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3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118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50篇
基础医学   85篇
口腔科学   51篇
临床医学   312篇
内科学   233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103篇
外科学   162篇
综合类   760篇
预防医学   371篇
眼科学   31篇
药学   446篇
  8篇
中国医学   338篇
肿瘤学   14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6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目的评价肝细胞肝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病人接受与不接受放射治疗的效果,并分析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125例临床诊断为肝细胞肝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病人,分为非放疗组和放疗组。非放疗组患者出现腹腔淋巴结转移后,仅针对肝内肿瘤予手术切除或介入栓塞治疗;放疗组病人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外放射治疗,用直线加速器发射的15MV光子,予肿大淋巴结区包括或不包括肝内原发灶局部照射,常规分割,放疗剂量为40~60Gy。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甲胎蛋白(AFP)、肝内肿瘤大小、肝内肿瘤治疗的方法、淋巴结情况(位置、数目、大小)、是否伴有癌栓、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生存率的估计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分析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62例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接受放疗,23例(37.1%)放疗后转移的淋巴结消失,归为完全缓解,37例(59.7%)为部分缓解,客观缓解率达96.8%。放疗后淋巴结压迫出现的症状得到缓解,有效率100%。放疗组与非放疗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4个月和3.3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42.1%和3.4%,2年生存率分别为19.9%和0%。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1)。放疗组患者出现肝门、胰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1个月、9.4个月、6.0个月,对照组分别为3.6个月、3.8个月、3.2个月。放疗组肝内肿瘤直径<8cm或≥8cm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3个月和5.7个月,非放疗组分别为3.3个月和3.6个月。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生存情况,生存情况与下列因素有明显相关,Child-Pugh肝功能分级高、伴有癌栓、肝内多发病灶、原发灶未治疗者预后差。非放射治疗的病人,43.5%(2762)患者死于淋巴结肿大相关的并发症。外放疗可以降低淋巴结引起死亡(淋巴结致死降至8.0%),但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上升。放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为中等程度的急性胃肠道反应和肝损伤,常表现为食欲下降和恶心。结论本文结果提示,肝细胞肝癌淋巴结转移对放疗敏感。用50Gy的常规分割即可起到姑息治疗的效果,并延长生存期。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和肝内小病灶的患者放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2.
本文应用高分辩超声显像对76例阴囊内疾病患者进行探查,结果表明: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符合率为90%(69/76);对肿块实质性和液性的判察完全正确;对睾丸、附睾外伤的诊断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认为该法简便可靠,论断准确率高,是值得大力扩大应用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因股骨转子间骨折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手术28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骨折Evans-Jensen分型,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及脑梗死病史,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术前等候天数,手术方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以及是否输血。按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127例)与非输血组(154例)。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围手术期的输血率为45.2%(127/281)。输血组与未输血组相比,性别、骨折分型、糖尿病病史、脑梗死病史、手术方式、麻醉分级、年龄、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血小板水平及术前等候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血的影响因素有骨折分型为4型或5型、术前血红蛋白<90 g/L、有脑梗死病史、手术方式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或行切开复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固定术。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为4型或5型、术前血红蛋白<90 g/L、有脑梗死病史、手术方式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或行切开复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固定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输血有影响。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诊断和血管栓塞治疗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股动脉经路,对32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患者进行双侧颈内外动脉造影;并采取超选择插管对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供血血管进行栓塞。结果32例经造影诊断明确,且供血血管显示清楚的患者进行了超选择性动脉血管栓塞。栓塞疗法止血效果肯定,术后血管瘤体积明显缩小,术中出血少。结论血管造影和血管栓塞治疗鼻咽部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5.
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远折端尺偏畸形愈合所致,自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本院对手术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采用交叉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经随访疗效满意,未出现肘内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 观察贝伐单抗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入住本院的15例(15眼)NVG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1.25 mg/0.05 ml,前房角及虹膜新生血管消失后接受小梁切除术(联用抗代谢药丝裂霉素C).随访观察患者视力、眼压、虹膜、前房角新生血管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注射后7d所有患者前房角及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均消失,平均眼压为(27.53±5.25) mmHg,术后1d、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平均眼压分别为(14.93±4.11)、(16.40±3.48)、(17.33±3.15)、(19.27±4.54)、(19.60±3.68) mmHg,均明显低于注药前水平[( 37.80±6.25) mmHg,P< 0.01].随访结束时眼压完全控制10只眼,部分控制5只眼;视力无变化或较术前改善,虹膜新生血管无复发. 结论 术前使用贝伐单抗可以有效清除虹膜和前房角新生血管,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风险,有助于后期通过显微外科技术来治疗NVG.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了解脑瘫患儿屈光状态和斜弱视情况及特点,制定多学科的综合康复计划,促进患儿的视力能康复。方法对4~14岁的122例(244眼)脑瘫患儿进行眼部常规检查,眼位检查,散瞳验光等检查,并记录详细的既往病史。结果本组脑瘫患儿中屈光不正220眼,发生率90.2%,其中80%经屈光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并以复性远视散光、远视和混合散光为主。屈光不正状态在痉挛型和其他类型脑瘫患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患儿中斜弱视发生率13.1%,其中痉挛型脑瘫占50%,主要病因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结论重视脑瘫患儿的屈光矫正,特别是复性远视散光和混合散光。痉挛型是斜弱视脑瘫患儿最主要的脑瘫类型。  相似文献   
30.
目的 了解我国新生儿疾病的疾病负担和1990-2010年的变化规律,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0)的结果,分性别和年龄组报告我国1990年和2010年新生儿疾病的患病数、死亡数、早死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LL)、伤残造成的生命损失年(YLD)、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及它们的率,并计算各项指标20年间的增量和增幅。 结果 我国新生儿疾病 1岁组的患病情况、死亡情况和疾病负担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与1990年相比,2010年的患病数、标化患病率、死亡数、标化死亡率、DALY、标化DALY率、YLL、标化YLL率、YLD和标化YLD率分别下降了42.18%、15.55%、75.76%、64.60%、75.70%、64.50%、75.76%、64.60 %、48.21%和24.37%。2010年男性的患病情况、死亡情况和疾病负担指标均明显高于女性。与1990年相比,2010年早产并发症的死亡及疾病负担情况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各年龄组的患病率均呈现上升趋势,0~6天组仍是疾病死亡和疾病负担较重的年龄组。新生儿脑病各项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新生儿败血症和其他感染性疾病0~6天组引起的患病率、YLD率呈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14.04%和14.33%。 结论 按性别和年龄段分组的疾病负担能更准确地反映不同新生儿疾病造成的影响,可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