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4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101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18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13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395篇
内科学   185篇
皮肤病学   28篇
神经病学   74篇
特种医学   1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338篇
综合类   1012篇
预防医学   304篇
眼科学   30篇
药学   322篇
  8篇
中国医学   366篇
肿瘤学   13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6篇
  1964年   9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建立乐伐替尼肝细胞肝癌(简称"肝癌")细胞耐药模型,以研究双硫仑联合铜离子对乐伐替尼耐药细胞Huh7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CCK8法检测乐伐替尼作用下Huh7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采用浓度递增法诱导Huh7细胞乐伐替尼耐药。各组细胞处理:对照组为Huh7细胞加普通培养液培养后的细胞;敏感组为Huh7细胞加10μmol/L乐伐替尼培养后的细胞;耐药组为耐药Huh7细胞加10μmol/L乐伐替尼培养后的细胞;联合组为耐药Huh7细胞加10μmol/L乐伐替尼+1μmol/L双硫仑+0.5μmol/L铜离子培养后的细胞;抑制剂组为耐药Huh7细胞加10μmol/L乐伐替尼+10μmol/L Akt抑制剂MK2206培养后的细胞。CCK8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的存活率和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Akt(p-Akt)和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和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性。结果乐伐替尼耐药细胞系成功建立,选取10、20、40、60、80及160μmol/L 6个乐伐替尼浓度对Huh7细胞作用48 h后计算得出细胞IC50为12.35μmol/L。耐药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敏感组(P<0.01),联合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耐药组(P<0.01),抑制剂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耐药组(P<0.05)。与耐药组比较,联合组及抑制剂组p-Akt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caspase-9明显升高(P<0.01),而Bcl-2蛋白在耐药组和联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耐药组(P<0.01)。Transwell结果显示联合组的肿瘤细胞侵袭数明显少于耐药组(P<0.01)。结论双硫仑联合铜离子能增加乐伐替尼对乐伐替尼耐药肝癌细胞Huh7的敏感性,同耐药组相比其细胞抑制率明显提高,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通路及促进caspase-9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和种类的变化及其与白细胞介素23(IL-23)/IL-17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例UC活动期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新鲜粪便标本,采用直接涂片镜检和传统细菌培养鉴定法分析菌群分布;利用real-time PCR检测菌群种类的变化;常规检测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经结肠镜活检取UC患者正常及病变肠黏膜组织,进行Mayo评分和Baron分级,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观察IL-17和IL-23表达的改变。结果:(1)与对照组比,活动期UC患者菌群失调程度明显升高(P0.05);(2)需氧培养结果表明,活动期UC患者的大肠杆菌数量较正常人显著降低(P0.01),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P0.01);厌氧培养结果发现,活动期UC患者的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较正常人显著减少(P0.01);(3)目标菌属定量分析表明,UC患者粪便中大肠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相对定量较正常人显著降低,肠球菌数量明显升高(P0.01);(4)与对照组相比,UC患者血红蛋白无明显改变,白蛋白明显降低(P0.05),血沉和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P0.01);(5)UC患者Mayo评分显著升高(P0.01),Baron分级显著增加(P0.01),结肠组织病理改变明显(P0.01);(6)与对照组比较,UC患者表达丰富的IL-17和IL-23(P0.01);(7)相关性分析表明,IL-17和IL-23表达的平均吸光度与Baron分级(r=0.717,P=0.02;r=0.849,P=0.016)和病理组织学评分(r=0.660,P=0.030;r=0.675,P=0.032)呈正相关;同时,IL-23表达的平均吸光度与大肠杆菌数量呈明显负相关(r=-0.669,P=0.025),与肠球菌数量呈正相关(r=0.872,P=0.010),IL-17表达的平均灰度值与肠球菌数量呈正相关(r=0.764,P=0.046),但二者与其它目标菌属的数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活动期UC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改变的细菌与患者炎症程度密切相关。IL-23/IL-17轴作为UC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与肠道菌群含量的变化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其相互作用在UC的病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3.
脑损伤合并消化道出血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消化道出血为颅脑损伤多种并发症的一种,若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的后果,我院自1998-2002年共收治颅脑损伤合并消化道出血65例,其中死亡4例,行剖腹探查术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4.
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开放性粉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开放性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掌指骨开放性粉碎骨折33例。男25例,女8例;年龄21~62岁,平均25.5岁。开放性骨折Gustilo分型:Ⅱ型7例,ⅢA型26例。单纯掌指骨粉碎骨折20例,合并指间或掌指关节骨折13例。肌腱部分或完全断裂18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8 h,平均3.7 h。一期清创复位,采用微型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结果术后30例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无钉道感染;3例出现切口感染,导致骨不连。2例掌指骨粉碎骨折发生骨不连。3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年,平均8个月。X线片示13例术后8周骨折愈合,其中单纯掌指骨粉碎骨折8例,合并关节骨折5例;12例术后12周愈合,其中单纯掌指骨粉碎骨折7例,合并关节骨折5例;3例单纯掌指骨粉碎骨折术后6个月愈合。去除外固定架后经功能锻炼,仍有3例单纯掌指骨粉碎骨折患者及4例合并关节损伤患者残留关节僵硬,未出现手指旋转及对线畸形,无慢性疼痛发生。术后6个月按照手部关节总活动度功能评分,28例骨折愈合者中,优7例,良12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67.9%。结论应用微型外固定架一期治疗掌指骨开放性粉碎骨折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波及关节的开放骨折术后功能不佳。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IL-6基因rs180079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遗传易感性的关系,并分析其与相关环境因素的交互效应。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50例URSA患者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该医院体检的150例健康育龄期女性为对照组。采用SNaPshot多重SNP分型技术检测IL-6基因相关位点SNP。以Logistics回归模型计算相关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显性遗传模型分析显示,携带G等位基因女性发生URSA的风险增加2.03倍(OR=2.03,95%CI:1.18~3.47),发生3次及以上URSA的风险增加2.15倍(OR=2.15,95%CI:1.17~3.61)。携带GC+GG基因型分别与吸烟(包括主动和被动)、接触环境高危因素及从事重体力劳动存在正向相乘的交互作用(OR=1.96,95%CI:1.15~3.35;OR=2.18,95%CI:1.29~3.68;OR=3.27,95%CI:1.98~5.40)。结论:IL-6基因rs1800796位点可能是URSA的易感基因,且分别与吸烟(包括主动和被动)、接触环境高危因素及从事重体力劳动间存在正向协同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前炎性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法已被广泛认可,但国内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尚缺乏统一认识。新辅助化疗、手术加术后化疗或放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法使炎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有所提高。笔者就炎性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7.
38.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度和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两组,发病后第7 天行 NIHSS 评分,第 1 个月和第 3 个月行改良RANKIN量表( mRS)评分,检测发病24 h内和发病后第7天的血尿酸( SUA)浓度,分析SUA与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55例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的SUA浓度无明显变化, SUA浓度与评分均无关;65例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的SUA浓度显著降低,且SUA变化值与第7天NIHSS和第1个月mRS有关,Logistic回归显示SUA变化值是第1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 ERK1/2及其上游相关激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方法选取寻常型银屑病患者6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 SP 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两组相同部位的 ERK1/2及 EGFR 含量。结果观察组 ERK1/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 EGFR 的阳性率高达93.3%,而对照组阳性率仅为1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01)。结论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患者体内 ERK1/2及 EGFR 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可能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紫丹银屑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血虚风燥证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17(IL-17),IL-22和IL-23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16例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紫丹银屑颗粒,4 g/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8周。所有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记录复发情况。于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1,2,3个月进行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记录复发时间。进行治疗前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和瘙痒程度视觉模拟(VAS)评分,检测治疗前后IL-17,IL-22,IL-23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ASI,DLQI和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3.1%,对照组为84.48%,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为40.74%,低于对照组的63.26%(P0.05);观察组平均复发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17,IL-22,IL-2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紫丹银屑颗粒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血虚风燥证寻常型银屑病,能减轻皮损和瘙痒,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能稳定病情,降低复发率,同时可调节血清IL-17,IL-22,IL-23等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