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4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1.
目的 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被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方法 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7月需行起搏治疗的住院患者81例,其中44例选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37例选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起搏,测量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与旋出后10 min左右起搏阈值变化及比较两类电极植入10 min后起搏和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后QRS波宽度及术后电极有无脱位.结果 (1)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阈值较高,10 min后下降.(2)两种电极起搏、感知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主动电极组QRS时限缩短(P<0.01),阻抗较高(P<0.05),2组病例均无电极脱位、心脏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运用主动固定电极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被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方法 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7月需行起搏治疗的住院患者81例,其中44例选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37例选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起搏,测量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与旋出后10 min左右起搏阈值变化及比较两类电极植入10 min后起搏和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后QRS波宽度及术后电极有无脱位.结果 (1)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阈值较高,10 min后下降.(2)两种电极起搏、感知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主动电极组QRS时限缩短(P<0.01),阻抗较高(P<0.05),2组病例均无电极脱位、心脏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运用主动固定电极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观察活血Ⅰ号胶囊对2级高血压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152例2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组、阿司匹林组、活血Ⅰ号组,分别予以口服左旋氨氯地平片、左旋氨氯地平片+肠溶阿司匹林片、左旋氨氯地平+活血Ⅰ号胶囊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一氧化氮、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活化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结果 2级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一氧化氮水平较健康成人明显下降(P<0.05),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活化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经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活血Ⅰ号组升高最为明显(P<0.05),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活化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活化血小板颗粒膜蛋白水平在左旋氨氯地平组与阿司匹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活血Ⅰ号组较左旋氨氯地平组和阿司匹林组更低(P<0.05);阿司匹林组与活血Ⅰ号组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低于左旋氨氯地平组(P<0.05),但活血Ⅰ号组更低(P<0.05).结论 活血Ⅰ号胶囊和氨氯地平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稳定血小板功能治疗高血压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被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方法 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7月需行起搏治疗的住院患者81例,其中44例选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37例选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起搏,测量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与旋出后10 min左右起搏阈值变化及比较两类电极植入10 min后起搏和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后QRS波宽度及术后电极有无脱位.结果 (1)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阈值较高,10 min后下降.(2)两种电极起搏、感知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主动电极组QRS时限缩短(P<0.01),阻抗较高(P<0.05),2组病例均无电极脱位、心脏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运用主动固定电极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被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方法 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7月需行起搏治疗的住院患者81例,其中44例选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37例选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起搏,测量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与旋出后10 min左右起搏阈值变化及比较两类电极植入10 min后起搏和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后QRS波宽度及术后电极有无脱位.结果 (1)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阈值较高,10 min后下降.(2)两种电极起搏、感知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主动电极组QRS时限缩短(P<0.01),阻抗较高(P<0.05),2组病例均无电极脱位、心脏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运用主动固定电极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6.
心房纤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上多见于由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引起,也可见于心肌病、甲亢性心脏病等。有作者认为,心房纤颤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和重要的危险因素[1]。本院自1999年10月至2002年8月收入院的19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39例合并心房纤颤,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95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并经CT或MRI证实,心房纤颤经心电图(ECG)证实。房颤组39例中,男29例,女10例。年龄60~6…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被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方法 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7月需行起搏治疗的住院患者81例,其中44例选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37例选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起搏,测量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与旋出后10 min左右起搏阈值变化及比较两类电极植入10 min后起搏和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后QRS波宽度及术后电极有无脱位.结果 (1)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阈值较高,10 min后下降.(2)两种电极起搏、感知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主动电极组QRS时限缩短(P<0.01),阻抗较高(P<0.05),2组病例均无电极脱位、心脏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运用主动固定电极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评价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与被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比.方法 选取2006年11月~2008年7月需行起搏治疗的住院患者81例,其中44例选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37例选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起搏,测量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与旋出后10 min左右起搏阈值变化及比较两类电极植入10 min后起搏和感知阈值、电极阻抗、起搏后QRS波宽度及术后电极有无脱位.结果 (1)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即刻阈值较高,10 min后下降.(2)两种电极起搏、感知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主动电极组QRS时限缩短(P<0.01),阻抗较高(P<0.05),2组病例均无电极脱位、心脏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运用主动固定电极选择性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9.
作者对有胸骨后疼痛和吞咽困难的患者,在胃镜下对病灶进行刷片、活检或真菌培养,经证实诊断为霉菌性食管炎2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按CRP水平分为高CRP组213例,低水平CRP对照组202例,分析两组各心血管危险因子;分别以危险因子:性别(女/男)、吸烟(吸烟/不吸烟)、糖尿病(糖尿病/非糖尿病)、体重指数(BMI)(超重/正常)、血脂(异常/正常)、血压(高血压/正常)为切入点分析与高CRP的相关性。结果高CRP组各危险因子参数均比低水平CRP对照组异常明显(P<0.05),相关分析高CRP与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女性性别、高血压、吸烟相关联。结论CRP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子相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