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体外原代气管上皮细胞培养技术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主要应用于呼吸毒理学和呼吸道肿瘤方面的研究。从最早整段气管组织的体外培养发展到现在以酶消化法获取纯的气管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培养方法的研究中比较注重对不同种属动物的气管上皮细胞最适合的培养条件选择,从而提高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生存时间。本文介绍了我们在建立原代大鼠气管上皮细胞培养方法中,对细胞的培养条件和生长规律方面的一部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用12周龄的雄性CFLD小鼠作骨髓细胞染色体分析,以研究乐果和去甲基乐果的细胞遗传学效应,并探讨乐果的致突变作用与其烷化作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体外实验中,甲醛致兔红细胞膜流动性明显降低,最低作用浓度为0.05mM/L。甲酸亦有相似作用,最低作用浓度为0. 01mM/L,并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体内给予甲醛3mg/kg即见红细胞膜流动性下降,与人红细胞体外实验结果一致。甲醛接触工人(空气浓度3mg/m~3)细胞膜流动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已往的研究表明,农药杀虫脒的生产工人和施药员尿中杀虫脒(U—CDM)及其代谢产物4-氯邻甲苯胺(U—PCMA)可反映杀虫脒的接触水平,可考虑作为监测指标。但尚未见正常人本底值的报道,本文对140名非杀虫脒接触者进行了U—CDM及U—PCMA测定,以期为制定阈限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甲醛接触对工人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430名受试者进行了肺功能测定,主要为FEV_(1.0)、FVC和FEV_(1.0)/FVC。根据空气中甲醛浓度分为三组;Ⅰ组(空气中甲醛0.70±0.24mg/m~2)、Ⅱ组(1.45±1.30mg/m~3)、Ⅲ组(2.97±2.01mg/m~3),另以无毒物接触史者作对照组。多因素分析表明,接触甲醛高于1mg/m~3可致FEV_(1.0)和FEV_(1.0)/FVC下降,并与接触工龄相关。FEV_(1.0)/FVC异常率在Ⅲ组明显增加,提示接触浓度在3mg/m~3对肺功能有较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农药杀虫脒在生产和使用中均曾有中毒病例发生。本文就1984年夏秋观察到的5例施药员生产性中毒病例作一报道,供临床研究及中毒诊断标准制订时参考。 病例 例1 施药员施××,男,29岁,既往素健。于1984年7月22~24日在棉田施用杀虫脒(以下简称施药)。施药时来予特别防护,赤足,大腿以下湿透。每日工后出现嗜睡、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25日晨出现肉眼血尿,伴尿频、尿急、尿痛,一天后转镜下血尿(RBC卅~十),三天后转阴。体检:血压106/66mmHg,(基础血压120/76mmHg),脉搏75次/分,血清MAO24.82u(施药前26.28u),肝功能(ZnTT、TTT、GPT,下同)正常,心电图无异常。尿中杀虫脒及其代谢产物总量,三天工后及25日晨分别为6.141,3.473,3.268,3.390mg/l。停止施药并对症处理,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7.
血红素合成及血红蛋白异常作为毒物接触指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职业卫生和毒理学研究的进展,许多学者都在致力于寻找一些毒物接触指标,以敏感地反映毒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并阐明毒物的毒作用机制,进而为生物监测和职业人群的健康监护,提供科学依据。血红素及血红蛋白合成的详细过程已经比较明了,而且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都有合成血红素的能力。红细胞合成的血红素主要用于合成血红蛋白,而肝脏内合成的血红素则主要用于合成各种血红素蛋白,特别是细胞色素P-450。因此血红素合成异常,不但会影响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的合成,甚至前列腺素的合成以及平滑肌与苷酸环化酶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这就提示了这一合成通路出现的异常有作为一些毒物接触指  相似文献   
18.
作者用标记氨基酸掺入马拉硫磷染毒的硬骨鱼(Tilapia Mossambica)的离体肌肉、鳃和肝组织的方法,研究了农药马拉硫磷对鱼组织的蛋白合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铅毒性效应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铅毒性效应的性别差异。选择98名铅作业工人为接触组,另以39名无毒物接触史的健康者为对照组。研究表明:1.与对照组比,症状得分、卟啉代谢物明显升高时的血铅水平,女性低于男性。2.在相同血铅水平下,女性症状得分、卟琳代谢物明显高于男性,神经传导速度则显著低于男性。以上结果提示,女性对铅毒性较男性敏感。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72年建立了利用溴脱氧苷尿(Brdu)掺入法检测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以下称SCE)以来,这个目标成了遗传学、环境诱变、遗传毒理等学科中的热点。十多年来,大量的基础和应用学科的研究者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曾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最近有很多专著、会议文集和综述问世。因涉及面甚广,本文不予全面介绍,仅就这一方法在职业卫生中的应用归纳一下国外学者最近的一些意见,盼有助于国内同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