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利用改良膨胀?萎陷法形成段间平面的有效性和影响其形成快慢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6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的161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各类辅助检查的结果和手术信息,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两组,即79例肺膨胀?萎陷时间>15 min的患者(慢组)和82例肺膨胀?萎陷时间<15 min的患者(快组),寻找影响两组患者段间平面形成快慢的因素及证实改良膨胀?萎陷法的有效性。结果:年龄、肺功能指标中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残气量(residual volume,RV)/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胸腔是否有粘连方面在两组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改良膨胀?萎陷法是一种有效的确定段间平面的方法,但对于一些肺气肿较严重或有胸腔粘连的老年患者,术中采用膨胀?萎陷法形成的段间平面相对较差或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2.
肺表面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位于肺泡上皮细胞表面由脂质和表面活性蛋白组成的复合物.具有减小肺泡气-液交界面的表面张力,维持肺泡形态稳定的功能.研究表明先天性或继发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质或量的异常是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s.ARDS)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背景:浸没式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的技术已得较普遍的应用,但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器官样培养技术尚存在不足。 目的:以铺有鼠尾胶原的TransWell培养板套皿,提供的气-液交界面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以改进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器官样培养技术。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人工皮肤器官实验,于2008-07/2009-02 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实验室完成。 材料:角质形成细胞由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王教授馈赠。 方法:将浸没式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接种到铺有鼠尾胶原的Transwell培养板套皿当中,Transwell培养板套皿每板有6个孔,每孔当中有一插件,插件悬挂于孔的边缘上,插件底面为一孔径为0.4 µm的高分子膜,距离培养板孔的底面有1.5 mm的高度,使细胞处于气-液交界面上并培养4周,然后将不同培养时段的培养物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仪检测,进而观察细胞分层和分化的状况。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及分层和分化状态。 结果:培养2周的角质形成细胞大部分为单层结构,细胞彼此衔接成铺路石状结构,多数细胞为三角形或多角形结构,细胞核清晰可见,细胞比较饱满。部分区域细胞出现双层结构,表现为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上面铺有连接成条索状的细胞。3周的角质形成细胞大部分为双层结构,异层及同层细胞之间彼此衔接,呈索形结构,细胞核仍然清晰可见,细胞不如2周时饱满。4周的角质形成细胞部分区域为三层结构,且细胞较前变得萎缩,表现为细胞浆减少,细胞核变小。角质形成细胞进行气-液交界面培养至4周,细胞会分为3层,表层的细胞会表达终末分化的标志物角蛋白10。 结论:在Transwell培养板套皿膜上,角质形成细胞会出现分层和分化,形成体外的皮肤样器官。 关键词:角质形成细胞(HaCaT);器官样培养;气-液交界面培养;筏式培养;皮肤器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段角膜后基质与后弹力层交界面的超微结构。方法 实验研究。选取不同年龄来源的新鲜供体角膜植片14枚,分为婴幼儿组(3枚)、成年组(5枚)、老年组(6枚)。将供体植片固定于钻台上,台盼蓝溶液染色,8.0 mm环钻轻压,用无齿显微镊将后弹力层和角膜内皮层撕离,暴露一层光滑的界面(CⅠ);显微镊继续撕除一半光滑的界面,暴露出相对粗糙的界面(CⅡ)。取2个界面组织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胶原纤维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3组供体角膜CⅠ界面均光滑,CⅡ界面均粗糙。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发现3组供体角膜CⅠ界面位于后弹力层之前,为一层光滑的后弹力层前膜,CⅡ界面可见粗大呈束状的后基质层胶原纤维。HE染色可见角膜后弹力层附着于基质,撕除完整后弹力层,暴露光滑的后弹力层前膜,3组供体角膜未见明显差别。3组供体角膜胶原纤维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后弹力层前膜存在Ⅰ、Ⅲ、Ⅵ型胶原纤维,后弹力层含Ⅳ型胶原纤维。结论 不同年龄段角膜后弹力层与后基质层之间均存在一层薄且光滑的后弹力层前膜,主要由Ⅰ、Ⅲ、Ⅵ型胶原纤维组成。后弹力层前膜与后弹力层连接疏松,与后基质连接紧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CBA/J×DBA/2小鼠配对组合作为反复自然流产模型的生殖力特点,及其与母胎交界CD80表达间的关系,并研究淋巴细胞免疫治疗(lymphocyte immunotherapy,LIT)对CD80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对CBA/J×DBA/2小鼠的生殖力特点进行为期120d的观察,并与生殖力正常的4种对照组进行比较。另计算15对CBA/J×DBA/2小鼠孕13d的胚胎吸收率,并用CD80-FITC和CD45-PE双色流式细胞术检测CD80细胞在母胎交界面的构成比。为了明确CD80~+细胞的身份,检测了CD3、DX5(NK细胞)和MHC-Ⅱ在CD80细胞群中的表达水平。此外,检测LIT组与未治疗组CBA/J×DBA/2小鼠胚胎吸收率和CD80细胞的阳性率。结果:CBA/J×DBA/2小鼠的流产特点是为孕10d左右的反复流产。CBA/J×DBA/2小鼠孕13d的胚胎吸收率显著高于BALB/c×DBA/2小鼠(30.8%±16.6%vs.7.7%±6.7%,P相似文献   
16.
武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35):5705-5711
背景:借助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进行股骨坏死后的手术治疗和患者康复的预测分析,实现科学施行手术和更快的术后康复,是目前国际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的核心减压材料植入体对股骨头的受力变形和应力分布、骨折风险以及在交界面处的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情况,为选择合适的核心减压材料植入体提供依据。 方法:基于6例患者的股骨坏死区域的核磁共振扫描图片,建立3D股骨几何模型和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设定生理负荷量和4种不同种类的材料植入体Actifuse,BioOss,Osteoset,Prodense,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Workbench对股骨性能进行分析计算。 结果与结论:实验得到了股骨在工作过程中的最大应力分布规律,随着4种填充材料杨氏模量数值的升高,股骨坏死区域的最大正应力的数值下降,但同时交接面处的生物力学性能如滑动距离、摩擦应力和压力数值升高。文章在综合考虑骨折危险和交接面处的生物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对比了4种材料的力学性能后,推荐了合适的核心减压材料为Osteoset。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随早期肺癌的高检出率逐渐受到关注,其中肺段切除术段间平面分离最常用的方法是电刀切割手工缝合和应用直线切割缝合器机械切割两种。但仅有很少的研究对两者进行对比,且均针对开放式肺段切除术,目前尚未有相应的研究针对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本研究旨在探讨两种方法在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行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连续58例患者,根据段间平面分离方法不同分为电刀切割组30例和机械切割组28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胸腔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除手术时间[电刀切割组(248.70±54.46)min和机械切割组(209.39±67.25)min]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7)外,术中出血量(60.00 mL vs 65.00 mL)、胸腔引流总量(445.00 mL vs 590.00 mL)、术后3天胸腔引流量[(455.33±318.333)mL vs(422.32±194.95)mL]、术后胸管留置时间(3.50天vs 4.00天)和术后住院时间(6.00天vs 6.00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0 vs 2/2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段间平面的分离方法中,应用电刀切割手工缝合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安全性不劣于应用切割缝合器机械切割缝合。  相似文献   
18.
背景:浸没式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的技术已得较普遍的应用,但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器官样培养技术尚存在不足.目的:以铺有鼠尾胶原的TransWell培养板套皿,提供的气-液交界面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以改进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器官样培养技术.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人工皮肤器官实验,于2008-07/2009-02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实验室完成.材料:角质形成细胞由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王教授馈赠.方法:将浸没式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接种到铺有鼠尾胶原的Transwell培养板套皿当中,Transwell培养板套皿每板有6个孔,每孔当中有一插件,插件悬挂于孔的边缘上,插件底面为一孔径为0.4 μm的高分子膜,距离培养板孔的底面有1.5 mm的高度,使细胞处于气-液交界面上并培养4周,然后将不同培养时段的培养物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仪检测,进而观察细胞分层和分化的状况.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及分层和分化状态.结果:培养2周的角质形成细胞大部分为单层结构,细胞彼此衔接成铺路石状结构,多数细胞为三角形或多角形结构,细胞核清晰可见,细胞比较饱满.部分区域细胞出现双层结构,表现为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上面铺有连接成条索状的细胞.3周的角质形成细胞大部分为双层结构,异层及同层细胞之间彼此衔接,呈索形结构,细胞核仍然清晰可见,细胞不如2周时饱满.4周的角质形成细胞部分区域为三层结构,且细胞较前变得萎缩,表现为细胞浆减少,细胞核变小.角质形成细胞进行气-液交界面培养至4周,细胞会分为3层,表层的细胞会表达终末分化的标志物角蛋白10.结论:在Transwell培养板套皿膜上,角质形成细胞会出现分层和分化,形成体外的皮肤样器官.  相似文献   
19.
肩袖损伤是临床常见的肩关节疾患,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其难点在于肌腱-骨交界面的修复。目前,已经认识到机械刺激,尤其是应力刺激对肌腱-骨交界面的修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玻璃体和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结构以及玻璃体与视网膜疾病关系的详细描述,阐述了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对各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正面影响,提出了诱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预防与治疗各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新型方法即药物溶解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