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74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92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24篇
  1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新辅助治疗可使局部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患者增加根治切除的机会并从中获益。影像学是评价新辅助治疗疗效的重要手段.对于胃肠道肿瘤患者实现个体化诊疗意义重大。胃肠道肿瘤新辅助治疗评效的影像学手段主要包括CT、MRI和PET。RECIST形态学标准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实体肿瘤评效准则,但其在胃肠道癌新辅助化疗的应用却遭遇瓶颈,陷入多数肿瘤无可测量靶病灶的困境。针对上述缺陷,近年来相关研究热点多集中于功能影像学领域,围绕PET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诸多影像学研究已经初步得到振奋人心的成果.有望为胃肠道肿瘤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价提供有潜力的新指标。各种影像模式性能的稳定发挥,有赖于影像模式使用过程中的流程标准化、规范化,以保障治疗前后影像学资料较高的可重复性和可对比性。  相似文献   
392.
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临床或钼靶X线可疑恶性发现的病人,获得病理证实的41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28个.同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MR扫描采用3D快速扰相位梯度回波(FSPGR)和单次激发EPI,b*1000 s/mm2.由两名医生共同在ADW工作站Functool 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观察病变形态和动态增强表现,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根据病变的形态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采用评分法对病变性质进行判断,分为恶性,可疑恶性及良性三种.参照动态增强病变位置确定扩散图像病变所在,描记扩散图像上病变的感兴趣区,由软件计算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ROC曲线法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并进行性质判断.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和ADC值,采用评分法根据积分情况进行综合定性诊断.比较动态增强扫描、DWI ADC值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效能.结果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形态学表现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4%(26/27)、61.5%(8/13)和85.4%(35/41).ROC曲线分析确定ADC诊断阈值为1.42×10-3 mm2/s,曲线下面积为0.690.ADC值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3%(25/28)、61.5%(8/13)和80.5%(33/41).动态增强扫描和DWI-ADC值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3%(25/28)、76.9%(10/13)和85.4%(35/41).有50%(14/28)的恶性病灶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不典型,通过ADC值得到进一步确定诊断.结论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提高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特异性,可为动态增强扫描不能确定诊断的病灶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93.
目的探讨小ROI局部测量法(Regional measurement,RM)与边缘勾勒整体测量法(Whole measurement,WM)所测得胃癌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差异及其重复测量的一致性,比较两种测量方法ADc值反映胃癌侵袭性的效能。方法搜集手术病理证实胃癌55例,行常规MEI平扫及DWMRI检查。b值取1000s/mm^2。两名医师各自独立采用RM和WM两种方法测量胃癌癌肿ADC值。BIand—Altman法比较两名医师相同测量方法测得ADC值的一致性。以病理胃癌生长方式为评价癌肿侵袭性指标,以ROC曲线评价两种测量方法ADC值判断癌肿侵袭性的效能。结果RM法测得胃癌癌肿ADD值为024±030)×10^-3mm^2/s(观测者1)及(1.28±0.31)×10^-3mm^2/s(观测者2);WM法测得胃癌癌肿ADC值为(141±030)×10^-3mm^2/s(观测者I)及(1.44±0.33)×10^-3mm^2/s(观测者2)。两名观测者采用RM法测得ADC值均低于WM法(观测者1:t=-10202.P〈0.001;观察者2:t=-8732,p〈0.001)。两种ADC值测量方法在两名观测者问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RM法略优于WM法。RM法测得ADC值判断胃癌弥漫型生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3,略高于WM法的0.828。结论小ROI局部测量法与边缘勾勒整体测量法所测得胃癌ADC值在不同测量者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局部测量法ADC值反映癌肿侵袭性的能力较高。  相似文献   
394.
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的影像学评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95.
影像学是评价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靶向治疗疗效的主要手段。CT和MRI可方便、客观的反应GIST疗后改变,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影像学评估方法。靶向治疗有效的GIST病灶早期以出血、坏死、囊变及黏液变为主要表现,此时体积可能缩小不明显甚至增大,RECIST形态学标准应用受到限制。新近结合强化CT值变化率提出的Choi标准以及欧洲通过大样本随访研究制定的EORTC/ISG/AGITG联合标准,拓展了影像学对GIST靶向治疗疗效评价的理念。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及磁共振扩散加权功能成像可在更早期评价GIST靶向治疗疗效,有效组在初始治疗后1周内即可出现量化表征值的显著下降,成为GIST疗效评价及预测的潜力手段。  相似文献   
396.
黏液性小管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是肾细胞癌中一种十分罕见的病理亚型。一般认为该亚型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分化/低级别、侵袭能力较弱、预后较好等“惰性”肿瘤行为。本例MTSCC展现出了较为特异的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97.
目的:探讨膀胱大部分切除一期行生物补片膀胱修补术在高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行膀胱部分切除、一期行生物补片膀胱修补术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1,87岁老年男性,膀胱前壁病变,范围5.5 cm×2.5 cm,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病情分级Ⅲ级。病例2,77岁老年女性,膀胱右前壁病变,范围5.2 cm×4.0 cm,ASA Ⅱ级。患者采用膀胱大部分切除生物补片膀胱扩大的手术方式,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手术资料及术后膀胱镜及尿动力学随访情况。结果: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55.0±35.4)min,术中出血量20~100 mL,患者均在术后8 d出院。术后随访10~14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随访尿动力结果:最大尿流率16.5 mL/s,最大膀胱容量303 mL。白天3~4次,夜尿0~3次,排尿间隔2 h,每次尿量200~300 mL,美国泌尿外科协会症状评分(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symptom score, AUASS) 2~5分。对于高龄、合并症多、手术麻醉风险大的患者可以行膀胱部分切除,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肿瘤体积小的患者,膀胱部分切除后能够保留足够的正常膀胱壁,并逐渐恢复膀胱容量。对于病变范围较大、残余正常膀胱组织较少的患者,保证切缘阴性的情况下,膀胱扩大术有助于恢复膀胱容量。结论:膀胱大部分切除一期行生物补片膀胱修补术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以保留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适用于高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  相似文献   
398.
在CAD产品设计、3D产品展示、影视动漫制作等应用中经常使用成千上万共享的3D模型,但现有的搜索引擎还不提供有效的3D模型检索服务。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能有效地根据3D模型的实际内容,如几何形状,拓扑结构等,查找到用户期望的模型,因而可以用于自动智能检索。本文综述了目前基于形状特征的三维模型检索的主要关键技术,对常用的特征类型进行总结,并重点对特征提取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其中基于统计特性的特征提取方法比较简捷,计算简单,但对三维模型的内容描述不够充分;基于扩展特征的方法适用于结构变化较小的网格模型,但计算量较大;基于体素化的特征利用了模型的体积特征,加速了检索过程,效率较高,但不支持多分辨率检索;基于射线采样的特征适合较为简单的模型形状,但容易出现二义性;基于视图的特征主要是在三维模型的二维投影视图上提取的,计算复杂度较低,但容易丢失一些表示三维结构的重要信息。本文同时列举分析了当前实现并发布的典型检索系统。此外,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性描述。  相似文献   
399.
目的探讨DCE-MRI对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出BI-RADS3-5级微钙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4例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发现BI-RADS3-5级微钙化的患者于活检前完成双乳DCE-MR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BI-RADS3~5级微钙化病变的DCE-MRI特点。结果病理证实良性微钙化病变13例,恶性微钙化病变31例。38.46%(5/13)良性单纯微钙化病变在DCE-MRI上无强化,93.33%(14/15)恶性微钙化伴肿块或局限性致密影病变在DCE-MRI上有明显强化,良恶性微钙化病变在DCE-MRI上早期增强率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DCE-MRI对微钙化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7%和92.31%。结论良恶性微钙化病变的DCE-MRI表现有明显差异,DCE-MRI有助于微钙化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00.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骨转移病灶的分布特征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0例, 女22例;年龄(59.87±11.33)岁。根据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Motzer评分体系, 首次诊断骨转移时20例(16.4%)为预后低风险组, 74例(60.6%)为中风险组, 28例(23.0%)为高风险组。首次诊断骨转移时, 26例(21.3%)处于局限骨转移组(转移灶仅累及胸椎和/或腰椎), 69例(56.6%)处于随机骨转移组(转移灶仅累及骨, 但存在除胸腰椎外的病灶), 27例(22.1%)处于广泛转移组(合并其他器官转移);48例(39.3%)病灶累及脊柱, 43例(35.2%)累及骨盆, 22例(18.0%)累及上肢, 20例(16.4%)累及下肢。同时性转移(初次诊断肾细胞癌时即发现骨转移)61例;异时性骨转移(诊断肾细胞癌手术后随访发现骨转移)61例。诊断肾细胞癌后, 99例(81.1%)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术, 6例(4.9%)接受肾部分切除术, 其余患者(17例, 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