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38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53篇
  1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长期低剂量微波辐射致大鼠血清生化、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2.5、5和10 mW/cm2微波辐射160只二级雄性Wistar大鼠,5次/周×30 d,6 min/次。于辐射后1 d、14 d、60 d和180 d,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清钾离子(K+)、钠离子(Na+)、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谷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含量;于辐射后6 h、7 d、14 d、30 d和60 d活杀大鼠取心脏,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心脏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2.5、5和10 mW/cm2组大鼠血清Na+含量分别于照射后1 d(P〈0.05)和14 d(P〈0.01)降低,60 d(P〈0.01)和180 d(P〈0.05)表达持续升高;AST和ALT含量分别于照射后14 d显著降低(P〈0.05);180 d见恢复。2.5、5和10 mW/cm2微波辐射后7~30 d,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线粒体肿胀、空化,闰盘结构模糊,此病变随辐射剂量增加呈加重趋势。结论 2.5~10 mW/cm2微波长期辐射可致大鼠K+、Na+、AST及ALT含量异常及心脏组织结构与超微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微波辐射对大鼠造血组织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均分为4组:假辐射组(不接受辐射),2.5、5和10mW/cm2辐射组(分别接受2.55、、10mW/cm2的微波辐射,6min/次,每周5次,持续辐射30d)。分别在最后1次辐射结束后的6h及7、14、30、601、80d取6只大鼠,取下腔静脉血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及血红蛋白浓度。另取大鼠处死后取胸骨,经光镜和电镜观察骨髓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5mW/cm2微波长期辐射结束后6h,大鼠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红细胞数均较假辐射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辐射后60d外周血红细胞、血小板数与假辐射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5、10mW/cm2组辐射后180d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数显著下降(P<0.01)。光镜下可见,骨髓造血细胞在辐射后14d变化并不明显,辐射后30d骨髓间质可见明显充血、水肿,辐射后180d可见造血细胞减少,脂肪细胞明显增多,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5mW/cm2微波辐射后7d,电镜下可见骨髓中各系造血细胞呈凋亡和坏死改变。结论 5~10mW/cm2微波长期(30~180d)辐射可导致大鼠造血系统形态和功能改变,且与辐射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3.
宋薇  苏江波  张召平 《吉林医学》2011,(36):7789-7789
目的:探讨青年人脑梗死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对青年人脑梗死90例进行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结果:90例患者中51例症状完全消失,占全部病例的56.7%,有37例遗留有轻微后遗症,死亡2例。结论:对脑梗死进行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后,可进一步降低青年人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4.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其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是我国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近年来,为了缩短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病程,减少并发症,节省医疗开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是基层儿科工作者当今研究的医学重点.近年来,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经皮治疗给药的方法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总结近年来通脉丸中毒性药材的毒性研究及配伍减毒研究进展,为通脉丸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查阅近年来通脉丸中毒性药材的毒性研究及配伍减毒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现代研究对通脉丸处方中的毒性中药两头尖、马钱子、附子和洋金花四味,都有一定的认识.结论:目前中药配伍减毒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研究不够,需要从不同角度来阐述中药配伍减毒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6.
苏江波  宋薇 《吉林医学》2012,33(17):3736-3737
目的:探讨带旋髂深血管骨瓣移植加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采用带血髂深血管髂骨瓣移植加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16例。结果:优11例,良3例,差2例(均为股骨头下型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优良率87.5%。结论:带旋髂深血管骨瓣移植加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不失为基础骨科医师首选治疗方法,其主要适用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及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V)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瘢痕子宫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实验组)35例和剖宫产组(对照组)100例,对孕妇的一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在两组之间进行对比。结果两组产妇在阴道分娩史、前次剖宫产指征、胎龄、新生儿体质量、宫颈条件等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年龄、2次分娩间隔时间、应用缩宫剂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VBAV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上述相关因素可适时选择阴道分娩,减少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氯吡格雷酸的浓度,研究2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血浆样品中加入内标吡格列酮,经甲醇沉淀蛋白提取,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用建立的方法测定20例健康男性受试者单剂量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后的血药浓度,求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对2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在0.01~10mg.mL-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回收率93.5%~101.4%,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5%。单次口服75 mg硫酸氢氯吡格雷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后的Cmax分别为(3.79±1.9)和(3.42±2.0)mg.mL-1;Tmax分别为(0.80±0.4)和(0.90±0.6)h;t1/2分别为(5.06±0.9)和(5.63±0.9)h;AUC0~48分别为(7.96±3.1)和(8.55±3.7)h.mg.mL-1;AUC0~∞分别为(8.28±3.2)和(9.06±3.9)h.mg.mL-1。受试制剂对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8±20.9)%。结论:该方法灵敏,无杂质干扰。测得的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之间无明显差异,表明2种制剂在人体内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国产来曲唑胶囊在人体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并与进口片比较,评价两者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国产来曲唑胶囊(受试制剂)或进口来曲唑片(参比制剂)2.5 mg后,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药浓度,用DAS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结果:单次口服来曲唑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2.5 mg后,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28.83± 6.74)和(29.44±7.13)ng·ml-1;Tmax(1.1±0.4)和(0.9±0.3)h;t1/2(58.6±13.2)和(57.9±13.5)h;AUC 0-216(1590±412)和(1546±389)ng·h·ml-1;AUC0-∞(1 733±472)和(1 683±440)ng·h·ml-1.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3.7±18.3)%;受试制剂中来曲唑的Cmax、AUC0-216、AUC0-∞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91.8%~105.2%、97.8%~107.5%、96.5%~108.8%.结论:国产来曲唑胶囊与进口来曲唑片在人体内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10.
王晨秀  宋薇  霍亚南 《江西医药》2013,48(3):281-282
<正>2000年,日本学者Imagawa等报道了一组起病急骤,且伴有胰腺外分泌异常,如血清胰酶增高的1型糖尿病,称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1]。其疾病进展迅速,预后凶险。迄今为止,爆发性1型糖尿病的确切的患病情况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以我国报告的病例数较少。现将我们遇见的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