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25篇
  2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01.
[目的]利用髓内固定治疗桡骨骨不连的家兔动物模型,探讨髓内固定治疗长骨干骨不连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对兔子进行随机编号并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兔子均在无菌条件下施术,建立右桡骨骨不连模型。造模成功后,两组兔子均予骨不连区断端新鲜化,实验组实施克氏针髓内固定术,对照组不予干预。分别于右桡骨骨不连术后第2、4、8周,从两组兔子中分别随机选取5只,取右侧骨不连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右桡骨骨不连术后第2、4周,两组光镜下均可见棕黄色阳性细胞表达。实验组BMP-2和VEGF表达的阳性细胞均多于对照组,实验组对应的平均光密度值(MOD值)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周,肉眼可见两组BMP-2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均较前4周增加,实验组表达多于对照组,两组M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EGF表达的阳性细胞数继续较前4周增加,对照组阳性细胞表达多于实验组,两组的M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固定治疗长骨干骨不连可能通过调控BMP-2和VEGF的表达来实现断端愈合。  相似文献   
102.
2010年12月至2013年1月,我院对10例高龄复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临床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评价过去10年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方法 运用CiteSpace 5.6.R5知识图谱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建库2010年至2019年收录的糖尿病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获得有关糖尿病足研究的有效文献记录6158条,年平均发文...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对老年创伤后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老年下肢骨折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6例,电脑随机数字法将其分配成低分子肝素钙组和利伐沙班组,每组患者38例,根据患者体重,低分子肝素钙组予以溶栓剂量q12 h皮下注射进行溶栓治疗,利伐沙班组给予溶栓剂量q12 h口服进行溶栓治疗,连续治疗1 w,比较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变化情况及出血性事件发生率。 结果低分子肝素钙组溶栓有效率为92.105%(35/38),利伐沙班组溶栓有效率为71.053%(27/38),低分子肝素钙组中溶栓有效率高于利伐沙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4,P=0.037);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均可降低患者血浆D-dimer(F=10050.7,P<0.001)及FIB水平(F=413.24,P<0.001),低分子肝素钙组患者血浆D-dimer水平均显著低于利伐沙班组(F=53.21,P<0.001);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低分子肝素钙组出血发生率为15.789%(6/38),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为20.053%(8/38),两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创伤后急性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均可进行有效的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钙的溶栓疗效高于利伐沙班,在安全性方面,利伐沙班并无显著优势。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创伤后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经跗骨窦切口3D打印空心钉导板辅助空心钉联合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纳入自2019-10—2020-05诊治的48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观察组24例采用空心钉联合跗骨窦小钢板内固定,对照组24例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结果 48例均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未出现切口并发症,切口一期愈合。对照组9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切口浅层皮肤发黑坏死,通过换药及延长拆线时间后切口均愈合。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跟骨高度、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Marylan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切口采用3D打印空心钉导板辅助空心钉联合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可缩短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能有效保护皮瓣以减少切口并发症发生,跟骨形态维持良好,患者术后足部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06.
骨折相关感染是困扰诸多骨科医生的一大难题,因其诊断存疑、治疗费时、迁延不愈、花费昂贵等,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鉴于骨折相关感染患者在损伤机制、损伤程度、细菌来源、发病时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提高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和致病菌的检出率,规范临床标本取材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围绕标本取材的前期准备、时机、部位、类型、数量、后期处理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提高对标本取材规范操作的认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分析膝关节韧带损伤与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及AO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28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chatzker分型及AO分型系统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分型,同时判定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及后外侧角(posterior lateral corner,PLC)的损伤情况,并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膝关节韧带损伤与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及AO分型的相关性。结果Schatzker分型与AO分型(仅以关节外、部分关节内和完全关节内3种类型计算)对应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0)。Schatzker分型及AO分型与韧带损伤类型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chatzker分型及AO分型与ACL、MCL及PLC损伤均呈显著相关性(r=-0.465、-0.639、0.756,P=0.013、0.000、0.000;r=-0.588、-0.420、0.532,P=0.001、0.026、0.004),但若AO分型以关节外、部分关节内和完全关节内3种类型计算,则仅与ACL损伤呈显著相关性(r=-0.465,P=0.013)。结论膝关节损伤时膝关节相关韧带之间有一定协同作用,故胫骨平台骨折多合并膝关节韧带损伤,且随着Schatzker分型与AO分型等级的增高,ACL、MCL及PLC损伤的可能性均增大。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股骨是否截骨对1 8个月~3岁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开放复位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有无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国内8家单位行开放复位手术治疗的18个月~3岁的67例DDH患儿中,股骨截骨组(41例)与股骨不截骨组(26例)的近期疗效有无差异,评估术后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变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率及髋关节再脱位率有无差异.结果 股骨截骨组41例,平均年龄(2.27±0.46)岁;术后2年内复查X线发生AVN 5例,均为Bucholz-Ogden Ⅰ型,发生髋关节再脱位3例.股骨不截骨组26例,平均年龄(1.99±0.38)岁;术后2年内复查X线发生AVN 3例,均为Bucholz-Ogden Ⅰ型,发生髋关节再脱位1例.其他并发症有医源性骨折1例,为截骨组患儿;髋关节僵硬1例,为股骨不截骨组患儿;跛行6例,股骨截骨组3例、不截骨组3例.两组间术前AI、年龄、性别构成及脱位程度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截骨组开放复位术后复查AI平均(20.57±6.89)度,股骨不截骨组为(24.21±7.20)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年及2年A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顾性研究提示18个月~3岁DDH患儿行开放复位手术时股骨是否截骨对于术后AI的改善情况、近期AVN及髋关节再脱位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18个月~3岁DDH儿童行开放复位手术时推荐不常规应用股骨截骨术以减少手术创伤,但应综合术中复位难易情况考虑.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环状韧带的重建、修复对陈旧性孟氏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回顾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各中心治疗的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通过病历查询及随访的方式获取资料,记录患儿的性别、年龄、首诊时间、手术年龄、骨折分型、复位方式、是否尺骨截骨、手术入路和肘关节功能等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有59例患儿纳入本次研究,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22个月.其中,男35例,女24例;年龄2~14岁,平均7.8岁.Bado分型:Ⅰ型45例,Ⅱ型2例,Ⅲ型12例.行肱桡关节切开复位59例,其中采用B0yd's切口35例,Kocher's切口10例,Henry's切口14例.行环状韧带重建(重建组)45例,环状韧带修补(修复组)14例.行尺骨截骨59例,其中48例内固定,包括:钢板39例、克氏针9例;采用外固定架11例.根据Kim's评分标准,重建组:优18例,良13例,一般8例,差6例,优良率为68.9%(31/45);修复组:优9,良3例,一般1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12/14).两组患儿术前的一般资料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术前旋前活动度为(67.2±6.7)度,末次随访时旋前活动度为(75.8±7.5)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45,P<0.05).修复组术前旋前活动度为(70.6±9.2)度,末次随访时旋前活动度为(79.1±8.9)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7,P<0.05).在患儿受伤后1年以内,修复组的优良率为90%%(9/10)明显高于重建组81.3%(26/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组采用Henry's切口,重建组采用Boyd's、Kocher's切口.修复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82.6±5.7)min、(5.3±1.2)cm和(32.6±6.8)ml]上,均较重建组[(95.6±6.8)min、(8.2±0.9)cm和(56.1±9.7)ml]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肘前切口采用修补残余环状韧带的方法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具有符合伤前解剖结构、方法简单、创伤小等优势,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1):1006-1009
[目的]比较临床诊断与病原确诊脊柱术后感染的临床特征,为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1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8 778例脊柱手术后发生感染的10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为病原确诊组(67例)和临床诊断组(41例),从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对两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08例患者中男56例,女52例,平均年龄49.7岁,感染率为0.38%。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切口渗液(69.4%)、体温升高(62.0%)、白细胞升高(49.1%)、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升高(44.4%)、切口红肿(37.0%)和切口疼痛(30.6%)。临床诊断组的体温[(37.45±1.06)℃vs(38.00±1.10)℃,P=0.012]、白细胞[(9.33±3.37)×10~9/L vs(11.38±5.44)×10~9/L,P=0.032]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70.91±10.42)%vs(78.63±13.25)%,P=0.002]均低于病原确诊组。[结论]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最主要的临床特征为切口渗液和体温升高。缺乏病原学证据的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病例,其感染指标变化程度小于病原确诊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