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营养不良婴儿持续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婴儿营养不良的疗效。方法 30例<1岁的中、重度营养不良婴儿,给予持续肠内营养支持,比较其治疗前与治疗10、20、30 d时,血液生化指标、血氨基酸谱,以及各项人体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给予持续肠内营养支持10 d时,婴儿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瘦素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1);谷氨酰胺、组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精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支链氨基酸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酪氨酸、苯丙氨酸和总芳香族氨基酸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肠内营养20 d时,婴儿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升高(P<0.05);身长、体质量等体格生长指标也较治疗前升高(P<0.05)。30 d时,婴儿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持续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患儿营养状态,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和血氨基酸谱分析可以更敏感地反映患儿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42.
小儿胃内异物取出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法取出小儿胃内异物。方法对38例胃内异物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例患儿异物可自肛门排出,占50%,17例(44.7%)用胃镜取出。1例用腹腔镜取出,1例因已造成胃肠穿孔而手术,各占2.6%。结论胃内异物为钝性,胃肠道通畅无狭窄,异物易通过,不易被胃酸、胃液分解、消化,产生对人体有害物质的,可选择口服泻药或进食促进排泄的食物使异物通过胃肠道、肛门排出。通过上述方法不能排出,或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约1~4周),或是体积较大的物体,或是较尖锐的物体、或在胃内可能在胃酸、胃液作用下,转化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的异物,均应通过胃镜取出,尤其后者应尽快取出。经胃镜钳取异物,简单易行,安全可靠,作为胃内异物取出的首选方法,患者痛苦少,康复快。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儿童十二指肠降段黏膜乳糖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性与降段黏膜绒毛形态的关系,初步探讨广州地区儿童十二指肠黏膜双糖酶活性水平.方法 收集140名儿童的十二指肠降段黏膜,采用改良的Dahlqvist法检测乳糖酶、蔗糖酶、麦芽糖酶活性,并行十二指肠黏膜绒毛组织学检查.结果 ①140例中110例绒毛形态正常,30例绒毛形态呈部分萎缩,无绒毛完全萎缩病例.②绒毛部分萎缩组乳糖酶、蔗糖酶、麦芽糖酶活性低于绒毛正常组(P<0.001).③110例绒毛形态正常儿童十二指肠黏膜的双糖酶活性水平为乳糖酶几何均数、95%可信区间、最小值分别为19.91、16.76~23.56、3.22(U/g),蔗糖酶为72.96、62.99-91.70、15.48(U/g);麦芽糖酶为331.13、282.49~388.15、61.62(U/g).结论 十二指肠降段黏膜的双糖酶活性与黏膜绒毛的组织学形态有关,绒毛萎缩可引起双糖酶活性的降低.  相似文献   
44.
小儿人芽囊原虫肠炎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芽囊原虫是导致小儿腹泻的病原之一 ,为了分析小儿人芽囊原虫肠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本文对本院 1995 - 0 8~ 2 0 0 1-12收治的 2 2例人芽囊原虫肠炎患儿球蛋白水平 ,临床表现及灭滴灵治疗效果作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8例 ,女 14例。年龄最小者 1月  相似文献   
45.
摘要 目的 测定迁延性慢性(迁慢性)腹泻病患儿回肠末端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探讨回肠末端黏膜组织学形态与纹状缘肽酶、双糖酶活性水平的关系。方法 收集结肠镜检查患儿回肠末端黏膜标本行病理学检查,以迁慢性腹泻病及非腹泻病组患儿为观察对象,两组中病理学检查为慢性炎症者为慢性炎症组,余为黏膜正常组。非腹泻病组中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回肠末端黏膜标本中纹状缘肽酶和双糖酶活性水平。结果 2007年7月至2008年3月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儿童医院共收集到27例回肠黏膜标本,光镜下见其绒毛形态均正常,病理学检查10/27(37.0%)例有慢性炎症。迁慢性腹泻病组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炎症组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与黏膜正常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肠末端黏膜绒毛正常的迁慢性腹泻病患儿,其纹状缘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无明显变化。慢性炎症且绒毛正常的回肠末端黏膜,其纹状缘肽酶活性及双糖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6.
广州地区儿童诺如病毒性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TaqMan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法检测诺如病毒(norovirus,NV)的发病情况,为儿童NV腹泻的临床治疗或病毒爆发流行的预防、控制及疫苗的研制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随机收集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广州地区急性腹泻病患儿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应用针对病毒ORF1与ORF2连接区域设计的引物及TaqMan探针进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标本.并将NV阳性标本进行克隆并测序,结合检测结果以确定此周期内NV的流行情况及优势毒株.结果 本研究从1260份标本中检测出NV阳性257份(20.40%),其中G Ⅰ型87份(6.90%),GⅡ型214份(16.98%),G Ⅰ和GⅡ混合感染44份.测序分析后发现G Ⅰ毒株检出率依次为G Ⅰ-3、G Ⅰ-2及GⅠ-4;GⅡ毒株检出率依次为GⅡ-4、GⅡ-3及GⅡ-7.NV主要感染年龄为2岁以内婴幼儿,发病高峰期在11至12月.结论 NV已经成为广州地区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之一,GⅡ-4型是2007年主要流行病毒株.  相似文献   
47.
儿童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小儿上消化道疾病中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的临床状况与组织学特点。方法 对 1994~ 2 0 0 1年广州市儿童医院 374 2例患上消化道疾病患儿采用日产奥林巴斯GIF PQ2 0纤维胃镜和富士能EG 4 5 0PE电子胃镜检查 ,并取胃窦部黏膜进行病理学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 ,13 C 呼气试验检测。结果 胃镜检查病变检出率 94 4 4 % (35 34/ 374 2 ) ,其中H .pylori感染检出率占 18 14 % (6 4 1/ 35 34)。各年龄组胃十二指肠疾病H .pylori感染率具有显著差别 (P =0 0 0 0 1) ,H .pylori感染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 (r =0 914 ,P =0 0 0 0 1)。H .pylori感染前三位疾病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其中结节性改变占十二指肠球炎的 4 7 5 7% (98/ 2 0 6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r =0 994 ,P =0 0 0 3)。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十二指肠溃疡 :r =0 976 ,P =0 0 12 ;胃溃疡 :r =0 917,P =0 0 4 3)。H .pylori感染病例中组织学显示中 重度慢性胃炎占 82 97% (190 / 2 2 9)。结论 小儿H .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 ,胃、十二指肠黏膜结节性改变是小儿H .pylori感染的胃镜下特征。广州地区H .pylori感染有异于国内外其  相似文献   
48.
目的 了解我国南方婴幼儿轮状病毒VP7、VP4型感染性腹泻的流行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 1994年 11月~ 1997年 10月连续 3 6个月收集 10 99例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检测 ,阳性者行VP7、VP4型别鉴定、临床分析。结果  10 99例粪便标本进行PAGE检测 ,检出轮状病毒 50 1例 ,阳性率45.6%。定型为VP7型 2 71例 ,VP7G1型 2 3 3例 ,占总数 86% ;其次为G2、G3型 ,未发现G4型。定型为VP4193例 ,VP41A型 160例 ,占总数 83 % ;其次为 1B及 2型 ,未发现 3型。高发季节为 11月至次年 2月 ,1岁内VP41A型的发病率比VP7G1型多 ,前者为 73 % ,后者为 57%。 2岁时发病率相似 ,分别为 93 .1%和 90 .1%。VP7G1型高热较其他型高 2 7% ,而VP41A型低热比例最高 (占 91% ) ,VP41A、1B绝大部分 (98%、96% ) ,伴轻度脱水。而VP7G1型中度脱水多见。VP41A型大便在 10次 /d以上。电解质紊乱情况VP7较VP4型较重。结论 1994~ 1997年广州地区轮状病毒型别集中在VP7G1及VP4A1型 ,流行季节为 11月至次年 2月 ,但病例终年不断。临床表现方面VP7G1型比VP41A型感染重 ,治疗效果理想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9.
病史摘要患儿,女,8岁。因反复腹痛、血水样便1年4个月入院。入院体检:轻微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无肿大,未及包块。血常规Hb 85 g/L。腹部B超示:肝包膜下、肝实质及腹腔多发高密度影,考虑结石或钙化,胆囊结石。钡灌肠示:乙状结肠炎(图1)。电子胃镜  相似文献   
50.
轮状病毒感染致肝损害和心肌损害3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秀珍  龚四堂  区文玑 《新医学》2001,32(5):282-283
目的:探讨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与肝损害和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对492例腹泻患儿用酶联免疫吸试验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做肝功能及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检查。结果:观察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与对照组(粪轮状病毒抗原阴性组)肝损害与心肌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损害与心肌损害发生率与病毒轻重无关;年龄越小肝损害和心肌损害发生率越高。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合并肝损害和心肌损害,临床医生对腹泻患儿应注意粪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及对其肝损害和心肌损害的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