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92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233篇
预防医学   185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106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高龄患者由于并存呼吸、循环、内分泌系统疾患较多,手术治疗风险较大。老年患者由于生理退变,循环系统的代偿调节能力下降,当体位改变或麻醉引起回心血量下降时,通过交感反射升高心率的代偿能力降低,易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严重的循环、呼吸抑制[1]。因而对于老年患者,尤其  相似文献   
22.
刘莎  王彬  王广江  董竟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1):1870-1874

目的:通过观察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框架眼镜对包头市近视儿童的控制效果,分析其近视相关调节参数的变化规律,为近视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8-06/12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8~14岁近视儿童120例240眼,分为低浓度阿托品组、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并在1、3、6、12mo分别对调节滞后量、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及屈光度进行随访。

结果:随访3、6、12mo,低浓度阿托品组与角膜塑形镜调节滞后量有差异(P<0.05); 随访6、12mo时,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调节滞后量有差异(P<0.05)。随访3、6、12mo时,低浓度阿托品组与角膜塑形镜组、框架眼镜组负相对调节均有差异(P<0.05)。在各随访时间点角膜塑形镜组与低浓度阿托品组、框架眼镜组正相对调节均有差异(P<0.05)。随访6、12mo,低浓度阿托品组与框架眼镜组屈光度有差异(P<0.05); 随访12mo,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屈光度有差异(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可以通过降低调节滞后量,解决远视离焦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正相对调节,但需要长期坚持配戴。低浓度阿托品可以提高负相对调节,但可能有其他途径来控制近视的发展。相较其它组而言,框架眼镜对于各调节指标影响较小,对近视的控制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3.
背景目前尚不明确局部麻醉药浓度或药物总剂量是否是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效果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此前仅有一项关于胭窝坐骨神经阻滞的研究,该研究报道了使用高容量较低浓度罗哌卡因发生肢体感觉完全阻滞的概率远远高于低容量较高浓度罗哌卡因,但上述现象是否仅限于腘窝处的坐骨神经,或者说是否因解剖部位变化而异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检验假设定为:在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中,以不同的浓度和速率注射总量相等的罗哌卡因,可以产生相似的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拟行肘关节远端、中等疼痛骨科手术患者,经喙突入路放置锁骨下臂丛阻滞导管。患者经随机分组确定手术后第2天应用罗哌卡因神经周围镇痛的方法:浓度0.2%组(背景剂量8ml/h,单次追加量4ml)或0.4%组(背景剂量4ml/h,单次追加量2ml)。两组患者每小时持续注入罗哌卡因的总量均为16mg,每30分钟可能还有患者自控的追加剂量8mg。主要观察指标为自手术后次日早晨开始的24小时内患侧肢体完全无感觉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是镇痛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给予0.4%罗哌卡因(n=27)的患者发生肢体无感觉的平均次数(标准差)为1.8(1.6)次,而给予0.2%罗哌卡因(n=23)的患者为0.6(0.9),评估差异为1.2次,95%可信区间0.5~1.9次(P=0.001)。手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0—10分,10分为最高分)在0.2%罗哌卡因组得分的中位数(25%~75%百分位数)为10.0分(8.0~10.0),0.4%罗哌卡因组为7.0分(5.3~8.9)。镇痛效果两组相近。结论在连续锁骨下神经阻滞时,除了注射局麻药物总量之外,药物的浓度和容量是另两种影响神经周围镇痛辫果的因素。容量偏小而浓度略高的罗哌卡因产生肢体完全无感觉的概率较高,这一结果与此前关于连续胭窝坐骨神经阻滞的研究结果相反。局麻药浓度与容量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且随置管部位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中低频脉冲联合低浓度缩宫素在过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石家庄市正定县人民医院过期妊娠孕产妇11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中各55例。对照组55例单纯行低浓度缩宫素引产,研究组55例实施中低频脉冲联合低浓度缩宫素引产。评价两组产妇宫颈成熟度Bishop评分及分娩结局,观察和记录产妇治疗后3 d内引产成功、引产失败及未临产比例。结果研究组产妇宫颈成熟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评分大于8分产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72 h临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产程和产后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研究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阴道助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低频脉冲联合低浓度缩宫素对过期妊娠产妇进行引产可提高促宫颈成熟效果、减少母婴不良结局、促进分娩安全。  相似文献   
25.
通过神经阻滞进行术后镇痛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分别采取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地塞米松配伍及布比卡因与吗啡配伍,应用于骶管麻醉一次性术后镇痛,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护士进修杂志》2011,(11):1044-1044
答:大多数药物在体内吸收和转运是通过被动转运方式,有四个特点:(1)药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转运,当两侧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时转运停止;(2)不消耗能量;(3)不需载体,无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4)分子小,脂溶性高,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物易被转运,反之则不易。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重比重液脊麻在老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应用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选择65岁以上择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0.375%罗哌卡因组(L组),0.5%罗哌卡因组(H组)作为对照组。连续监测从进入手术室至手术结束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入室时、麻醉后5分钟、麻醉后10分钟、麻醉后20分钟、麻醉后30分钟及手术结束这5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结果 L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幅度较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平均动脉压降到低点的时间较H组晚,平均动脉压回升的时间较H组早。结论 0.375%罗哌卡因重比重液脊麻在老年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麻醉阻滞效果满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长期接触低浓度氯气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以便更好地采取防治措施.方法 对广东省某氯碱化工厂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现场氯气浓度监测,并对196名氯气作业人员(接触组)和178名非接触尘、毒危害人员(对照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作业场所共测量氯气作业点15个,75个样品.各岗位氯气浓度均低于国家卫生标准(1 m...  相似文献   
29.
应用蓖麻油煎鸡蛋及低浓度催产素是目前临床上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与引产的较为常用的两种方法。我们对两种方法进行了临床观察,比较了其临床效果及药物对母婴安全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0.
低浓度混苯作业对工人的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内苯能诱导机体产生半醌自由基 ,并导致氧自由基增加 ,而体内存在早期灭活氧自由基的抗氧化系统分为酶促体系 (如SOD ,GSH px ,caT ,GDT等 )和非酶促体系 (如Vc早期 ,Ve ,cp .Glu ,GDT等 )可以灭活自由基保护机体受其害[1] 。本次研究主要检测非酶促体系的抗氧化能力和酶促体系少数小分子量抗氧化物质的总和 (即总抗氧化能力 ) ,这是反映体内抗氧化作用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次研究检测了混苯接触工人血清中TAC ,血红蛋白的含量 ,用常规法测得了WBC总数 ,以探讨苯作业工人血清中TAC水平的降低与血象中WBC总数和Hb变化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