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9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7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随着可吸收材料内置物在临床的大量应用,脊柱外科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应用可吸收脊柱内置物在脊柱外科特定范围内应用的潜在优势,新的适应脊柱生物力学要求、降解吸收率符合脊柱内固定不同需要的可吸收内置物正不断产生。这些可吸收内置物保持了传统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同时克服了传统内固定的缺点,如内固定松动、移位以及影像学的伪影,已应用于脊柱外科领域,包括颈椎前路钉板、腰椎前路钉板、脊柱融合器以及供骨区重建等等。作者拟对可吸收材料内置物在脊柱外科中应用的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1可吸收材料的定义及分类生物可吸收材料又…  相似文献   
162.
目的:研究抑肽酶和氨甲环酸对于减缓纤维蛋白胶支架降解速度的作用。方法:将抑肽酶和氨甲环酸加入纤维蛋白胶中,构建细胞标准支架复合物和细胞增强支架复合物,体外培养,观察软骨细胞在支架中的繁殖情况、形态学、超微结构检测以及载体降解情况。结果:两组复合物体外培养一二周后,其质量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复合物的细胞生长曲线无明显差别;软骨细胞在纤维蛋白胶支架中立体培养可分泌胞外基质。结论:在纤维蛋白胶中加入抑肽酶和氨甲环酸,可显著的减缓纤维蛋白胶的降解速度,并且对软骨细胞的繁殖、表型的维持、基质的分泌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3.
[目的]探讨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法.[方法]对38例重度腰椎滑脱症采用一期后路减压、椎体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系统固定治疗.[结果]38例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平均复位率95%.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优32例,良6例.均获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结论]一期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治疗重度腰椎滑脱是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应做到有效复位、减压充分、良好植骨、牢固固定.  相似文献   
164.
杨玥  薛同圆  田京 《中国临床康复》2011,(46):8714-8717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2是一族多肽类生长因子,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功能有一定促进作用,是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的最主要因子之一。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2的分子结构特点及其在软骨形成方面的作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PubMed数据库(1995-01/2011-08)与骨组织工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2诱导软骨形成有关的文章,检索词分别为"转化生长因子β2;软骨细胞分化;骨组织工程"和"TGF-β2;cartilage formation;tissue engineering"。纳入所述内容与转化生长因子β2分子结构特点,转化生长因子β2信号转导通路,软骨细胞的诱导性分化,软骨性疾病的生物性治疗进展有关。排除综述文献、重复研究、观点陈旧的文章。结果与结论:初检得到302篇文献,排除262篇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共纳入4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经分析得出转化生长因子β2通过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促进软骨特异性基质如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合成,从而发挥软骨诱导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2与其他因子共同作用调节软骨细胞生长分化,使临床上永久性修复软骨组织缺损的治疗变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5.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不够理想。基因治疗为其功能修复提供了新的方法。目的:从功能基因、转染载体选择、基因翻译因子生物学效应3方面进行综述,为周围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6/2010相关文献。在标题、摘要、关键词中以"peripheral nerve injury,gene therapy,virus vector"或"周围神经损伤、基因治疗、病毒载体"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与周围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有关的文献,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及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章。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35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保留20篇文章进行综述。目前,周围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如转基因的腺病毒表达的骨形态发生蛋白7和Ad-32Ep65-Flag基因等,有望成为临床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6.
脊髓损伤后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通过基因芯片全面了解组织损伤后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研究脊髓损伤后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9只,体质量300~400g,雌雄不拘,随机数字法分为无损伤组及损伤2、48h组,每组3只。以打击法制成大鼠脊髓闭合性损伤的动物模型,利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正常及伤后2,48h脊髓组织基因表达谱,寻找伤后发生显著差异性表达的基因。结果有45条基因在脊髓损伤后2h发生了显著差异性表达,其中22条表达升高,23条表达下降;183条基因在伤后48h发生显著变化,包括61条表达升高,122条表达下降。结论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多条基因发生了表达变化,提示继发性脊髓损伤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7.
背景:目前人工髓核置换主要集中在临床使用及观察方面,尚缺乏更多力学实验数据的支持,需要可靠的物理模型或大量体外实验论证分析。目的:建立L4/L5节段人工髓核置换三维有限元模型,拟为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提供标准数学模型。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7/11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中心完成。材料:健康志愿者及人工髓核置换患者各1名,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扫描数据以Dicom3.0标准直接存储。根据国人实际情况,实验选用最常用PDN—SOLO-7型进行建模,PDN-SOLO-7型代表假体高度7.0mm,横径25mm,弹性模量为45MPa,泊松比为0.49,面接触摩擦系数为0.3MU。方法:在Mimics10.11软件建立L4,k运动节段及PDN-SOLO-7型人工髓核模型。模仿腰椎后路人工髓核置换,建立人工髓核置换三维有限元几何模型。各组件在ANSYS11.0转化成体单元网格。L4和L5体单元网格导回Mimics根据灰度值进行材质分配。余组件直接定义材料参数。在ANSYS用高级有限元装配技术,建立VL,节段人工髓核置换三维有限元模型。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人工髓核置换后有限元模型的模拟单元,节点及构成组件。结果:建立了人工髓核置换后三维几何和有限元模型。人工髓核置换模型分为92516个四面体单元,153963个节点,由L4、k、纤维环、上下终板、7条韧带和人工髓核13个组件构成,由三维10节点SOLID92固体单元模拟。结论:通过64层螺旋CT扫描获得腰椎精确几何数据,Mimics通过基于阈值算法及参数化建模提供精确模型,利用灰度值赋材质,建立高仿真脊柱节段及人工髓核置换有限元模型。  相似文献   
168.
目的探讨OxfordⅢ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2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应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41例共47膝,其中38例44膝获得良好随访,男18例20膝,女23例24膝,年龄45~85岁,平均65岁。通过比较手术前后疼痛的严重程度、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评分,分析OxfordⅢ单髁置换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没有出现切口皮缘坏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随访时间为3~74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105°提高到130°,膝关节功能术前评分(HSS评分)由57分提高到89分,优良率达97.3%。结论 OxfordⅢ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近中期效果肯定,假体类型的选择、严格的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术前前交叉韧带功能的评估对手术结果影响大,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9.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SPIO)因其独特优越的理化性能受到人们日益广泛关注。随着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结合的日益深入,其在生物标记与分离、核磁共振显影、药物载体及疾病诊断与治疗等方面显示出广泛应用前景,尤其对其进行功能化修饰更成为研究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不仅可分化为造血基质细胞,还可分化为许多造血以外的组织,特别  相似文献   
170.
目的 骨质疏松是脊髓损伤的并发症之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脊髓损伤会显著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生率,应该引起康复专家的广泛重视.本文主要对脊髓损伤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进行综述,着重探讨SCI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各项研究发现,脊髓损伤主要影响椎骨以外的松质骨,表现为骨量的减少和骨结构的改变;骨的拉伸力、弯曲应力等力学性能也显著降低.SCI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与瘫痪持续的时间、机械刺激、痉挛状态、年龄等因素相关.SCI后骨在生化、神经调节、基因表达等方面都发生了特异性的改变,但都无明确结论,因此关于SCI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