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2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27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32篇
基础医学   157篇
口腔科学   40篇
临床医学   687篇
内科学   521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98篇
特种医学   160篇
外科学   199篇
综合类   1141篇
预防医学   317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357篇
  1篇
中国医学   316篇
肿瘤学   5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 毫秒
51.
肺部曲菌病的X线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收集6例肺曲菌病的X线及CT表现,并对肺曲菌病的分型及各种类型的肺曲菌病的放射学表现进行了描述。着重就CT对肺曲菌病的(?)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2.
将hGMCSF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CDS中,构建成重组质粒pCG1。用电穿孔法将质粒pCG1导入COS7细胞和直接注射小鼠骨骼肌内,ELISA检测显示质粒pCG1转染COS7细胞后48、72、96h和肌注质粒pCG1后d10、d15、d20、d25小鼠体内均有hGMCSF的表达。生物学活性检测显示含肌注pCG1的小鼠血液有维持TF1细胞生长的作用,表明重组质粒pCG1表达分泌的hGMCSF具有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53.
自行设计和制造平面和三维立体培养室及贮液室等构件,用医用硅胶管连接;转子泵作为动力源,贮液室通气口供给5%CO2 95%空气,恒温水浴箱保持构件37℃恒温,这样组成了种植细胞与生物瓣支架复合体的脉动培养系统,并进行生物力学和生物相容性测试,为心脏组织工程瓣的体外构建提供研究器材。结果显示,该装置密闭性能好,内环境能保持37±1℃、CO2浓度5%±1%、pH值6.8~7.5;流量在0.125~6.0L/min的范围内任意调节;同种瓣膜上的内皮细胞经2周培养后扩增约10倍;瓣膜支架的细菌和霉菌培养均为阴性,说明我们构建的脉动流培养系统能有效地模拟体内脉动流场实现种植细胞在体外的增殖、重塑,为心脏组织工程瓣的体外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宽叶缬草提取物(VOL)对戊四氮(PTZ)致癫大鼠模型的脑电和行为变化的影响.方法:用PTZ 37.5mg/kg腹腔注射Wistar大鼠28天建立慢性癫癎模型,同时胃管分组给予VOL 500 mg/kg、1 000 mg/kg、1 500 mg/kg,每天三次,观察大鼠行为及脑电变化.结果:PTZ致癫癎大鼠在28天时87%为重度发作,脑电发作潜伏期及癎波密度分别为4.01±1.70 min,145.75±19.84个/min ,应用三种不同剂量的VOL治疗三周后大鼠癫癎发作程度明显减轻,脑电发作潜伏期延长,分别为7.36±2.18 min、9.42±2.05 min、11.19±1.95 min,癎波密度减少与PTZ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且高剂量组更明显.结论:VOL能有效对抗PTZ的点燃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在第3周时才开始显效.  相似文献   
55.
目的克隆并分析新型基因CCP22,研究其结构及初探生物学特性。方法常规分子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Western blot、RT—PCR。结果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人乳腺文库中分离到一种含有22个补体调控蛋白(complement control protein,CCP)序列元件的新基因,命名为CCP22。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9q31.2-32,共15个外显子,基因编码序列全长4494bp,编码1497个氨基酸。将CCP22基因全长编码序列克隆于真核载体中,该表达载体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后获得的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证实CCP22属于分泌蛋白。将CCP22与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签融合后证实CCP22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外。Northern blot证实,内源性CCP22 mRNA转录本全长约6kb。RT-PCR检测表明,CCP22在正常乳腺细胞株中高表达,而在多种乳腺肿瘤细胞株中不表达或低表达。结论CCP22在乳腺肿瘤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6.
人趋化细胞因子超家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趋化细胞因子超家族是由分子量8-18KD小分子蛋白组成的一大类细胞因子,主要由白细胞分泌,具有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的趋化和激活性,在机体防御,抗感染,抗肿瘤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对趋化细胞因子超家族成员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7.
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l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其C-末段有两个串联重复的BRCT(BRCTl和BRCT2)结构域。它们与BRCAl的重要功能密切相关,BRCT结构域还存在于其它50多种蛋白中。本文用PCR方法扩增了BRCTl和BRCT2结构域编码序列,并将其以正确相位与pGEX—2T载体中的GST编码序列融合,构建成重组质粒pGST—BRCTl和PGST—BRCT2。将这两种重组质粒分别转化E.coli DH5α后,分别表达了GST—BRCTl和GST—BRCT2两种融合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两种融合蛋白均能与GST抗体反应。表达的GST—BRCTl和GST—BRCT1经GST—Sepharose 4B亲和层析获得了纯化的融合蛋白,为BRCT结构域及其相关蛋白功能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分析输卵管性不孕患者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药敏试验情况,找出指导临床合理治疗的方法。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诸暨市第四人民医院以及诸暨市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不孕不育科收治的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38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另收集健康育龄女性体检者3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液体培养法检测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分析两组支原体检出情况以及输卵管性不孕患者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 结果 两组共检测出支原体感染332例(43.68%),研究组249例(65.53%),对照组83例(21.84%),其中以Uu为主(36.84%),Mh和Uu+Mh检出率分别为5.00%、1.84%。研究组Uu、Mh、Uu+Mh及支原体总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80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中,不同年龄阶段支原体感染率比较,20~30岁组Uu及支原体总感染率均高于31~4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u、Mh和Uu+Mh对四环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均有敏感性,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司帕沙星有耐药性。2019年输卵管性不孕妇女支原体阳性标本耐药率与2018年大致相似,仅Uu 对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及左氧氟沙星耐药性出现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2、5.490、5.131,均P<0.05)。结论 输卵管性不孕的发生可能与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存在一定联系,应对患者进行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常规检测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若无条件进行药敏试验时,可优先选择四环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治疗。  相似文献   
59.
目的通过分析某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半径及其变化趋势,为医院的科学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获取2016年至2019年的病案首页资料和DRGs运行指标,按患者现住址的行政区域统计分析各项业务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医院各区域出院人次和DRGs组数均逐年增长,市本级患者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χ趋势^2=441.74,P<0.001);区域CMI值表现为外市患者高于外县市高于市本级;MDCY(烧伤)、MDCN(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及功能障碍)、MDCQ(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器官疾病和功能障碍)等MDC和整形烧伤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等临床学科的区域辐射能力在增强。结论该院医疗服务辐射范围整体上有逐年扩张的趋势,未来需通过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积极推行分级诊疗,加强学科建设等措施,为本地市及周边区域的患者提供更加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60.
背景:既往利用活性屏等离子技术制备的银涂层大都不涉及纳米领域,形成的银涂层为“薄膜样”,被覆基质表层且表面银颗粒分布不均,其长效抗菌能力受到挑战。目的:采用活性屏等离子体表面改性(ASPSM)技术制备可“埋入”不锈钢(SS)基质内部的纳米银涂层,观察其抗菌能力。方法:以不锈钢为基体,采用ASPSM技术制备纳米银涂层,其中通过调整轰击时间(1,2,4 h)制备3组涂层样品,分别记为1 h-Ag-ASPSM@SS、2 h-Ag-ASPSM@SS和4 h-Ag-ASPSM@SS,通过抑菌环实验、革兰染色分析3组涂层的抗菌能力。以不锈钢为基体,制备庆大霉素联合万古霉素抗生素涂层样品,记为ACNs。将不锈钢、2 h-Ag-ASPSM@SS、ACNs分别插入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悬液中,采用涂布平板法分析样品长效(84 d)抗菌能力。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不锈钢、2 h-Ag-ASPSM@SS、ACNs共培养,进行CCK-8、活死染色与细胞上清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取连续暴露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12周后的不锈钢、2 h-Ag-ASPSM@SS、ACNs,采用滚平板法评估材料表面残留活菌量,采用万古霉素药敏纸片法评估材料表面残留活菌耐药性。结果与结论:①随着轰击时间的延长,样品表面纳米银的直径与含量逐渐增加,其中2 h-Ag-ASPSM@SS在形成了均匀球形纳米颗粒的情况下表面银含量较高。②抑菌环实验、革兰染色显示,相较于1 h-Ag-ASPSM@SS、4 h-Ag-ASPSM@SS,2 h-Ag-ASPSM@S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有更好的抑制效果。与两种细菌共培养42,84 d后,2 h-Ag-ASPSM@SS组洗脱液涂布平板上的活菌数量显著少于不锈钢组、ACNs组;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84 d后、与铜绿假单胞菌共培养42 d后,ACNs组洗脱液涂布平板上的活菌数量多于不锈钢组。③CCK-8、活死染色与细胞上清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显示,2 h-Ag-ASPSM@SS无明显的细胞毒性,ACNs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④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12周后,2 h-Ag-ASPSM@SS组表面残留活菌量少于不锈钢组,ACNs组表面残留活菌量多于不锈钢组;与不锈钢组比较,ACNs组表面残留活菌株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显著下降(P<0.001),2 h-Ag-ASPSM@SS组表面残留活菌株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无明显变化(P>0.05)。⑤结果表明,ASPSM技术制备的纳米银涂层提高了不锈钢表面纳米银含量的沉积效率,并且具有持久的抗菌特性、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