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12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6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目的:建立注射用复合辅酶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ⅪE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进行干扰试验。结果:用灵敏度λ为0.5EU/ml的鲎试剂进行实验,当注射用复合辅酶中辅酶Ⅰ的浓度为0.8μg/ml时,供试品不干扰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的凝集反应。结论:使用鲎试剂方法检查注射用复合辅酶中细菌内毒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观察内毒素耐受(ETT)及正常大鼠接受D-氨基半乳糖(D-GalN)/脂多糖(LPS)注射后肝组织其刺激分子OX40表达的变化,探讨ETT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5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组和ETT组各24只.ETT组及ALF组先分别以0.1 mg/kg LPS和0.9%NaCl溶液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5次,于第6天同时腹腔注射D-GalN 800 mg/kg和LPS 8 t上g/只,分别在注射后6、12、24和48h4个时间点留取大鼠血液及肝脏标本.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OX40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测定肝组织OX40蛋白表达,ELISA检测血清TNF-α、IL-6水平.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Dunnett T3检验.结果 ETT组大鼠血清TNF-α、IL-6水平虽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明显低于ALF组.ALF组大鼠肝组织OX40 mRNA表达上升,于造模后12 h升高最明显,之后逐渐下降.ETT组大鼠肝组织OX40 mRNA表达水平虽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明显低于ALF组,与AL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4、48 h时间点比较,F值分别为5.027、5.539、5.011,均P<0.05;12 h F值为36.688,P<0.01).ALF组OX40蛋白的表达12 h达峰值,24 h开始下降.ETT组OX40蛋白的表达较ALF组明显下降(6hF值为8.658,P<0.05; 12、24、48hF值分别为34.611、28.176、16.747,均P<0.01).结论 ALF组大鼠肝组织OX40表达水平升高,ETT组大鼠出现OX40的抑制,TNF-α、IL-6释放减少,提示OX40在ETT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内毒素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 mRNA表达及醛固酮分泌的影响。方法将培养后的HSC—T6分为内毒素组和对照组,内毒素组采用1.0μg/mL的内毒素进行处理。放射免疫法检测HSC分泌醛固酮的情况,一步法FIT—PCR检测HSC表达NF—κB p65 mRNA的水平。结果内毒素作用6、12、24和48h时,醛固酮分泌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063、4.577、6.847和9.317,P值均〈0.05),NF—κB p65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155、6.095、7.875和9.313,P值均〈0.01)。HSC中醛固酮的分泌与NF—κB p65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889,P〈0.01)。结论内毒素可以上调HSC分泌醛固酮并使NF—κB p65 mRNA的表达上调,这种效果随着内毒素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更为显著,可能是内毒素致肝纤维化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肾上腺髓质素(AMD)mRNA的影响,以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在不同剂量内毒素作用时ADM mRNA的量以及采用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10mmol/L)抑制p38 MAPK后ADM mR-NA的量。结果:内毒素0.1、1.0、10、50、100ug/L与ECV304共培养24h后ADM mRNA/β-actin mRNA均不同程度高于正常培养水平,而SB203580抑制p38 MAPK后可部分抑制内毒素引起的ADM mRNA水平增高。结论:内毒素可诱导ADM基因转录增强,激活p38 MAPK可能是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了解抗生素治疗过程中,严重烧伤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 方法选择50例烧伤面积大于30%TBSA的患者,分别应用临床上常见抗生素[分为奈替米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业胺培南)组]常规治疗.采用偶氮基质显色法,检测抗生素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 结果奈替米星、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组患者给药后,血浆内毒素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头孢哌酮组先升高后下降,用药后第1、2天明显高于第3、5、7天(P<0.05),同时明显高于亚胺培南组(P<0.05).头孢他啶组用药后第5天内毒素水平达高峰(0.398±0.172)EU/mL,明显高于用药前[(0.251±0.142)EU/mL,P<0.05],也明显高于奈替米星组、头孢哌酮组和亚胺培南组(P<0.05).亚胺培南组用药后第1、2天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用药前. 结论不同抗生素治疗严重烧伤患者可诱导不等量的内毒素释放,临床用药应注意药物本身对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了解稀土元素镧对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核因子KB(NF-κB)活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小鼠腹腔Mφ,分为:空白对照组,无刺激因素:LPS组,用1μg/mlLPS刺激30min;镧离子(La^3+)组,用2,5μmol/L La^3+刺激30min;La^3++LPS组,先后用2,5-μmol/L La^3+、1μg/ml LPS各刺激30min;La^3+/L PS组,2.5μmol/L La^3+刺激30min后,洗涤细胞,再加入1μg/ml LPS刺激30min。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NF-κB在各组细胞中的分布与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胞核中NF-κB/p65蛋白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核内NF-κB/p65蛋白及胞质中核因子抑制蛋白α(IκBα)的表达量。ELISA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 (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La^3+组、La^3++LPS组和La^3+/LPS组M小绿色荧光多分布于胞质,胞核荧光强度分别为42±7、73±30、48±11和67±19;LPS组绿色荧光集中于胞核,荧光强度为116±14,明显高于其余4组(P〈0.01)。(2)胞核NF-κB/p65蛋白活性:LPS组吸光度值为0.435±0.066,与空白对照组(0.048±0.027)、La^3+组(0.062±0.049)、La^3++LPS组(0.066±0.031)、La^3+/LPS组(0.108±0.017)比较.明显偏高(P〈0.01)。(3)LPS组M由胞核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余4组,胞质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余4组。(4)TNF-α含量:La^3+组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低于试剂盒检测下限(25pg/m1)及空白对照组(P〈0.05),La^3++LPS组和La^3+/LPS组低于LPS组(P〈0.01),但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LPS可激活小鼠腹腔M由NF-κB/p65核移位,并使胞核中NF-κB/p65的表达量和活性升高、胞质IκBα蛋白表达下调,导致TNF-α分泌增多。镧可抑制上述效应。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不同门静脉淤血去除量对术后内毒素血症及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06年2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47例肝移植患者按术中门静脉淤血去除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n=26,门静脉淤血去除50 ml)和B组(n=21,门静脉淤血去除200 ml),检测受者手术前后血清内毒素、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类型、Child-pugh分级、供肝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方式、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前各项检测指标无显著差异的条件下,B组术后血清内毒素、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谷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低于A组(P<0.05);前白蛋白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肝移植术中门静脉淤血去除200 ml效果优于50 ml,可以更好地减轻术后内毒血症,并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对内毒素作用后细胞释放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影响.方法 采用巨噬细胞株RAW 264.7和正常大鼠肝细胞BRL-3A培养,观察2、10、50 mg/ml血必净注射液对200 ng/ml脂多糖诱导24 h后两种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MGB1含量和巨噬细胞HMGB1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HMGB1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 血必净注射液50 mg/ml明显降低脂多糖诱导后巨噬细胞和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MGB1含量(P<0.01)及巨噬细胞HMGB1 mRNA表达水平(P<0.01).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对内毒素作用后炎症介质HMGB1的胞外释放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建立适用于拮抗内毒素/脂多糖(LPS)药物研究的昆明小鼠内毒素性休克模型.方法 将不同剂量的D-氨基半乳糖(D-Gal)及LPS先后注射于小鼠腹腔,根据注射药物不同分为1组:等渗盐水(NS)+LPS 80 mg/kg;2组:Ns+LPS 90 mg/kg;3组:D-Gal 500 mg/kg+NS;4组:D-Gal 500 mg/kg+LPS 25μg/kg;5组:D-Gal 500 mg/kg+LPS 50 μg/kg;6组:D-Gal 500 mg/kg+LPS 250μg/kg;7组:D-Gal 600 mg/kg+NS;8组:D-Gal 600 mg/kg+LPS 10 μg/kg;9组:D-Gal 600 mg/kg+LPS25μg/kg;10组:D-Gal 600 mg/kg+LPS 50 μg/kg.观察注射后小鼠死亡情况,计算其死亡率.选择死亡率100%的剂量组合刺激小鼠,分为对照组:注射D-Gal 600 mg/kg+Ns;LPS组:注射D-Gal 600mg/kg+LPS 50μg/kg.于注射后30、75、120 min取小鼠静脉血,检测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另取小鼠10只,同前分组,于注射后5 h处死,取其肺、肝、小肠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2、6、10组小鼠死亡率达100%(P<0.01).对照组小鼠血清TNF-α含量保持在较低水平;LPS组伤后各时相点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注射后75 min时达高峰(6365±2087)ng/L.LPS组小鼠肺、肝、小肠出现明显炎性反应;对照组仅肝脏有轻微病理改变.结论 D-Gal致敏小鼠对LPS的反应符合内毒素性休克的特征,该小鼠模型适用于拮抗LPS的药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0.
内毒素致兔急性肺损伤及1,6-二磷酸果糖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内毒素(ET)致大耳白兔急性肺损伤(ALI)过程中的氧化应激反应;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氧化损伤的拮抗作用。 方法: 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ET致伤组(B组)、ET致伤+FDP干预组(C组)。经静脉一次性注射ET复制兔ALI模型。各组分别于0 h、0.5 h、2 h、4 h及6 h等不同时点测定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气分析和血常规;于6 h点处死动物,测定肺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并行肺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 静注ET后,B组动物与A组相比较,出现呼吸频率和心率增快、血压和血氧分压降低、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下降、肺组织LPO含量增高及SOD活性降低,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害。C组动物肺损伤轻于B组,相应指标好于B组。 结论: 氧化应激反应能力的相对不足和氧化损伤在ALI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FDP可抑制氧化损伤、改善氧化应激反应能力,对ET所致的兔ALI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