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提出肾主封藏的生理特性有其深厚的经络学基础,进一步认为奇经八脉为肾主封藏的重要结构学基础;《内经》有关肾与肺经脉联系及经脉病候的记载是肾主纳气的重要理论基础;肾固胞胎也有其经络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2.
手十二井刺络放血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偏瘫后患肢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朝坚  李金香  刘智  娄必丹 《中国针灸》2007,27(12):889-891
目的:探寻治疗中风偏瘫后患肢水肿的最佳方法。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刺络组、西药组各40例。刺络组采用手十二井刺络放血配合中药熏洗,西药组采用口服利尿药,分别治疗1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刺络组总有效率为85.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0.0%,刺络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2组治疗前后水肿症状积分比较,刺络组压之凹陷、皮肤湿冷、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总分值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刺络组肢体瘫软、气短乏力、舌质暗淡、总分值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手十二井刺络放血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偏瘫后患肢水肿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针刺远道腧穴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并分析针刺强度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将96例粘连期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强、中、弱、无刺激量4组,通过不同强度针刺远道穴位,配合肩关节运动,以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肩关节疼痛评分等指标评价其疗效,并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第1疗程后,4组(强、中、弱、无刺激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疗程后,四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疼痛方面,两疗程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1、2疗程后,强、中、弱组与无刺激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强、中度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方面,1、2疗程后,强、中度刺激量组与无刺激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中、弱3组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与针刺强度、疗程相关性分析显示,疗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强、中度两组与无刺激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弱刺激组与无刺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粘连期肩周炎,采用中、强度针刺,增加治疗疗程,可提高临床疗效,更有效消除疼痛症状,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25.
<正>进展性脑卒中(progressive stroke,PS)是脑卒中的一个临床亚型,不同文献对其定义有所不同:国外文献一般指发病7d内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加重的缺血性卒中;国内认为发病在48h内仍不断进展,直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1]。由于PS病因病机复杂、症状表现变化快,临床辨治颇为棘手。因此,探讨PS辨证思路对指导其临床治疗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痉挛患者70例,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研究组)和传统针法组(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法治疗。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下肢肌张力、痉挛指数(CSI)、足下垂内翻程度、Fugl-Meyer及FIM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0d后,2组改良的Ashworth、下肢FMA及FI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CSI评分、足下垂及内翻角度均低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7.
28.
《脾胃论》是李东垣的代表作,其学术特点集中体现在[1]:养生治病,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益气升阳,潜降阴火;因时制宜,制方用药;立足脾胃,兼顾他脏;调理脾胃,远欲摄养等。脾胃论思想对后世医家及中医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即使在当今的中风康复治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