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9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背景:注射型人工骨可经皮穿刺注射植入体内,对机体创伤较小,同时该型材料可以任意塑形,能较好地充填骨缺损,但目前临床上尚无在体内能完全降解吸收且具有较好促成骨作用的注射型人工骨产品。目的:评估注射型可吸收聚氨基酸/硫酸钙复合材料(硫酸钙含量70%)动物体内的降解吸收及促成骨作用,观察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取48只新西兰大白兔,在股骨外髁处制备直径为5mm、深10mm的骨缺损模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将注射型可吸收聚氨基酸/硫酸钙复合材料植入骨缺损处,对照组未予干预。结果与结论:X射线平片示:实验组骨缺损逐渐被骨痂填充,术后16周,骨缺损处恢复正常松质骨密度,塑形完成;对照组骨缺损处修复不明显。组织学检查(苏木精-伊红、MASSON染色)示:术后4周,材料开始降解,新生原始骨小梁长入材料内;术后12周,编织骨开始转化为板层骨;术后16周,材料完全被降解吸收,新生骨组织完全修复骨缺损。结果显示注射型聚氨基酸/硫酸钙复合材料在动物内能够完全降解、吸收,具备一定的成骨活性,可望用作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物(n-HA/PA66)椎间融合器在山羊颈椎前路融合中的效果。方法:15只成年雌性山羊随机分成A、B、C组,每组5只,均行经前路C3/4椎间盘切除术,A组椎间置入n-HA/PA66椎间融合器植骨;B组置入钛网植骨;C组采用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块植骨。分别于术前、术后、术后4周、8周及12周拍X线片观察测量各组手术节段平均椎间高度(disc space height,DSH)、椎间角(intervertebral angle,IVA)及前凸角(lordosis angle,LA);12周时处死动物取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前三组DSH、IVA和LA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及术后4周三组间DSH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8周及12周,A组DSH与B、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4周、8周三组间IVA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周,A、B组IVA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即刻及术后4周、8周三组间LA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2周,A、B组LA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2周时,A、B组颈椎标本各向角位移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后伸外A组各向稳定性优于B、C组;平均刚度均强于B、C组;ROM均小于B、C组(P0.05)。A组在植骨区和椎间融合器边缘可见大量成熟的骨小梁组织,材料交界处可见大量纤维骨痂及新生骨形成,骨组织与材料表面已发生嵌合;B组的植骨块与椎体间的新生骨小梁已改建为成熟的骨小梁,部分区域尚可见未完全矿化的类骨质;C组可见较多的纤维骨痂形成,在骨小梁表面有红色的类骨质,部分区域有成熟的骨小梁。结论:n-HA/PA66椎间融合器能有效维持椎间隙高度,促进山羊颈椎前路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髋臼周围肿瘤切除组配式半骨盆假体置换术中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定位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行骨盆肿瘤切除组配式半骨盆假体重建患者42例,以国际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MSTS评分)评估术后功能,并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生存率及复发率等效果。测量假体髋关节旋转中心的位置,以理想旋转中心的位置作参照,在水平方向上将其分成内移组、正常组和外移组,在纵轴方向上将其分为上移组、正常组和下移组等亚组,并分析假体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偏移与患者术后1月、3月、6月和12月功能的关系。结果 共随访分析42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12~69岁,平均年龄38岁。随访时间12~86月,平均随访36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0%,髋关节脱位发生率7.1%。3年生存率69.4%、5年生存率43.7%。术后1月、3月、6月功能逐渐好转,MSTS评分呈递增趋势,3个时间点的MST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12月功能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旋转中心定位在纵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均不影响患者术后功能(P>0.05)。结论 将假体固定在最易牢固固定、软组织可充分覆盖、髋周肌肉易于重建和股骨偏心距得到一定程度恢复的位置,组配式半骨盆假体治疗骨盆肿瘤疗效满意,髋关节旋转中心的位置与术后功能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的证据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24.
目前,股骨近端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的修复已成为关注热点,同种异体骨复合人工关节(allograft prosthesis composite, APC)和人工肿瘤假体置换是重建股骨近端大段缺损最常用的两种方法[1-6]。相较于人工肿瘤假体,APC有利于骨量保留;注重生物重建,术后功能好;异体骨与宿主骨愈合后增加人工关节固定臂;使用寿命更长,且能够有效避免关节脱位,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包括术后感染、骨折、骨不愈合、骨吸收、疾病传播和手术难度大等[4-10]。APC根据固定方式分为骨水泥型、非骨水泥型、混合型(即假体异体骨骨水泥固定,假体宿主骨非骨水泥固定),目前,非骨水泥型和混合型APC较为流行,但骨水泥型APC因其初始固定佳、患者功能恢复快、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等因素,仍有可借鉴之处。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旨在探讨骨水泥型APC围手术期管理的注意事项,总结骨水泥型APC术后并发症防治经验。  相似文献   
25.
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伴窦道形成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杨静  段宏  裴福兴 《中华骨科杂志》2001,21(12):741-744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伴窦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共1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伴窦道形成患者,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59岁(48~65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分(26~38分),血沉平均56mm/h(38~74mm/h)。所有病例术前、术中均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10例患者中一期翻修8例,二期翻修2例。结果10例患者中术前细菌培养2例阴性,8例阳性,其中6例为表皮葡萄球菌,2例为G-细菌。术中细菌培养9例阳性,其中表皮葡萄球菌7例,G-细菌2例。根据术前细菌培养结果,6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及2例细菌培养阴性患者行一期翻修术,其余2例G-细菌感染患者行二期翻修术。术后平均随访19个月(8~30个月),感染均未再复发。术后血沉均恢复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2.5分(78~89分),较术前平均提高50分(配对t检验,P<0.02)。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伴窦道形成者,一期翻修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慢性感染伴有窦道形成不应该作为一期翻修的绝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26.
骨科聚乳酸内固定物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骨科可吸收固定物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本文综述了聚乳酸材料的一般理化特性、生物降解吸收性能、机械性能、对骨折愈合影响及临床应用研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7.
聚乳酸螺钉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实验旨在研究一种自制PDLLA螺钉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用自制粘均分子量达 43× 10 4 的PDLLA螺钉内固定治疗 8只犬股骨外髁骨折 ,并以金属螺钉固定为对照。动物术后 2、4、8、12周处死 ,观察骨组织愈合影响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表现。光镜示两组骨折 2周时形成大量纤维性骨痂 ,12周时都已顺利愈合 ,实验组成骨过程明显较对照组缓慢 ,但成骨活动正常。扫描电镜示两组胶原纤维都排列规则 ,12周时顺利钙化成骨 ,实验组 12周时见大小不等 ,高电子密度颗粒。因而临床上应当适用于血供丰富部位骨折。  相似文献   
28.
段宏  沈彬  王光林  裴福兴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21(12):1526-1528,i022
目的 评估缓释碱性或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微球对于膜引导性骨再生 (MG BR )的作用。方法 取 6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 ,以聚 DL 乳酸 (PDLLA)膜建立兔桡骨MGBR模型 ,根据PDLLA膜管内注入的不同成分将其分为微球组、bFGF组和生理盐水组。术后 2、4、8、12周分别处死动物 ,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和图像分析以及骨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术后2周 ,微球组骨断端已有较多的新生骨形成 ,术后 12周新生骨的改建和重塑基本完成 ,髓腔已基本再通。微球组在 2、4周 ,骨小梁直径和面积的平均值均优于其余两组 (P <0 .0 5 )。8、12周时 ,微球组的骨生物力学指标均显著优于其余两组 (P <0 .0 5 )。结论 bFGF微球通过持续释放有活性的bFGF ,能够明显促进MGBR ,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
桡动脉穿刺并发筋膜间隔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筋膜间隔综合征 (Compartmentsyndrome)系肢体损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 ,即由于间隙内容物的增加 ,压力增高 ,致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1] 。桡动脉穿刺常用于急性肾衰或慢性肾衰无内瘘患者行血液透析建立临时血液通路时。直接动脉穿刺 ,可提供充足的血流量 ,但穿刺有一定难度 ,拔针后止血较困难 ,且易损伤血管 ,影响以后内瘘的建立[2 ] 。1 临床资料我院 1994年以来共发生 13例次桡动脉穿刺并发症 ,皆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合并重度贫血、急性心衰肺水肿入院后行…  相似文献   
30.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repeats)/Cas(CRISPR-associated)系统是新一代的靶向基因组编辑技术系统,其突出特征是Cas蛋白,其通过g RNA(guide RNA)的引导下对外源性的DNA进行靶向切割,从而为细菌入侵核酸提供了免疫力。由CRISPR/Cas系统介导的基因靶向修饰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多种细菌及多种生物的基因组靶向修饰,对人类基因组DNA的靶向修饰也已经得到了证实,并且CRISPR/Cas系统与以往技术相比在很多方面显示出了的优点。CRISPR/Cas系统在遗传缺陷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技术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而各种类型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是目前内耳基因功能、聋病分子机制研究的最理想方法和必备条件。随着耳聋的遗传学研究不断深入,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遗传性耳聋动物模型的需求也不断增多,CRISPR/Cas系统介导的基因组靶向修饰技术也会不断完善,该技术将在耳聋的遗传学研究和诊断治疗等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