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4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40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10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003年11月1日,云南省玉溪市某学院报告该院学生中发生以腹痛,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患数例,接报后云南省玉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开展工作。现就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2.
目的 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确诊后一年内高危性行为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下载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的相关资料,描述性行为发生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模型分析HIV/AIDS确诊后一年内高危性行为的相关因素。 结果 2 528例HIV/AIDS中,确诊前性行为发生率60.48%而确诊后一年内在57.09%~60.11%之间,女性(趋势χ2 = 5.417,P = 0.020)和未婚者(趋势χ2 = 6.684,P = 0.010)确诊后一年内的性行为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男性(趋势χ2 = 4.301,P = 0.038)、已婚(趋势χ2 = 4.061,P = 0.044)和ART者(趋势χ2 = 4.783,P = 0.029)的性行为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高危性行为发生率由61.61%下降至3.98%(趋势χ2 = 1 606.933,P<0.001),多因素结果显示:已婚(OR = 2.374,95%CI:1.478~3.811)和未ART者(OR = 1.837,95%CI:1.431~2.358)更易发生高危性行为。性别和年龄亚组分析显示,已婚和未接受ART治疗与高危性行为的关联方向保持一致。 结论 HIV/AIDS确诊后一年内仍保持性活跃且存在高危性行为,仍具备二代传播、感染其他性传播疾病和不同HIV型别毒株或耐药毒株风险,应提供精准干预,促进HIV/AIDS坚持使用安全套。  相似文献   
23.
24.
野茉莉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野茉莉Styraxjaponicus的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通过硅胶、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野茉莉叶70%乙醇提取物三氯甲烷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包括9个苯丙素和7个其他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ectandrinB(1)、豆甾醇(2)、荚果蕨素(3)、eupomatenoid-7(4)、β-谷甾醇(5)、去氢二异丁香酚(6)、4-oxo-4[(3β,22E)-stigmasta-5,22-dien-3-yloxy]butanoic acid(7)、4-(3-methory-4-hydroxy)pheny-3-methyl-3-buten-2-one(8)、熊果酸(9)、香草酸(10)、(+)-(7S,8R,8′R)-4,8′-dihydroxy-3-methoxy-1′,2′,3′,4′,5′,6′-hexanorligna-7,7′-lactone (11)、(+)-(7S,8R)-4-hydroxy-3-methoxy-1′,2′,3′,4′,5′,6′,7′-heptanorlign-8′-one(12)、(2S,3R′)-2,3-dihydro-2-(4-hydroxy-3-methoxyphenyl)-7-methoxy-5-(2-propen-1-yl)-3-benzofuranmethanol(13)、香草醛(14)、对香豆酸(15)和二氢山柰酚(16)。结论化合物1、3~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5.
茯苓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君八珍”之一的中药茯苓在我国食用已有2000余年,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通过检索PubMed和Scifinder等数据库显示,茯苓主要含有的化学成分是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等,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衰老、提高记忆力、调节泌尿系统、降血糖、降血脂、镇静、催眠、保肝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对近50年来茯苓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6.
肝细胞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肝癌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不易被早期诊断并且病情进程快,仍然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中国亦是肝癌的高发地区,发病人数较多且呈上升趋势,防治形势相当严峻。目前,西医对于肝癌复杂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思路尚不清晰,仍然存在许多短板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中医药在治疗肝癌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讲究整体观念,对于肝癌的治疗功效独特、副作用相对较小;不仅可以抑制肿瘤生长,还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其生存质量。因此,中医药方剂治疗肝癌的研究吸引了无数临床工作者和科研学者们的目光。但是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发挥药效机制网络庞大,极大地限制了学者们对其的深入研究与临床用药开发。近年来,中药复方在抗肝癌的药效与作用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复方对肝癌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与自噬作用、抑制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调节免疫功能、增效减毒和逆转耐药性等方面。该文对中药复方抗肝癌上述药效与作用机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现就其抗肝癌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为今后中药复方抗肝癌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27.
EffectsofQiweiBaizhuSan(七味白术散)inInhibitingReplicationofHumanRotavirusinVitreHEShuang-teng(贺双腾);HEFei-zhou(何飞舟);LIShun-xiang(李...  相似文献   
28.
老白灵片的薄层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9.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分析实验是药物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药物分析学科的特点和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从实验内容、教师、学生、PBL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0.
纳米药物是以尺寸在1~100nm 间的纳米级高分子微粒或微球、微囊为载体,以一定方式与药物结合在一起后制成的药物[1] ,也可以是直接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的纳米粒,具有缓释、靶向功能,稳定性好、副作用较少、对胃肠刺激小、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2] .经皮给药制剂系指通过皮肤用药,药物在皮肤局部起作用或经过皮肤吸收后进入皮肤下各层组织或全身血液循环后起作用的一类制剂[3]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