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目的 了解浙江省台州地区的分散式供水、食品从业人员粪便及临床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状态、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 和头孢菌素酶(AmpC)情况及相关耐药基因的类型。 方法 从分散式供水标本、食品从业人员肛拭及临床标本中分离培养的各100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试验,用ESBLs确证试验、AmpC酶检测试验检测实验菌株的表型,以 PCR扩增和序列分析检测相关的耐药基因。 结果 从食品从业人员肛拭分离到的菌株耐药性高于分散式供水中分离的菌株,而临床标本分离到的菌株耐药性更高;从100株集中式供水分离的菌株中检测出产ESBLs菌6株,基因型为TEM-1合并CTX-M-9。100株食品从业相关人员肛拭分离的菌株中检测出产ESBLs 17株,基因型为TEM-1合并CTX-M-9,CTX-M-9;检出产AmpC酶3株,基因型为MOX-1、DHA-1。100株临床标本中分离出产ESBLs 33株,基因型为TEM-1合并CTX-M-9、CTX-M-9、CTX-M-25;检出产AmpC酶9株,基因型为MOX-1、DHA-1、FOX-1。 结论 在分散式供水及正常食品从业相关人员粪便中检出产ESBLs、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与在临床分离的标本中的产ESBLs、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携带的基因型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监测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感染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耐药性特征。方法采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方法检测AmpC酶和检测ESBLs。结果 86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单产ESBLs 21株、单产AmpC酶20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株即SSBL阳性株15株,检出率分别为24.4%、23.3%和17.4%;产酶阴沟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部分均高于既非产Ampc酶又非产ESBLs菌株,即SSBL(-)。结论重症监护病房产AmpC酶和ESBLs的阴沟肠杆菌呈多药耐药,对于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临床经验用药应首选头孢四代抗菌药物,对于产ESBLs酶阴沟肠杆菌临床经验用药,应首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检测与药敏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台州地区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检出率与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支原体试剂盒进行Uu和Mh的测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支原体阳性232例,总感染率为48.5%。Uu阳性178例,占37.2%,Uu、Mh混合型42例,占8.8%,Mh阳性12例,占2.5%。药敏结果对原始霉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的敏感率高,分别为94.8%、92.2%和89.2%。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分别为79.3%和69.4%。结论支原体已成为引起性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对泌尿生殖道支原体(Uu和Mh)感染可首选原始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不宜选用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感染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394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计数及药敏检测。结果 1394例患者中支原体阳性656例,支原体感染总的阳性率为47.1%,其中以Uu为主阳性率为74.7%,其次Uu和Mh混合感染为22.2%,而Mh单纯感染率为3.1%最低。男性和女性支原体阳性率分别为26.1%和60.5%。药敏结果显示:Uu对四环素(TET)、左旋氧氟沙星(LEV)、红霉素(ERY)、交沙霉素(JOS)、强力霉素(DOX)、环丙沙星(CIP)、氧氟沙星(OFL)、美满霉素(MIN)、罗红霉素(ROX)、阿奇霉素(AZI)、克拉霉素(CLA)、司帕沙星(SPA)的耐药率分别为:84.5%、28.8%、5.1%、84.5%、88.0%、6.1%、11.9%、86.6%、20.4%、28.6%、86.3%、38.0%;Uu和Mh混合感染对上述抗生素的耐药率为65.8%、11.6%、0.7%、60.9%、67.8%、0%、3.4%、60.9%、2.1%、4.8%、22.0%、14.4%;Mh感染对上述抗生素的耐药率为85.0%、15.0%、0%、90.0%、100%、5.0%、10.0%、80.0%、150%、15.0%、10.0%、20.0%。结论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女性高于男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对泌尿生殖道Uu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为DOX、MIN;对泌尿生殖道Uu+Mh混合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为DOX、TET;对泌尿生殖道Mh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为DOX、JOS。  相似文献   
15.
315例肺部感染产ESBLs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肠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间病房分离的产ESBLs大肠杆菌312株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氨曲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舒 巴坦、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高度耐药;产ESBLs大肠杆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产舒巴坦及头孢西丁的敏感性较高。结论对ESBLs大肠杆菌引起肺部感染,应选用头霉烯类、碳西霉类、阿米卡星或加酶抑制剂的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28 d内是否死亡,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122例分为死亡组(61例)和生存组(61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临床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肺部感染来源的比例高于生存组(50.8%vs. 31.1%)(P<0.05)。死亡组鲍曼不动杆菌对目标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于生存组(34.4%vs.18.0%)(P<0.05)。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6分、脓毒性休克和多重耐药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OFA评分>6分、脓毒性休克和多重耐药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法对44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金属酶(MBL)IMP、VIM、GIM、SPM和IMI耐药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对多黏菌素未出现耐药,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耐药率分别为13.6%、50.0%、31.8%、25.0%、40.9%和50.0%,对左旋氧氟沙星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都接近90%,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均为100%。检出OprD2基因缺失21株(47.7%),IMP阳性6株(13.6%),VIM阳性3株(6.8%),未检出GIM、SPM和IMI耐药基因。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主要是由于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和产金属酶IMP、VIM耐药基因引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清标本中纳米细菌分布情况。方法对30例正常人群和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进行纳米细菌培养,用钙染色技术对培养物进行纳米细菌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纳米细菌鉴定。结果30例正常人和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纳米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7%(2株)、30.0%(9株),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19,P=0.02〈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存在纳米细菌。提示纳米细菌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和亚胺培南联合作用对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PA)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盐酸小檗碱和亚胺培南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盐酸小檗碱联合亚胺培南对CPA的MIC,并计算联合指数(FIC)。结果盐酸小檗碱和亚胺培南对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MIC的算术均数分为268.80μg/mL和8.93μg/mL。用亚胺培南与盐酸小檗碱联合作用后,盐酸小檗碱与亚胺培南MIC的算术均数分别降至8.16μg/mL和4.50μg/mL。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6.7%的60株CPA有协同的抗菌作用,对88.3%CPA呈现相加作用,对5.0%CPA呈现无关作用,无拮抗作用。结论盐酸小檗碱和亚胺培南联合作用可以增加两者对CPA抗菌作用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PHC)是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症,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在诊断PHC的血清指标中,主要依赖AFP含量的测定。由于10%的肝癌不产生AFP,30%的肝癌产生的AFP量很少,致AFP呈阴性或低浓度[1],因此,常规的AFP检测已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预测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