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0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26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43篇
内科学   70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27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60篇
预防医学   8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2篇
中国医学   51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42.
目的 探讨心理支持疗法对术中等待快速冰冻病理结果时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的效果.方法行局麻下乳房包块切除等待术中快速冰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术前1d、术后2d均进行心理评估 (焦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SDS),测量血压、心率并进行常规心理护理.手术日患者在局部麻醉下,等待快速 冰冻病理结果时干预组行常规心理护理+心理支持疗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结果术中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和 对照组在术中、术后通过SAS、SDS测试以及测量血压、心率,两组对比,干预组焦虑和抑郁心态及血压、心率较对 照组明显稳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心理支持疗法可改善术中等待快速冰冻病理结果时患 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减轻术中、术后应激反应,使患者血压、心率稳定,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3.
病毒性心肌炎心理和药物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索病毒性心肌炎(VMC)心理和药物康复治疗作用。方法:在心理疗法和辅酶Q10、VitC治疗的基础上,对93例VMC随机分组,加用黄芪(治疗组)或GIK极化液(对照组),疗程共3月。结果: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43)共72.1%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经心理疗法后均恢复正常;治疗组各种心律失常较减少对照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LVEDd缩小、LVEF增加非常明显(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LVEDd缩小、LVEF增加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CK、CK—MB、cTNT降低非常明显(P<0.01),而对照治疗后降低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和79%,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疗法和中西药物干预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对于VMC是有心肌保护和康复作用的有效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44.
失眠症的正念疗法(MBT-I)通过培育正念的习惯(初学者心态、不执着、放下、非评判、接纳、信任和耐心)、正念减压练习(关注呼吸、坐姿冥想、身体扫描、正念行走以及瑜伽等)及调整痛苦情绪的认知策略来减轻睡眠失调,并将失眠症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中刺激控制、睡眠限制及睡眠卫生的元素置于正念减压的框架内实施。MBT-I以团体体验形式进行,每周1次每次2 h,连续8周,有助于减少躯体疾病或心理问题对睡眠的负面影响;训练注意力控制,减少过度焦灼;降低睡眠相关过度觉醒,增强对情绪的调控能力;接纳当下的体验,而不是评判;减少对失眠的担忧,不过度努力入睡。  相似文献   
45.
儿童及青少年是生命历程的关键阶段,许多有助于确定当前和未来健康结果的行为模式在此间得以确立,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卫生保健至关重要。儿童及青少年失眠受青春期生理发育、学校及家庭等社会环境、心理行为等多种因素影响,囊括了入睡困难、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和日间困倦等一系列症状,明显影响其精神状态和生活学习质量。儿童及青少年失眠的治疗方法以睡眠卫生教育、认知行为治疗和正念冥想等综合治疗为主。笔者从失眠的相关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3个方面对儿童及青少年失眠作一综述,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心理治疗对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诊及住院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治疗组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心理障碍情况进行心理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腰痛评分与治疗有效率等方面.结果 治疗后第3、7、14天治...  相似文献   
47.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加单纯臂丛麻醉应用于儿童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 通过严格的评估和筛选,选择8~12岁行上肢手术的儿童患者(不包括骨折内固定术)80例,手术时间少于120 min,通过术前术中的心理干预,在单纯臂丛阻滞麻醉下完成手术,观察术中的心率和血压变化、术毕的精神情况和术后随访的心理变化.结果 80例儿童患者均能配合完成手术,术中心率、血压平稳,各时点监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精神安静,术后随访无发现心理障碍.结论 通过严格评估和筛选,心理干预加单纯臂丛阻滞麻醉可安全应用于8~12岁儿童行上肢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心理疗法对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切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出院后,对照组采用自我管理方法,接受家庭成员的照料,研究组由医护工作人员采用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和家庭治疗心理干预技术定期给予心理治疗,在入院时和术后6个月,采用婚姻质量问卷(ENRICH)、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诺丁汉健康调查表(NHP)等评价工具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定比较。结果①干预前,两组患者ENRICH、SCL-90和NHP评定无明显差异(P>0.05);②干预后,研究组ENRICH、SCL-90和NHP评定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治疗能够改善子宫切除术患者婚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一般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对青年肺癌患者化疗依从性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经病理学证实的45岁以下肺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68例和时照组52例。两组均接受相应的内科综合治疗及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疗法等护理十预。结果卜预绀化疗依从性良好率(75.0%)较对照组(44.2%)高(P〈0.01);化疗1年后,干预组复发率(16.1%)较对照组(34.7%胝(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青年肺癌患者的身心状况,提高患者化疗依从性,从而减少化疗毒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疾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50.
The birth of a very small preterm infant ( 1500 grams) can be a traumatizing experience for many parents. A developmental risk model is presented that is the background to an early attachment-oriented preventive psycho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This comprehensive parent-centered intervention program is composed of supportive group psychotherapy, attachment-oriented focal individual psychotherapy, a home visit and video-based sensitivity training. The intervention aims at improving parental coping, the process of attachment and parent-infant interaction. In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design mother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 control (N = 44) and an intervention group (N = 43) after preterm delivery.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centage of secure (control vs. intervention group: 77.8% vs. 59.4%) and insecure (control vs. intervention group: 8.3% vs. 31.3% avoidant, 13.9% vs. 9.4% ambivalent) attachment quality in high-risk preterm infants is comparable to results from studies with term infa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erms of quality of attachment of the preterm infants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However, only in the control group, impaired neurological development corresponded significantly with an insecure quality of attachment, but not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lthough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neurologically impaired infa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is result is discussed as an effect of the intervention progr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