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41.
金小晶  张文博 《陕西中医》2002,23(12):1076-1077
目的 :观察宣肺散风类中药配伍治疗咽源性咳嗽的疗效。方法 :采用利咽止嗽汤(荆芥、防风、白芷、牛蒡子、桔梗、枳壳等 )治疗本病 1 2 6例。结果 :总有效率 85.6 %。提示 :疏风解表 ,清热利咽 ,宣肺止咳是治疗咽源性咳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耳穴贴籽按压控制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的临床效应。方法:将102例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1例。干预组采用检查前耳穴贴籽按压与检查中针刺内关、足三里穴并局部利多卡因药物麻醉相结合;对照组单纯采用口服利多卡因药物麻醉。检查结束后患者进行回顾性评价,根据视觉量表进行评分。结果:干预组患者胃镜检查中不适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配合耳穴贴籽按压能有效控制胃镜检查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3.
从肾论治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主要采用抗病毒治疗,总体不甚理想,笔者从肾论治,临床应用补肾法为主,配合疏肝活血法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具有防治肝纤维化等作用,现笔者就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从肾论治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4.
刘智群  金小晶 《河南中医》2016,(10):1675-1677
太阳阳明是脾约,正阳阳明是胃家实,脾约证的病位在脾,而不是在胃;脾约证是介于承气汤证与蜜煎导证之间的一种虚实夹杂的病证,本证之虚为脾阴亏虚,而非脾气亏虚,病机为阳盛阴受约。脾胃互为表里,脾主为胃行津液,生理上互相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约证之所成,乃由脾胃之气亢盛,过量吸收胃中津液,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小便数;阳盛而阴虚,脾胃中之津液亏虚,肠腑干涸,濡润失职,而中消便难。故本证实为虚实错杂之证,治疗当以麻子仁丸缓攻胃肠之燥热,滋养脾胃之阴津。  相似文献   
45.
袁女士今年45岁,4年前她就被诊断患有胆囊结石。平时,会经常感到右上腹部疼痛,并有压迫感,有时还伴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症状。尤其是每次胆绞痛发作时,都会令她痛苦不堪。  相似文献   
46.
抗生素是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最主要的药物,随着抗生素耐药率升高,学界开始探索运用中医药提高Hp根除率。金小晶教授认为Hp感染以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为先导,病机关键在于脾胃湿热、浊毒内蕴,故以清热燥湿、解毒扶正为治疗大法。首创中药新蒲饮替代抗生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根除Hp的方法,且精研处方,随症加减,用药精当,注重防治并举,临证屡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益气化湿方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性胃炎患者对胃黏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Hp感染性胃炎患者118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以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化湿方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Hp清除效果;统计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及胃黏膜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Hp阴转率分别为91.53%、88.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97%、69.49%(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胃脘胀痛、纳差、神疲乏力、大便稀溏、四肢不温等中医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胃黏膜炎性反应细胞浸润、腺体密度、黏膜厚度及腺体形态等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益气化湿方联合西药治疗Hp感染性胃炎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胃黏膜状况,提升Hp清除效果。  相似文献   
48.
<正>编辑同志:我前几天和朋友吃火锅,回家后觉得胸前很疼,喝水吞咽时都很不舒服,吃饭也不香。医生说我是食道起泡了,请问:这是什么病?某部战士郭长龙郭长龙同志:你说的食道起泡其实是食道烫伤,主要是因为吃了过烫的食物,而且吃得过快引起的。不是每个人都容易被烫伤,这和体质有一定关系,但是由于食道壁比较娇嫩,建议耐受的最高温度为50℃~60℃,超过这个温  相似文献   
49.
吴娟  金小晶 《河南中医》2014,(7):1433-1434
幽门螺杆菌主要引起消化道疾病,也可引起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等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机是脾胃虚弱和内蕴湿热,脾胃虚弱是最主要病机。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疾病以脾虚湿热证为主证,普遍认同的分型有四种: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疾病疗效显著,治愈后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长期应用无耐药性。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B超征象间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B超检出的72例胆囊息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结合超声检查的肝胆图像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72例胆囊息肉患者中,痰湿内蕴证和肝胆湿热证男性多于女性,肝气郁结证和肝郁脾虚证则女性稍高于男性,四个证型男女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胆囊息肉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P0.05);胆囊息肉发病率在脂肪肝患者中高于正常人群,痰湿内蕴证胆囊息肉与脂肪肝具有相关性(r=0.715,P0.05),肝胆湿热与胆壁增厚具有相关性(r=-0.354,P0.05)。结论:胆囊息肉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胆囊息肉中医证型与性别、脂肪肝、胆囊壁毛糙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