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2-10/2004—06在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30例)和阿米替林组(30例),分别采用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评定安全性,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末进行评定。评估标准以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作为疗效评定指标,减分率≥90%为症状消失,60%-89%为显效,25%-59%为好转,〈25%为无效。结果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疗效比较:西酞普兰组症状消失7例、显效14例.好转3例、无效6例,显效率为70%,有效率为80%;阿米替林组症状消失6例、显效13例、好转4例、无效7例,显效率为63%,有效率为77%,两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两组汉密顿量表评分比较:西酞普兰组和阿米替林组治疗后1,2,4,6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③安全性:治疗结束时阿米替林组副反应量表评分显著高于西酞普兰组(2.8&;#177;2.1,1.1&;#177;0.7,P〈0.01)。西酞普兰以恶心、口干、嗜睡等副作用为主,且较阿米替林症状轻。阿米替林以便秘、口干、嗜睡、心电图异常、视物模糊等副作用突出,与西酞普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西酞普兰是一种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剂,对抑郁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副作用较少,每日一次服用方便,患者容易接受,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考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2-10/2004-06在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30例)和阿米替林组(30例),分别采用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评定安全性,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末进行评定。评估标准以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作为疗效评定指标,减分率≥90%为症状消失,60%~89%为显效,25%~59%为好转,<25%为无效。结果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疗效比较:西酞普兰组症状消失7例、显效14例、好转3例、无效6例,显效率为70%,有效率为80%;阿米替林组症状消失6例、显效13例、好转4例、无效7例,显效率为63%,有效率为77%,两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两组汉密顿量表评分比较:西酞普兰组和阿米替林组治疗后1,2,4,6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③安全性:治疗结束时阿米替林组副反应量表评分显著高于西酞普兰组(2.8±2.1,1.1±0.7,P<0.01)。西酞普兰以恶心、口干、嗜睡等副作用为主,且较阿米替林症状轻。阿米替林以便秘、口干、嗜睡、心电图异常、视物模糊等副作用突出,与西酞普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西酞普兰是一种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剂,对抑郁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副作用较少,每日一次服用方便,患者容易接受,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考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氯氮平所致粒细胞减少症与HSPT0—2mRNA表达及HSP70—2基因多态的关系。方法:将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广州医学院附属精神病医院住院或门诊患者,根据单一使用氯氮平后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分为氯氮平所致粒细胞减少症组(简称减少组)、服用氯氮平粒细胞正常组(简称正常组)及氯氮平所致粒细胞增多组(简称增多组)。三组精神分裂症研究组均于抽血做检测时同时抽血做氯氮平血药浓度检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临床病史及人口学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PCR—RFLP)分析HSP70—2G1267A多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三组患者的HSP70—2mRNA表达。结果:减少组、正常组与增多组间氯氮平使用剂量、血药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中性粒细胞的HSP70—2mRNA表达水平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粒细胞增多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的HSP70—2mRNA表达增强;HSP70—2基因1267位点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三组人群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HSP70—2G1267A三种基因型的HSP70—2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与氯氮平使用剂量及血药浓度关无;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增多患者中性粒细胞的HSP70—2mRNA表达增强,可能由于HSP70蛋白独特的抗凋亡保护作用及其使用氯氮平后表达的增强,造成了使用氯氮平后出现的粒细胞增多现象;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与HSP70—2mRNA表达无关;中国人群中的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可能与HSPT0—2G1267A多态无关;HSP70—2G1267A突变对中性粒细胞中HSP70—2mRNA表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氯氮平所致粒细胞减少症与HSP70-2 mRNA表达及HSP70-2基因多态的关系。方法:将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广州医学院附属精神病医院住院或门诊患者,根据单一使用氯氮平后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分为氯氮平所致粒细胞减少症组(简称减少组)、服用氯氮平粒细胞正常组(简称正常组)及氯氮平所致粒细胞增多组(简称增多组)。三组精神分裂症研究组均于抽血做检测时同时抽血做氯氮平血药浓度检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临床病史及人口学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PCR-RFLP)分析HSP70-2 G1267A多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三组患者的HSP70-2 mRNA表达。结果:减少组、正常组与增多组间氯氮平使用剂量、血药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中性粒细胞的HSP70-2 mRNA表达水平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粒细胞增多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的HSP70-2 mRNA表达增强;HSP70-2基因1267位点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三组人群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HSP70-2 G1267A三种基因型的HSP70-2 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与氯氮平使用剂量及血药浓度关无;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增多患者中性粒细胞的HSP70-2 mRNA表达增强,可能由于HSP70蛋白独特的抗凋亡保护作用及其使用氯氮平后表达的增强,造成了使用氯氮平后出现的粒细胞增多现象;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与HSP70-2mRNA表达无关;中国人群中的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可能与HSP70-2 G1267A多态无关;HSP70-2 G1267A突变对中性粒细胞中HSP70-2 mRNA表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探讨其与精神病理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检测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100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组)的血浆Hcy水平并比较,并结合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患者组血浆Hcy水平(16.24±7.67μmol/L)高于对照组(10.41±4.51μmol/L),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gt;15μmol/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2,P&lt;0.05)。Hcy水平与PANSS总分及阴性症状总分呈正相关(r=0.48/0.45,P&lt;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升高,高Hcy水平与精神病理症状(特别是阴性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测老年抑郁症患者使用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研究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L-6、IL-1β、TNF-α的水平并和3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比较,结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及各因子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前血清IL-6(63.24±15.67ng/1)、IL-1β(33.24±17.27ng/1)、TNF-α(29.24±15.67ng/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L-6(31.41±11.51ng/l)、IL-1β(18.36±8.17ng/l)、TNF-α(18.24±10.56ng/l);P0.05。帕罗西汀治疗后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升高可能是老年抑郁症的免疫学标志之一;帕罗西汀抗抑郁的同时降低血清IL-6、IL-1β、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噻萘普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噻萘普汀组(30例)和丙咪嗪组(30例),疗程6周,疗效评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安全性评价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实验室检查及体检。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6周末评定药物疗效和副反应。结果噻萘普汀组有效率为80.0%,丙咪嗪组有效率为76.7%,两组Ridit分析P>0.05,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HAMD评分从疗后2~6周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结束时TESS评分噻萘普汀组显著低于丙咪嗪组。结论噻萘普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好,副反应少,服用方便、安全,可首选使用。  相似文献   
18.
170例滥用止咳水患者心理特点和防御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滥用止咳水患者的临床心理特征及防御方式。方法:对170例滥用止咳水患者采用半定式检查法,严格按照遗传学研究用诊断检查问卷内容询问人组患者临床症状,应用防御方式问卷、汉密顿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止咳水滥用组HAMD量表总分和SDS量表总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HAMD量表分与退缩、躯体化、回避和假性利他呈显著正相关;SDS量表分与退缩躯体化和消耗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止咳水滥用者更多地采用不成熟型或中间型防御方式来应对生活事件,测定及对其防御方式进行干预,可能会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肖攀攀  童梓顺  梁莉 《当代医学》2014,(10):140-141
目的:探讨舍曲林合并喹硫平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强迫症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2)。对照组患者给予舍曲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合并喹硫平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为72.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4,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Y-BOCS和HAMA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Y-BOCS和HAMA量表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恶心、焦虑、头痛和便秘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困倦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和心电图进行检查均未出现异常。结论舍曲林联合喹硫平治疗强迫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强迫和焦虑症状,但出现困倦和心动过速的副反应较高,治疗2周左右副反应自行消失,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患者兴奋攻击行为危害大,有研究认为该类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有关[1].为此本研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为2003年5月至2004年10月在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首次住院的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分裂症的诊断,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0.7±16.9)岁,首次发病,入组前未服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