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91篇
外科学   56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目前,高能量致伤因素所引起的严重多部位联合损伤在临床诊疗中越来越多见.颈椎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常合并于颅脑及胸部损伤发生,而严重的颅脑及胸部损伤不但容易掩盖颈椎损伤的临床表现,又给颈椎损伤的治疗带来很多困难,使颈椎损伤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严重影响预后[1,2].笔者对本科2003-2008年收治的58例颅脑及胸部损伤同时合并颈椎损伤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72.
目的:分析脂肪栓塞综合征(FES)在严重创伤患者中诊断延迟的原因,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07-01-2012-06我科收治多发伤患者5074例,其中发生FES患者25例,其中10例出现早期漏诊导致诊断延迟,发生率为40%。总结了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延迟诊治的可能原因、临床治疗和预防措施。结果:10例并发长骨骨折的多发伤患者均为严重创伤(ISS≥16),伤后来我院就诊得到4~13 d明确诊断。最常见致伤原因为道路交通事故,其次为高处坠落和重物砸伤。10例患者中,7例治愈出院。2例转当地医院治疗,1例死亡,病死率10%。结论:提高对多发伤患者FES的认识,动态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处理骨折有助于减少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生。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和内固定手术方式有助于改善创伤后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73.
创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群耐药性监测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创伤患者医院感染的情况。方法对我院创伤外科病房2000年11月-2004年6月收治的4077例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55例患获得性医院感染,感染率3.8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与伤口为主;其致病菌以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属、肠球菌属等为主。这些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耐药性,有些还呈多重耐药。结论对创伤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对感染源的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降低创伤患者的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274.
“优拓”敷料用于皮肤挫伤患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优拓对皮肤挫伤的修复效果。方法 于 2 0 0 1年 1 2月~ 2 0 0 2年 7月将 1 2 4例皮肤挫伤患者 1 5 6处创面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 ,观察组常规清创后创面用优拓覆盖 ,对照组常规清创后行传统干燥疗法。结果 两组创面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创面愈合天数 ,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 <0 .0 1 ) ,且疼痛减轻。结论 优拓对皮肤挫伤的愈合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75.
目的 探讨后尿道损伤在严重多发伤中的急诊处理方法。方法 对53例严重多发伤伴后尿道损伤中后尿道损伤的早期处治分析,5例行单纯留置尿管,48例行尿道会师术。结果5例部分性尿道损伤,单纯留置尿管拔管后1例因尿线较细行4次尿道扩张后恢复.48例(90、6%)行尿道会师术(5例尿线较细经4—7次尿道扩张后恢复如初)恢复。结论 尿道会师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可及时恢复尿道的连续性,是严重多发伤伴后尿道损伤完全断裂的急诊处治中较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6.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of early management of e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s by applying the damage control theory. Method All total of 116 patients admitted to Wuhan Tongji Hospital between Jan 2006 and Jan 2008 were includ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and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reatment method. Overall, 55 cases underwent damage control operations and 61 cases underwent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The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in terms of parameters such as length of operation time, time to resuscitate from shock, lethal triad of death (LTD), 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 length of operation time was (67.43±19.52) min, resuscitation time from shock was (6.77±3.16) h and LTD was (11.54±4.10) h in the damage control group, and (163.95±55.41) min, (22.51±11.65) h and (34.55±5.63) h, respectively,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1). The per capita complication and mortality rates were 227.27 % and 3.64 %, respectively, in the dam-age control group and 363.93 % and 9.84%, respectively,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 <0.05). Couclusions Here, we demonstrated that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s undergoing operations by apply-ing the damage control theory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operation time, and decreased time to resuscitation from shock and LTD. Furthermore, this approach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comphcations and the mortality rat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traumas.  相似文献   
277.
目的观察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性T细胞(NKT)的变化及意义。方法3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按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排序分为严重组(15例)和危重组(15例),于伤后1、4、7天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NKT细胞的比率,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ASA法)检测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浓度,并与健康组进行对比。结果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1-7天外周血NKT细胞比率均极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伤后第4天,危重组外周血NKT细胞比率极显著高于严重组(〈0.01),Spearm an相关分析显示NKT细胞比率与ISS呈正相关(r=0.76,P〈0.01)。严重多发伤患者外周血IFN-γ浓度持续下降,而IL-4浓度持续上升。结论NKT细胞比率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明显升高,其在减少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类细胞因子分泌增加Th2类细胞因子分泌及抑制创伤免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78.
解杰  杨帆  陈驾君  李辉  赵鸿  白祥军 《骨科》2019,10(5):434-439,456
目的 研究损伤控制技术(damage control techniques, DCTs)在急性肢体骨筋膜室综合征(acute extremity compartment syndrome, AEC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我科收治的66例AECS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63.64%)、女24例(36.36%),年龄为(35.42±14.16)岁(16~67岁)。根据AECS病人诊断过程中是否采用DCTs将病人分为非DCTs诊断组(常规组15例+DCTs治疗组13例)和DCTs诊疗组(38例),对比分析组间诊断指标的差异。结果 ①AECS早、中期确诊率:DCTs诊疗组显著高于非DCTs诊断组(χ2=10.866,P=0.001);②晚期6“P”临床表现:非DCTs诊断组显著高于DCTs诊疗组(χ2=13.630,P<0.001);③检验结果:非DCTs诊断组的血钾、肌酐、尿素氮和pH值异常率均显著高于DCTs诊疗组(χ2=5.332,P=0.021;χ2=10.739,P=0.001;χ2=5.992,P=0.014和χ2=4.962,P=0.026);④并发症:非DCTs诊断组急性肾功能不全(acute renal failure, ARF)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发生率显著高于DCTs诊疗组(χ2=5.120,P=0.024和χ2=4.189,P=0.041)。结论 DCTs优于传统方式,通过早期精准诊断AECS,及时开展损伤控制性治疗,可预防AECS进展为缺血晚期,有利于后续确定性治疗的开展。  相似文献   
279.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s)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4例多发伤患者和7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以CD14-/CD11b+/CD33+作为MDSCs标志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DSCs所占比例,ELISA检测血清IL-10和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MDSCs数量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结果对照组外周血MDSCs占(1.13±0.25)%,感染组多发伤患者伤后1,2,3和7 d外周血MDSCs所占比例分别为(1.20±0.22)%、(6.44±0.35)%、(13.84±2.07)%和(15.60±1.63)%,非感染组患者伤后1,2,3和7 d外周血MDSCs所占比例分别为(1.29±0.30)%、(4.93±0.32)%、(5.15±0.21)%和(3.77±0.34)%.两组2,3和7 d时MDSCs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SCs比例与ISS、血清IL-10和C反应蛋白水平无相关性. 结论多发伤伤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升高与并发感染相关,提示它可能在创伤后免疫功能障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80.
目的 探讨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在创伤性脑损伤神经细胞钙超载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应用膜片钳技术,分别在静息条件下和持续电流去极化条件下,采用自身对照观察大电导钾通道特异性阻断剂Iberiotoxin灌流前后,神经元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和动作电位频率的变化,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加Iberiotoxin)和对照组,采用显微荧光测钙法,观察Iberiotoxin对高钾条件下神经细胞游离钙浓度的影响.结果 静息条件下,Iberiotoxin灌流(100 nmmol/L)对神经元细胞自发动作电位的频率、游离钙浓度无显著影响.持续去极化电流刺激实验中,Iberiotoxin灌流前动作电位频率为(10.4±3.0)Hz,灌流后为(13.8±3.7)H2(P<0.05);Iberiotoxin灌流前游离钙浓度较静息值高(14.21±16.98)nmol/L,灌流1 min后游离钙浓度较静息值高(44.07±34.4)nmol/L,比灌流前显著增加(P<0.05).高钾溶液(20 mmol/L KCl)诱导神经元游离钙浓度升高,而Iberiotoxin灌流(100 nmmol/L)则使游离钙浓度进一步显著升高.结论 生理条件下,大电导钾通道不参与神经元游离钙浓度和兴奋性的调节;但在受持续去极化刺激或高钾条件时,阻断大电导钾通道对神经元游离钙浓度和兴奋性具有显著的影响,提示大电导钾通道参与神经细胞游离钙水平的调节,在创伤性脑损伤神经细胞钙超载机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