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口腔科学   2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杜一飞  周薇娜  江飞  袁华 《口腔医学》2011,31(10):588-591
[摘要]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E2F-1基因沉默对舌鳞癌细胞环氧化酶-2(COX-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合成靶向E2F-1基因的短发卡状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序列,克隆到pLKO.1-PURO-U6(Age I/EcoR I)质粒载体中,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所构建的重组载体,将以上质粒分别和包装质粒混合物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产生病毒颗粒。将病毒载体转染舌鳞癌细胞Tca8113细胞后,运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检测E2F-1和COX-2基因的表达。结果经酶切和测序证明,靶向E2F-1基因的shRNA序列正确;转染组E2F-1和COX-2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均发生明显下调,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性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靶向E2F-1基因的shRNA慢病毒载体可特异性沉默E2F-1基因的表达;E2F-1基因沉默后可下调COX-2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和影像学测量探讨锥形束CT在下颌阻生智齿与下牙槽神经位置关系评估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因下颌阻生智齿行全麻手术拔除的临床患者101例,根据术前所具有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分为仅有曲面体层片组(A组)和同时具有曲面体层片+锥形束CT组(B组)?术前均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以评价手术风险及难度?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左右的随访?结合随访资料和术前影像学资料,评估下颌阻生智齿牙根和下颌管的关系以及与下牙槽神经损伤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后随访发现A组和B组患者中分别有9侧和15侧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症状,两组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对B组患者术前锥形束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在拔牙术后下牙槽神经损伤的病例中13侧(86.67%)出现牙根与下颌管直接接触(P < 0.05);12侧(80%)出现下颌管皮质骨不完整(P < 0.05)?结论:锥形束CT能准确评估下颌阻生智齿与下颌管之间的三维位置关系?CT图像上出现的牙根与下颌管接触?下颌管皮质骨不完整征象与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下颌骨髁突高位骨折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结合功能性训练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不同类型髁突高位骨折36例(51侧) ,单侧21例 ,双侧15例.按Neff分类分为A型11侧、B型17侧、C型21侧、粉碎型2侧.选择牙弓夹板或牵引钉颌间牵引固定保守治疗6例(7侧);镙钉内固定治疗28例(42侧);摘除髁突治疗2例(2侧).术后2周开始下颌功能训练 ,包括张口、前伸和侧向运动训练.6个月后进行张口度、张口型、咬合关系及面神经功能的评估.结果 手术治疗共30例(44侧) ,创口延期愈合2例(2侧) ,其余均一期愈合 ;出现面神经颞支损伤19例 ,18例术后1年内完全恢复,1例未恢复.6个月后下颌运动评估 ,保守治疗的张口度正常6例 ,张口型正常5例 , 1例轻度偏斜 ,咬合关系正常6例;镙钉内固定治疗的28例张口度及咬合关系均正常 ,张口型2例轻度偏斜.摘除髁状突的张口度及咬合关系正常 ,但张口型均出现向患侧偏斜.结论 不同类型髁突高位骨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镙钉内固定能较好恢复下颌的运动功能和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牙槽突裂髂骨块状骨植骨术的临床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分析15例行"牙槽突裂髂骨块状骨植骨术"的恒牙列牙槽突裂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能定期复诊,术后13例患者创口愈合良好,2例因创口裂开导致植骨失败。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6个月植骨区间隙消失,骨桥形成,且植骨区无明显吸收。已有2例患者完成正畸及种植治疗。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可正常行走,无明显行动障碍。结论牙槽突裂髂骨块状骨植骨术短期临床效果满意,移植骨吸收少,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测牙槽突裂植骨术植入骨量的准确性。方法:对12例单侧牙槽突裂患者实施自体髂嵴松质骨植骨术。术前利用CBCT测算牙槽突裂隙体积,根据计算结果指导术中植骨量;术中利用注射器压缩法计算实际植骨量,计算与术前CBCT测算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比值的平均值;术后1周利用CBCT对植入骨量进行测量,与术中实际植骨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中实际植入骨量体积与术前CBCT测算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比值的平均值为1.43±0.07。术后测量体积与术中实际植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BCT测量牙槽突裂植骨量准确性为(97.80±1.50)%。结论:CBCT可以准确地评估牙槽突裂裂隙体积及手术植骨体积,具有指导手术及进行术后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去势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将30只老年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成手术组(OVX)和假手术组(SHAM),手术组切除双侧卵巢。两组于术前、术后3个月行股骨X线检查,测定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术后3个月处死大鼠,取其右侧股骨拍摄X线片,并制作脱钙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行骨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 去势3个月后,X线片显示OVX组股骨骨密度明显低于SHAM组,表现为骨皮质密度降低,透光性增加明显;血清中ALP水平,OVX组术后水平明显高于术前,高于SHAM组;股骨横断面HE染色结果 显示OVX组骨小梁结构疏松或断裂,骨髓腔扩大,骨质流失较多,但骨皮质厚度无明显下降。结论 去势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切实可行,造模3个月。大鼠股骨骨密度下降,骨质丢失增加,骨小梁形成减少,骨质疏松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半导体激光疗法对颞下颌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为滑膜炎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确诊为颞下颌关节滑膜炎的患者60名,随机分成3组:激光治疗组、超短波治疗组、热敷组。采用疼痛直观模拟标尺(VAS)对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记录相应分值,测量最大张口度和最大前伸位移,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 结果 3种治疗方法均能够有效缓解颞下颌关节滑膜炎引起的关节区疼痛症状,改善张开口度。激光治疗组与超短波治疗组疗效均优于热敷治疗组,但前两组之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 半导体激光治疗能够明显缓解颞下颌关节滑膜炎引起的关节的疼痛症状,并可以改善张口度,是一种可靠的临床无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下的颧上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技术,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例单侧颧上颌骨骨折的患者,术前拍摄锥形束CT(CBCT)并将数据导入AccuNavi软件,采用镜像原理规划骨折复位,实时导航技术对术中骨折端复位进行精确指导。术后1个月拍摄CBCT,在横断面、矢状面以及冠状面3个维度上,测量患侧和健侧参考点间的差值,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通过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成功完成所有患者的复位固定;术前CT数据分析显示患侧与健侧差值范围0.037~9.257 mm,术后数据分析显示患侧与健侧差值范围0.000~3.490 mm,术后较术前差值明显减小(P<0.001),提示术后复位良好;术前各维度健患侧差值2~4 mm比例为33.9%(61/180),4~6 mm比例为7.8%(14/180),>6 mm比例为6.1%(11/180);术后各维度上健患侧差值均<4 mm,其中2~4 mm比例为3.3%(6/180)。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可用于指导颧上颌骨骨折的精准复位,在三维方向上获得满意的面部对称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对于骨质疏松症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构建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于胫骨内植入种植体?实验组种植体周围植入透明质酸钠复合rhBMP-2,对照组及模型组植入同等体积的透明质酸钠?术后4周和8周,通过X线?组织学切片及扫描电镜分析技术,观察各组胫骨内种植体骨结合的情况?结果:实验组种植体周围新生骨组织包绕,骨质致密,结构优良,未见明显骨吸收现象,骨结合良好?对照组种植体周围同样新生骨形成,部分区域见炎症反应,少量结缔组织长入种植体周围?模型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形成较少,种植体脱落,未形成骨结合,种植体窝内炎症反应明显,周围结缔组织增生,部分区域出现骨质断裂?结论:rhBMP-2能够显著促进骨质疏松症大鼠胫骨内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加快成骨速度,促进骨质矿化,形成良好的骨结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种植过程中或上颌窦提升时上颌窦黏膜意外穿孔的对策?方法:2003~2010年间,17例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患者,种植过程中或上颌窦提升时上颌窦黏膜意外穿孔?3例放弃种植;其余14例,采用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1.0~1.5 mm种植,同时进行骨引导再生技术加高牙槽嵴1.5~2.0 mm?结果:14例成功完成种植义齿修复,随访1~8年,种植均获成功?结论:只要上颌窦无炎症,术中上颌窦黏膜意外穿孔没有进一步扩大,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1.0~1.5 mm,进行种植是安全的;通过骨引导再生技术结合骨粉加高牙槽嵴1.5~2.0 mm,总体可增加约2.5~3.5 mm的高度,对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顶约有4~7 mm高度者,无须在上颌窦黏膜意外穿孔情况下放弃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