测量结果.结果: 两种方法测量距下关节水平面、冠状面运动,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机械测量较简便、经济,且精度较高;而影像学测量存在较大的观察误差,但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利用生物力学方法测试克氏针串接组合(CSKW)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方法:新鲜尸体膝关节,制成髌骨粉碎骨折模型,用CSKW法固定、单纯克氏针固定法、Magnuson法、钢丝环状缝扎法复位固定,应用实验力学方法测定,比较内固定后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 CSKW复位内固定完全符合髌骨的生物力学性能,能满足膝关节锻炼时的钢度和强度。结论:CSKW固定治疗髌骨粉碎骨折,具有优越的力学和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5.
本文运用有限元数值计算与实验应力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力学模型,有效地解决接骨板刚度和骨上应力水平之间的关系问题。此模型可用于对临床上骨—接骨板系统的应力场进行分析和估价,并为接骨板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6.
全环移动式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学原理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自1986年6月开始用自制的“全环移动式外固定器”此治疗新鲜骨折146例,陈旧性骨折16例,骨不连4例,骨延长13例,滕内翻畸形5例共184例,疗效满意,对本外固定器在各种不同的固定方式下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表明了不同的骨骼穿针数量,娄型,方向,部位与骨折固定稳定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7.
距下关节、踝关节对后足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踝关节与距下关节的运动范围及其对后足运动的影响。方法选用青壮年新鲜小腿-足标本8足,分别固定于特制的夹具中,用横穿跟骨体部的骨圆针标记跟骨,测量跟骨在坐标系内的三维位移,分别固定距下关节、踝关节,测量各自在固定情况下跟骨在坐标系内的三维位移。通过矩阵转换和函数方程,利用位移计算跟骨的三维旋转角度。分析后足在距下关节固定、踝关节固定或不固定任何关节时各平面活动范围及对后足活动度的影响。结果后足在不同的关节固定情况下均表现出三维运动。固定踝关节时,后足内翻15.99°±2.81°,外翻8.62°±1.90°,背屈3.70°±1.00°,跖屈5.87°±1.39°,内收7.64°±2.04°,外展3.99°±1.78°;固定距下关节时,后足内翻7.13°±1.07°,外翻5.52°±0.85°,背屈17.09°±2.87°,跖屈30.75°±5.04°,内收10.77°±1.56°,外展6.54°±1.88°;不固定任何关节时,后足内翻18.87°±3.89°,外翻9.12°±2.05°,背屈22.62°±3.21°,跖屈40.88°±5.77°,内收17.48°±2.26°,外展11.47°±2.29°。距下关节或踝关节固定后,后足在三个平面上的运动均受到影响。结论在后足运动中,内、外翻主要是距下关节的活动,背屈、跖屈主要是踝关节的活动。后足在冠状面上的运动,踝关节与距下关节能相互代偿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测试Pv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新鲜牛尸体膝关节标本,制成髌骨骨折模型,用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固定,并与克氏针张力带、单纯钢丝环扎进行对照比较。[结果]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内固定其强度和刚度相当于传统的8字形克氏针张力带,而且髌骨的应变、位移很小。临床应用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105例,随访6~23个月,优良率达98%。[结论]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固定完全符合髌骨的生物力学性能,且能达到解剖复位,操作简便,固定牢固,适应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59.
骨密度对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影响之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骨密度(BMD)对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新鲜腰段脊柱标本,应用DEXA测试每个椎体的BMD,并游离成单个完整椎体标本,按BMD0.9g/cm2为正常值的最低限。将标本分为正常组和骨质疏松组。按标准操作安置Dick钉,应用生物力学方法,测试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和矢状面摆动1°~5°时的弯矩、旋入螺钉时的最大扭力矩及螺钉拔出过程中的应变、位移和能量吸收率。结果:正常组平均BMD为1.02±0.12g/cm2,骨质疏松组为0.71±0.16g/cm2,前者最大轴向拔出力和弯矩分别为1062.8±72.2N、2.6N·m,后者为232±92.4N、0.49N·m。BMD与最大拔出力有正相关关系(r=0.907)。旋入螺钉时的最大扭力矩与轴向拔出力密切相关(r=0.894)。螺钉在椎体内摆动5°时正常组承受的最大弯矩为2.6N·m,骨质疏松组为0.49N·m。结论:BMD对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是预测螺钉牢固程度的重要指标,术前应常规测试脊柱的BMD,尤其对于老年人更为重要,最大扭力矩是术中预测螺钉稳定性的一个较好的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提高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对胸腰椎骨折的复位固定效果 ,简化操作 ,使其更符合脊柱生物力学原理。方法 采用 7具成人胸腰椎脊柱固定标本 ,造成椎体骨折 ,用自行研制的火炬椎弓根内固定器械加以固定 ,应用应力分析方法与其他椎弓根内固定器械作对比。结果 自行研制的火炬 (Torch)椎弓根内固定器械与SF在强度、刚度、稳定性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比Dick明显优越 (P <0 .0 5 ) ,在实验中显示其操作简便性。结论 火炬椎弓根内固定器械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生物力学性能优良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