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目的检测肺癌患者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肺特异性X基因(Lunx)mRNA,探讨两者对肺癌辅助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肺癌患者、肺良性疾病患者、肺外肿瘤患者及健康人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unx mRNA。结果肺癌组患者血浆Lunx mRNA阳性率显著高于肺良性疾病组(χ2=113.10,P<0.01)、肺外肿瘤组(χ2=125.34,P<0.01)和健康组(χ2=100.33,P<0.01);Ⅲ~Ⅳ期肺癌患者血浆Lunx mRNA阳性率高于Ⅰ、Ⅱ期肺癌患者(χ2=7.07,P<0.05)。肺癌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unxmRNA阳性率显著高于肺良性疾病组(χ2=32.79,P<0.01)、肺外肿瘤组(χ2=44.44,P<0.01)和健康组(χ2=44.44,P<0.01);Ⅲ~Ⅳ期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unx mRNA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期肺癌患者(χ2=24.52,P<0.01)。血浆Lunx mRNA检测对肺癌辅助诊断的敏感性高于单个核细胞检测的敏感性(χ2=36.46,P<0.01),血浆检测的阴性预测值高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检测的阴性预测值(χ2=16.37,P<0.01)。结论血浆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unx mRNA检测均可用于肺癌的辅助诊断,前者敏感性较后者高。  相似文献   
22.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内毒素水平,探讨其对判断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用胶乳免疫比浊法及动态浊度法分别检测NSCLC患者治疗前后、肺部其他疾病患者和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与内毒素水平。对肺癌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血浆D-二聚体及内毒素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肺癌患者、肺部其他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内毒素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U分别为640.00、789.00与696.50、121.50,P均<0.01),Ⅲ~Ⅳ期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U分别为34.00、60.50,P均<0.01);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内毒素含量呈正相关(r=0.370,P<0.01);肺癌治疗后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Z分别为-2.58、-2.17,P均<0.05);病情进展的肺癌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与内毒素含量明显升高(Z分别为-2.48、-2.19,P均<0.05)。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与内毒素双阳性的患者一年内肿瘤转移或复发的概率显著高于其他(单阳性+双阴性)患者(χ2=5.88,P<0.05);双阳性患者与其他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9.25个月与22.39个月,双阳性患者两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其他患者(χ2=39.64,P<0.01)。结论联合检测NSCLC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内毒素含量对评价患者疗效,评估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3.
铜绿假单胞菌连续分离株氯霉素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连续分离株的耐药性和氯霉素耐药基因存在情况。方法 K-B法检测PAE连续分离株的耐药性,PCR方法检测2种cmlA、catB基因。结果 PAE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在60.0%~80.0%,对氯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喹诺酮类敏感性均<40.0%;检出PAE cmlA基因阳性12株(阳性率34.3%),catB基因均阴性,凡检出cmlA基因者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均阳性,常位于Ⅰ类整合子上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3″)-Ⅰ亦为阳性。结论 cmlA基因与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相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不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质粒AmpC酶基因(DHA,ACT-1)存在状况和菌株的耐药性关系.方法 自临床分离60株不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质粒AmpC酶DHA,ACT-1基因.结果 60株大肠埃希菌中质粒AmpC酶DHA,ACT-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0.0%,30.0%,产酶菌株对三代头孢药物耐药率较高,含酶抑制剂药物的敏感度尚可.结论 临床分离的不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可能与细菌携带质粒AmpC酶DHA,ACT-1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25.
研究发现,局部和全身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及并发症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患者外周血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adhesion molecule-1,sICAM-1)介导了内皮细胞活化并引发炎症反应,炎性因子中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事件的独立影响因子。本实验通过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sICAM-1和hs-CRP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冠脉病变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预测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6.
目的:为了解小儿肺炎流感嗜血杆菌(HI)临床感染情况。方法:对确诊为肺炎的58例学龄前期儿童及20例健康儿童,取痰液或咽拭子取咽喉深部分泌物,同时采用半套式聚合酶链反应和HI培养法进行HI病原学检测。结果:半魇式PCR检测结果肺炎组检出14/58(24.1%),健康组检出3/20(15%);HI培养结果肺炎组阳性12/58(20.7%)、健康组阳性1/20(5%)。经用洛欣、氧哌嗪青霉素、先锋必、西力欣及氟嗪酸治疗全部痊愈。结论: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在小儿肺炎中占重要地位,开展肺炎HI病原学研究可提高对HI感染的认识,并可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7.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是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再清除抗生素,细菌生长在一定时间内受抑制的现象.此现象的机制解释为药物持续占据细菌结合部位所致的非致死性损伤[1,2],药物作用后细菌胞内ATP浓度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3],并出现DNA合成的变化[4]等.国外学术界在PAE机制、意义和方法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十分活跃.国内亦有方法学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报告[2],但对于临床病原菌及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所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的联合抗菌方案较为常见,我们以阿米卡星(AMK)和头孢唑啉(CEZ)分别对20株不同来源的大肠埃希菌作PAE观察,继而将两种药物联合用于上述菌株,以期探讨在联合抗菌治疗中PAE作为药效动力学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8.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临床检验工作正朝着微量、快速、准确、特异及高度自动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为临床提供了及时、可靠的诊疗依据.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手段,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3个方面.分析前质量控制以往常被人们所忽视,然而它对减少实验误差,保证实验室质量尤为重要[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包括医生选择检验项目并开申请单、病人准备、标本采集、标本收集运送、实验室接收并处理标本,多与护理人员密切相关.护理流程再造是指对原有工作流程的不完善环节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形成以提高整体护理效果、减少医疗意外为核心的护理过程.我们对护理流程再造前后标本质量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2016—2018年Rh(D)阴性患者应急输血案例,建立Rh(D)阴性患者输血应急方案,旨在保障临床Rh(D)阴性患者紧急用血。方法:对输血治疗的13例Rh(D)阴性患者进行输血情况调查,了解输血后抗体产生情况以及输血的疗效分析。结果:13例Rh(D)阴性患者中12例输注了Rh(D)阴性红细胞或血浆,其中1例由于出血量较大,进行配合性输注Rh(D)阳性红细胞。13例患者均得到了及时的救治,12例未出现Rh抗体,1例大量输注了Rh(D)阳性红细胞在输注3个月后出现了抗-D抗体,效价为4,4个月后效价为32。结论:Rh(D)阴性患者如需急诊输血,输注红细胞类制品时,首选ABO、Rh(D)同型的红细胞制品,也可以输注"O"型Rh(D)同型洗涤红细胞;在现有Rh(D)阴性制品不能满足要求,又需大剂量输注红细胞制品时,可根据"配合型输血"的原则输注Rh(D)阳性红细胞。如需输注血小板制品,若时间允许尽量输注Rh(D)阴性血小板,紧急情况下可以输注Rh(D)阳性血小板。血浆、冷沉淀制品的输注则无需区分Rh(D)血型。  相似文献   
30.
随机引物多态性DNA及其在微生物分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于微生物分型的现代技术包括表型和基因型方法。随机扩增我态性DNA是在PC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基因分型法。主要特点是利用随机寡核苷酸引物扩增基因组DNA片段,进而通过弟胶电泳分析其批纹图特征借以显示不同菌株间存在细微差别,这种方法简单、快速,现已在许多微生物分型中得到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