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5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3篇
内科学   140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244篇
综合类   212篇
预防医学   46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 (SDF-1) on the migration of epidermal stem cells (ESC) in the healing process of frostbite-wound model ex vivo. Methods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full-thickness frostbite of skin was constructed (with slot-like wound) out of skin equivalent. The expression of SDF-1 in wound stroma was observed with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on post injury days (PID) 3 and 7. The model frostbite wound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PBS 50 μL per wound) , SDF-1 group (treated with 100 ng/mL SDF-1, 50 μL per wound) , and AMD3100 group [treated with 100 ng/mL AMD3100 (50 μL per wound) for 30 minutes, and then SDF-1 50 μL was added per wound]. The redistribution of ESC around wound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SDF-1 in wound stroma increased gradually on PID 3 and 7. Compared with those in control and AMD3100 groups, there were more ESC and epithelial cell layers, and more integrin β1-positive cells appeared at the basal layer of wound in SDF-1 group, and some of the positive cells migrated upward to epidermis. Conclusions SDF-1 contributes to wound repair through promoting ESC to migrate toward and gather around wound edge. This may be one of the mechanisms of ESC participating in wound repair.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利用pull-down技术验证凋亡相关蛋白基因SFRP2(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 2)和骨母细胞特异性因子-2 Periostin(Osteoblast-specific factor2)间的相互作用。方法构建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带HA标签的Periostin融合蛋白(HA—Periostin)的重组载体pCMV—HA—Periostin,经酶切鉴定正确后,和表达带Myc标签的融合蛋白(Myc—SFRP2)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MV—HA—SFRP2,单独或共转染人293细胞,利用pull-down技术验证Periostin与SFRP2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载体pCMV—HA-Periostin.与抗Myc单克隆抗体沉淀Myc—SFRP2相互作用蛋白复合物后,可以检测到HA—PeMostin的表达。通过体外蛋白质结合实验证实了Periostin与SFRP2间的相互作用。结论成功构建带HA标签的Periostin融合蛋白(HA-Periostin)的重组载体,利用pull—down技术证实了Periostin与SFRP2间的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3.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2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us meningitis,CM)是隐球菌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颅内感染,是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几年来随着对隐球菌病原和血清学检查诊断水平的提高;以及血液病、淋巴瘤等肿瘤患者增多;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等,本病有增加趋势.本文通过对CM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提高CM的诊断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联合用于治疗异位妊娠所取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治疗的未破裂异位妊娠患者60例,按治疗的方法不同分成两组,一组是单用甲氨蝶呤治疗称为对照组,另一组是米非司酮和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称为实验组.比较和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观测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变化以及患者治疗后效果的比较.结果 治疗期间,实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大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的β-HCG转阴时间(14.5±2.5)d,短于对照组的(25.5±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较单甲氨蝶呤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治疗后β-HCG水平明显下降,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 研究中国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APC基因胚系突变的特点.方法 对来自北京、河北、河南、安徽、内蒙古、山西、福建等地区的14个FAP家系先证者用直接测序法进行APC基因突变检测,对突变检测阴性者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技术进行APE基因大片段缺失检测.结果 14例先证者中9例(64.3%)检测出APC基因微小突变,其中移码突变6例,剪接区突变2例,无义突变1例;2例(14.3%)检测出APC基因大片段缺失,微小突变与大片段缺失的总检出率为78.6%.c.2336-2337insT、c.3923-3929delAAGAAAA、c.532-2A>T和c.4179-4180GAdelinsT等4个微小突变和外显子11、10A缺失、外显子15 start缺失等2个大片段缺失为首次报道.结论 中国FAP患者APC基因的胚系突变类型多样,以移码突变居多,突变位点以第15外显子居多;直接测序法联合MLPA法检测大片段缺失可提高APC基因突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3种术式上睑退缩的疗效。方法重睑术后及甲状腺眼病并发上睑退缩患者15例分为A、B、C组,A组5例9只眼采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B组5例10只眼采用上睑提肌中央腱膜切断术矫正,C组5例9只眼采用上睑提肌和MOiler肌(穆勒氏肌)延长术矫正上睑退缩,观察3种术式的疗效。结果A组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72h后,5例(9眼)上睑退缩外观明显改善,维持4~6个月后恢复至以前未注射时状态;B组上睑提肌中央腱膜切断术,术后睑外形自然,睑闭合自然,其中有2例复发;C组上睑提肌一穆勒氏肌延长术,术后随访3~24个月效果满意,术后无复发和并发症。结论3种治疗上睑退缩的方法对静止期上睑退缩均有效。采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方法简便,疗效可靠,但持续时间较短,需反复注射;采用上睑提肌中央腱膜切断术操作简单,但不易正确量化且回缩略多;上睑提肌-穆勒氏肌延长术方法较简便,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7.
整形外科治疗范围的扩大和更加精细简便与显微外科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游离皮瓣移植、肌肉移植、断指(肢)再植、器官再造等方面使整形外科从粗糙走向了精细."稳、准、轻、巧"是显微外科操作的基本要求,整形美容手术要求精细、准确,手术创伤小且效果好,两者完全吻合,故在对整形医生的培养过程中,显微外科培训必不可少.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学好显微外科技术,对今后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精确完成手术操作、开阔视野都有着深远意义,我科对整形医生的培养包含显微外科培训这一过程,现将显微外科培训在整形医生培养过程中的意义及培训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8.
2003年初将上市某应用基因公司研制的一种基于粪便DNA多项指标分析筛查大肠腺瘤和癌的检测技术。该项检测技术的上市名称是PreGen-Plus,可以检测5种不同的DNA异常,其中包括APC,k-ras,p53和BAT-26(一种微卫星不稳定性标志物)以及DNA片段完整性分析。该检测技术将用于拒绝大肠镜检查的普通人群。目前,美国正在进行两个多中心、大样本的筛查验证。  相似文献   
59.
本文分析101例急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着重讨论胆道疾病在其发病中的意义。101例病人中合并胆系疾病者55例,流行性腮腺炎、泌尿系和肺部感染各1例,44例未查出明确病因。31例有反复发作史,复发者多为胆源性胰腺炎。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为提示合并胆系疾病的主要线索。  相似文献   
60.
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早期大肠癌可以采用内镜下切除治疗,但其疗效和预后仍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目的:评价内镜治疗早期大肠癌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对1986年1月~2005年10月经内镜确诊的早期大肠癌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治疗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9例早期大肠癌(104个癌灶)中,无症状人群普查发现34例,临床就诊发现65例。内镜治疗69例(共72个癌灶),外科手术治疗30例(包括内镜治疗后追加手术者,共32个癌灶)。内镜治疗组癌灶完全切除率为97.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外科手术治疗组有1例病理证实癌组织浸润达黏膜下深层,肝脏有多个微结节转移灶。内镜治疗组经3个月~19年的随访,除19例失访、6例死于心脏病等疾病外,无一例肿瘤复发。比较两组黏膜和黏膜下层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和5年生存率,内镜治疗组的疗效与手术治疗组相似(P〉0.05)。结论:早期大肠癌,特别是黏膜层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的疗效和随访结果与手术治疗相似,且损伤小、安全、简便。黏膜下深层癌易发生转移,内镜下切除应注意判断肿瘤黏膜浸润深度,非提起征是内镜切除的关键指征。无症状自然人群普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