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26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85篇
综合类   93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30篇
  1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23.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联合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临床诊断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患者,年龄(59.2±8.2)岁,每例均行尿动力学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检查,评估膀胱顺应性、逼尿肌稳定性、尿道压、膀胱及尿道的形态。鳍杲尿动力学检查提示最大尿流率(33.6±7.7)mL/s,残余尿(17.8±14.7)mL,膀胱顺应性正常,膀胱容量(356.3±99.3)mL,33例测得腹压漏尿点压(49.8±17.6)cmH2O,最大尿道闭合压(47.4±10.5)cmH2O,功能性尿道长度(2.6±0.6)cm。相关性分析显示病程与腹压漏尿点压高度负相关(r=-0.816,P〈0.01)。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见膀胱颈及近端尿道下移34例,膀胱尿道后角变钝或消失44例,静息期膀胱颈和近端尿道呈漏斗形7例,咳嗽时47例见造影剂从尿道溢出。结论在无影像尿动力学设备的单位,尿动力学检查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联合应用对SUI的诊断和术前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比单用一种方法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4.
近年来,研究证实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密切相关.本文选择非特异性炎症敏感指标的C-反应蛋白(CRP)作为检测的标志物,评价其表达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CVD)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DNA-PK基因对沉默卵巢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DNA-PK shRNA以脂质体介导转染卵巢癌细胞株Skov3,24h后接受2Gy X射线照射,继续培养48 h.收集细胞,标记Annexin Ⅴ/PI,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情况,同时,RT-PCR检测p53和p21 mRNA的表达量.结果 2Gy辐射引起2.40%±1.53% Skov3细胞凋亡,高于对照组(t=2.618,P=0.026),而转染DNA-PK shRNA的Skov3细胞经2Gy照射,凋亡细胞为18.74%±4.15%,明显高于单纯2Gy照射组(t=9.052,P<0.001)及DNA-PK shRNA转染组(2.77%±1.73%)(t=8.869,P<0.001).RT-PCR检测结果显示,2Gy照射组,Skov3细胞p53 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而DNA-PKshRNA转染的Skov3细胞接受2Gy照射,其p53 mRNA表达量降低,接近正常水平,单独转染DNA-PK shRNA组p53 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转染DNA-PK shRNA的Skov3细胞经2Gy照射,其p21 mRNA表达量低于2Gy照射组接近正常组水平,单独转染DNA-PK shRNA组Skov3细胞p21 mRNA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当.结论 DNA-PK shRNA可增加辐射后巢癌细胞株的细胞凋亡,其可能机制是通过下调p53和p21 mRNA表达,而启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6.
目的评价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冠心病及可疑冠心病患者167例,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ba-PWV、IMT、ABI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ABII、MT、ba-PWV 3个检测指标单一应用时,冠脉单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双支和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当ABI、IMT、ba-PWV均异常或任意2个指标为异常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单支病变组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ba-PWV、ABI、IMT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联合应用ba-PWV、ABI和IMT,可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无水乙醇神经内及神经周围阻滞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与形态学的影响并对两种阻滞效果的差异进行比较。方法:72只雌性健康SD大鼠,体重(200±20)g,随机分成神经内和神经周围无水乙醇阻滞两大组,每组36只。每大组又分为阻滞前、阻滞后24h、72h、1周、4周、12周六个观察组,每组6只,分别在阻滞前及阻滞后五个时间点评估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测试其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以及神经肌肉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以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及其修复情况。结果:①神经内阻滞组大鼠各时间点运动功能学指标和坐骨神经MCV均较神经周围阻滞组低(P<0.01);②两组大鼠均于阻滞后24h出现运动功能显著下降(P<0.05)和MCV减慢(P<0.01),72h损伤最重,1周后可见恢复,并延续至第12周;③阻滞后12周时,两组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和运动传导速度均未恢复到阻滞前的水平(P<0.01);④两组大鼠于阻滞后早期局部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阻滞后12周,周围阻滞组可见阻滞局部瘢痕形成,内阻滞组可见阻滞局部肌纤维萎缩;⑤阻滞后72h,神经组织结构损伤达高峰;阻滞后1周,出现修复反应,并持续至12周;内阻滞组神经结构在阻滞后12周仍难以恢复正常。结论:①坐骨神经内阻滞较周围阻滞造成的神经结构损害更加难以修复,运动功能下降更加显著;②无水乙醇阻滞造成的神经损伤持续时间达12周以上。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膀胱内注射肉毒素A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的疗效。方法 41例女性IC/PBS患者,其中行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22例(A组),行肉毒素A膀胱内注射19例(B组)。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临床症状(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疼痛程度评分)及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问卷表评分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疼痛程度评分、O'Leary-Sant评分与治疗前相比P均〈0.05。治疗后6个月上述指标B组与A组相比P均〈0.05,而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两组比较P均〉0.05。A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B组3例第3个月出现排尿困难,后逐渐改善,无其他不良反应。A、B组分别有2、1例在水扩张之后出现轻微肉眼血尿,后逐渐消失。A组有1例因心脏病中断治疗,其余患者均完成治疗及随访。结论膀胱内灌注透明质酸钠能有效缓解IC/PBS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患者耐受性及安全性较好。膀胱内注射肉毒素A短期内能缓解症状,但疗效随时间的推移进行性下降,且伴随少量不良反应的发生,不良反应随着药效的减退而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究血糖控制达标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及影响患者发生DR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2/2020-02我院收治的142例血糖控制达标的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眼底造影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眼底正常组(N组,74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36例)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32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液检查指标;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发生DR的因素; 构建预测患者发生DR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

结果:PDR组患者的DM病程、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微量白蛋白(UA)、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NLR、PLR明显高于N组和NPDR组,C肽(C-P)、2h C-P明显低于N组和NPDR组(P<0.05); DM病程>12a、IGF-Ⅰ>145μg/L、C-P<0.75ng/mL、UA>245ng/mL、RBP4>54mg/L、NLR>1.8、PLR>110均是导致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预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较高,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结论:除DM病程、IGF-Ⅰ、C-P、UA等常见的危险因素外,RBP4、NLR、PLR增加也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参与了DR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0.
新近研究发现,卡里奇霉素、力达霉素等抗肿瘤抗生素对某些靶点显示高度活性,对癌细胞具有极强的杀伤作用,可以作为高效"弹头"药物,用于构建抗体靶向药物,包括化学免疫偶联物和融合蛋白。抗体靶向药物由于体内分布的特异性及作用的专一性,具有强大的抗肿瘤优势。本文主要对几类抗肿瘤抗生素抗体靶向药物的构建及作用特点等进行综述,并初步展望其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