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5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52.
妇炎康分散片是由部颁标准中的妇炎康片改剂型得到,是由赤芍、黄柏、延胡索、苦参等13味药材组成的新型大复方固体制剂,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功效,对于慢性附件炎、盆腔炎、阴道炎、膀胱炎、慢性阑尾炎、尿路感染有较好疗效。国内外对该品种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未见报道,所以建立妇炎康分散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对其制剂的溶出情况进行考察,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54.
研究单核-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载脂蛋白E表达的变化,以佛波醇酯(10^-7mol/L)诱导人单核细胞性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72h),再以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50mg/L)刺激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48h),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这一过程中载脂蛋白E在mRNA水平上的变化。结果显示,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的同时伴随着载脂蛋白E表达的增加,巨噬细胞吞噬脂质转化为泡沫细胞后载脂蛋白E的表达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55.
基于患者理解能力的用药指导单可以弥补药品说明书难以起到准确用药指导的局限性,可以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的用药指导.改善药学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关于用药指导单的实践经验.如实用图文信息可以提高患者对用药指导单的理解程度.本文分享了我院基于患者理解能力的用药指导单的开发思路,以期为临床药学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局部的急性炎症反应是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无Q波心肌梗死(NQMI)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炎症过程中伴随着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增加,包括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内皮选择素(E-selectin)、血小板选择素(P-selectin)等,血清中这些粘附分  相似文献   
57.
目的 了解广西巴马地区与城市(南宁市)8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的血清蛋白质谱状况,为探索巴马地区长寿的奥秘提供新的线索. 方法 运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采用弱阳离子交换(CM10)、金属离子螯合(IMAC30-Cu)、强阴离子交换(Q10)、疏水(H50)4种芯片分别检测巴马地区与城市80及岁以上健康老年人的血清蛋白质谱.结果 巴马地区与城市健康老年人血清中共检测到蛋白质(或多肽)峰:CM10 71个,IMAC30-Cu 46个,Q10 81个,H50 52个;巴马地区与城市健康老年人的血清蛋白质谱峰比较(P<0.05且各蛋白质峰值的均数>标准差),CM10芯片共检出8个差异蛋白质谱峰,其中2个表达上调、6个表达下调;IMAC-Cu芯片共检出7个差异蛋白质谱峰,其中1个表达上调,6个表达下调;Q10芯片共检出5个差异蛋白质谱峰,均为表达下调;H50芯片共检出6个差异蛋白质谱峰,其中3个表达上调,3个表达下调. 结论 巴马地区与城市健康老年人的血清蛋白质谱存在一定的差异,且表达下调者居多.  相似文献   
58.
以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Pd2(dba)3)为催化剂,三甲苯基磷(P(o-tol)3)为配体,4,3’-十二烷基-2,2’-联二噻吩(M1)和2,8-二溴-5-(2-己基癸基)苯并三噻吩(M2)为单体,采用Stille交叉偶联反应,合成了基于苯并三噻吩和联二噻吩单元的共轭聚合物(PBTT)。采用热重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电化学分析分别研究了聚合物PBTT的热性能、光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物PBTT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低的最高占有轨道能级(HOMO);聚合物薄膜最大吸收峰位于469 nm,光学能带隙为2.10 eV;将聚合物与 [6,6]-苯基-C61-丁酸甲酯(PC61BM)共混材料作为活性层制作了本体异质结构太阳能电池器件,在模拟太阳光源AM 1.5 G 100 mW/cm2照射条件下,该器件获得了高达1.00 V的开路电压,初步的能量转化效率为0.43%。  相似文献   
59.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成功施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164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应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与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164例中,有172支靶血管置入支架,59例患者的63支靶血管发生再狭窄,靶血管再狭窄率为36.6%。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时间短、脂蛋白(Lp)(a)浓度高、术前狭窄程度和术后残余狭窄程度重、参照血管直径和支架直径小、靶血管病变长度长(P值均<0.05)。参照血管直径<3mm的靶血管再狭窄率显著高于参照血管直径≥3mm的靶血管(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参照血管直径、支架直径与再狭窄呈负相关(OR值分别=0.70、0.26);而术后残余狭窄、病变血管长度与再狭窄呈正相关(OR值分别=1.19、1.47)。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发生再狭窄多在术后6个月内。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重、小血管病变、长病变是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尽量减少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术后残余狭窄是减少再狭窄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