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7 毫秒
21.
22.
乳腺癌已被证实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其发展早期即可出现远处播散和转移,血液中检测出肿瘤细胞即是重要证据.而肿瘤细胞进入外周血即是肿瘤远处转移的前提,是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外周血中检测到肿瘤细胞提示存在肿瘤微转移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远处转移.随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检测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断提高,其在外周血中的含量与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这一点已被大多数研究者所证实.本文简要综述了目前对乳腺癌患者的CTCs检测方法以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并对其临床运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宫颈液基细胞HPV L1壳蛋白在宫颈上皮病变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机制.方法 取110例宫颈液基细胞学标本,其中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30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48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21例、鳞状细胞癌(SCC)11例,用免疫细胞化学EnVision法检测HPV L1壳蛋白的表达;同时用HPV-DNA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基因分型法检测液基细胞标本中HPV的型别(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CP8304、 6、11、42、43及44型),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HPV L1壳蛋白在ASC、LSIL、HSIL和SCC组的表达率分别为43.3%、66.7%、23.8%和0,两两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LSIL组HPV L1壳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HSIL和SCC(P<0.01).高危型HPV(16或18型)在L1阳性病例中的阳性率为22%,在L1阴性病例中的阳性率为63.3%,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 随着宫颈病变的发展,HPV L1壳蛋白的表达逐渐降低,HPV L1阴性的病例更具有向恶性发展的潜能.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三阴性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upervision法对三阴性乳腺癌标本进行VEGF-C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三阴性乳腺癌中VEGF-C表达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三阴性乳腺癌中VEGF-C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月经状态无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分期、淋巴结状态及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肿瘤大、分期晚的患者,VEGF-C表达较肿瘤小、分期早的患者强,组织学高分级者VEGF-C表达较低分级者强,淋巴结阳性患者VEGF-C表达较阴性患者强。结论三阴性乳腺癌中VEGF-C的表达可能在促进肿瘤生长、浸润及转移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报道2种新的中国人β-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s,β-地贫)基因突变类型CD13/14(-C)和beta nt1582(A>G)突变。方法:疑似β-地贫患者10例,其中7例为临床疑似轻型β-地贫基因携带者,1例为临床疑似重型β-地贫患者,2例为父母双方均为β-地贫基因携带者的胎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联合反向点杂交技术(PCR-RDB),以及基于PCR技术的DNA测序技术检测β血红蛋白基因。根据患者表型和以往文献报道,对新发现的基因突变性质进行分析。结果:检测出2种β-地贫常见基因突变型,分别是IVS-2-654(C>T)和-28(A>G)。检测出5种β-地贫稀有基因突变型,分别是beta nt1582(A>G),PolyA(AATAAA>GATAAA);CD13/14(-C);beta nt1586(A>G),PolyA(AATAAA>AATAGA);IVS-1-1(G>T);IVS-2-2(-T);其中前2种为新发现的β-地贫基因突变类型。结论:发现了2种新的β-地贫基因突变类型,其表型效果可能为β0或β+。对常规基因检测技术不能诊断的β-地贫疑似病例,可作DNA测序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26.
宫颈小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度极高的宫颈肿瘤,是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种类型,合并妊娠者更少见,易误诊,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极差.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35例三阴性(TN)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月经状态、临床表现、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P53表达及病死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非三阴性(NTN)乳腺癌进行比较。结果与NTN组相比,TN组的患者中位年龄较NTN组年轻(35岁比44岁,P=0.010)且绝经前患者较多(88.5%比67.3%,P=0.010);TN组浸润性导管癌较NTN组多见(91.4%比70.2%,P=0.008),且组织学分级Ⅲ级者较多(43.8%比22.5%,P=0.000);TN组淋巴结转移阳性者较NTN组少(31.8%比64.4%,P=0.000);TN组P53阳性表达率高于NTN组(51.4%比20.7%,P=0.000)。中位随访24个月,两组死亡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77)。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多见于年轻的绝经前妇女,主要病理类型为非特殊类型的高分级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少见,P53阳性表达率较高。  相似文献   
28.
宫颈液基细胞学涂片假阴性原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回顾宫颈涂片中假阴性病例,分析产生假阴性的原因。方法利用TCT技术检测6850例宫颈涂片,其中细胞学阴性而活检阳性63例,分别记录其细胞量、有无宫颈柱状细胞/化生细胞涂片、是否血涂片、病灶与宫颈管距离及其组织病理结果。结果原细胞学诊断阴性复查为阳性、缺乏宫颈柱状细胞和化生细胞涂片、细胞量〈30%、有血涂片、病灶与宫颈管距离〉1cm者,在假阴性病例中分别占7.93%、19.04%、14.28%、20.6%、46.03%。病灶与颈管距离〉1cm且病变合并尖锐湿疣假阴性者与病灶离颈管距离〈1cm且病变合并扁平湿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获取满意的宫颈细胞样本、改进标本处理、加强细胞学医师继续教育和提高自身诊断水平是降低宫颈涂片假阴性的有效方法。临床医师对症状体征可疑但细胞学阴性的病例采取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可减少假阴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细胞学( FNAC)在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89例乳腺癌患者,分析超声判断腋窝淋巴结异常者行腋窝淋巴结FNAC的检查结果,并与手术后病理检查对比分析,评价超声及FNAC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89例超声影像学腋窝淋巴结异常的乳腺癌患者FNAC阳性率60.7%,阴性率为39.3%。其中43例腋窝淋巴结FNAC后行手术治疗患者的淋巴结阳性率46.5%;21例淋巴结纵横径比值( L/T)<1.7患者转移率为95.2%,高于L/T≥1.7患者的6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NAC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55.9%(19/34)、特异度为88.9%(8/9)、准确度为62.8%(27/43)、阳性预测值为95%(19/20)、阴性预测值为34.8%(8/23);其中腋窝淋巴结L/T<1.7患者FNAC敏感度为75%(15/20), L/T≥1.7患者敏感度为28.6%(4/1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及FNAC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腋窝淋巴结L/T<1.7时FNAC敏感度更高。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淋巴管密度与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临床病理关系。方法:用淋巴管内皮细胞抗体D2-40单克隆抗体标记70例乳腺IDC(NOS)淋巴管表达,计算淋巴管密度,并同时进行ER、PR、HER-2、p53、VEGF和CD44V6检测,分析LVD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在IDC(NOS)中,D2-40标记的LVD与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组织学分级、及肿瘤直径无关(P>0.05)。进一步对临床分期行L-S-D检验,发现临床分期I期中的LVD与临床分期II、III期中的LVD有显著性差异,而临床分期II、III期间的LVD并无显著性差异。在IDC(NOS)中,D2-40标记的LVD与CD44V6表达相关(P<0.05),与ER、PR、HER-2、p53及VEGF的表达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在IDC(NOS)中,D2-40标记的LVD与腋淋巴结转移和CD44V6有关(P<0.05),而与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临床分期、ER、PR、HER-2、p53及VEGF无关(P>0.05)。结论:在IDC(NOS)中,D2-40标记的LVD与淋巴结状态相关,提示LVD可能与乳腺癌的预后有关,可能成为乳腺癌预后的独立指标。在IDC(NOS)中,D2-40标记的LVD与CD44V6表达呈正相关,并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肿瘤的生长过程中,CD44V6可能通过裂解细胞间质,促进肿瘤生长,导致间质中淋巴管密度增加,提高了肿瘤转移的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