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835篇
  免费   11083篇
  国内免费   3461篇
耳鼻咽喉   1065篇
儿科学   2725篇
妇产科学   1953篇
基础医学   4990篇
口腔科学   1092篇
临床医学   43070篇
内科学   16985篇
皮肤病学   732篇
神经病学   6133篇
特种医学   660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5篇
外科学   21731篇
综合类   77004篇
预防医学   22122篇
眼科学   3955篇
药学   37463篇
  352篇
中国医学   25406篇
肿瘤学   3892篇
  2024年   1115篇
  2023年   3847篇
  2022年   5109篇
  2021年   7595篇
  2020年   11350篇
  2019年   6444篇
  2018年   2927篇
  2017年   5592篇
  2016年   6147篇
  2015年   6913篇
  2014年   13734篇
  2013年   13083篇
  2012年   16465篇
  2011年   17430篇
  2010年   16382篇
  2009年   14929篇
  2008年   19399篇
  2007年   17669篇
  2006年   15299篇
  2005年   18879篇
  2004年   11957篇
  2003年   10931篇
  2002年   7594篇
  2001年   5348篇
  2000年   4003篇
  1999年   3531篇
  1998年   2807篇
  1997年   2263篇
  1996年   1866篇
  1995年   1665篇
  1994年   1279篇
  1993年   750篇
  1992年   690篇
  1991年   678篇
  1990年   489篇
  1989年   477篇
  1988年   186篇
  1987年   160篇
  1986年   130篇
  1985年   96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38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1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Klebsiella pneumoniae bloodstream infection, KPBSI)临床特征及肺炎克雷伯 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KP)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儿童KPBSI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 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KPBSI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110例患儿,64例(58.2%)为院内感染,72例 (65.5%)有基础疾病,以血液系统肿瘤最多见。110例患儿PRISM Ⅲ评分为16.0(7.0~20.8),其中74例(67.3%)发生脓毒症,15例 (13.6%)发生脓毒性休克,18例(16.4%)发生呼吸衰竭,15例(13.6%)需有创机械通气,院内死亡共13例(11.8%)。KP菌株对阿米卡 星、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率>90%,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58.3%、60.9%和70.9%,对头孢哌 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59.5%和82.7%。检出ESBLs+菌株39株(39/86,45.3%),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 伯菌(CRKP)菌株10株(10/110,9.1%),ESBLs+KP菌株和CRKP在各年龄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儿童KPBSI多见于有基 础疾病的患儿,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和呼吸衰竭发生率高;KP菌株对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可经验性治 疗轻症KPBSI患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并发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者外周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半乳凝集素-3(galectin-3)、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收治的190例HFpEF并发MP感染患者为HFpEF并发MP感染组,另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未并发MP感染的HFpEF患者106例为HFpEF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NT-proBNP、galectin-3、MMP-3水平;比较随访1年后不同预后HFpEF并发MP感染患者NT-proBNP、galectin-3和MMP-3表达水平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分析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HFpEF并发MP感染组患者外周血NT-proBNP、galectin-3、MMP-3水平均高于HFpEF未感染组(P<0.05)。预后不良组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 NT-proBNP、galectin-3、MMP-3联合检测评估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01;年龄≥65岁、住院时间≥14 d、NT-proBNP≥6 091.35 pg/ml、galectin-3≥9.16 ng/ml和MMP-3≥245.53μg/L是HFpEF并发MP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T-proBNP、galectin-3、MMP-3在HFpEF并发MP感染预后不良患者的外周血中均呈高表达,且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于HFpEF并发MP感染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医院信息系统中增加住院陪护管理功能的应用效果。方法 基于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等信息系统,开发信息化住院陪护管理功能,包括流行病学史调查、免费核酸申请、电子陪护证办理、体温监测登记及上报和统计查询。该功能与医院智慧护理链接后全院应用。比较功能应用前和应用后的遵医嘱一患一陪达标率、有效陪护证达标率、体温监测并登记日上报达标率和陪护证使用追溯率,评价护士和管理者疫情防控管理的人均耗时以及对该管理功能的满意度。结果 应用信息化陪护管理功能后,一患一陪达标率、有效陪护证达标率、体温监测并登记日上报达标率和陪护证使用追溯率显著高于应用前(均P<0.05);护士陪护管理人均耗时从(554.13±30.77)s降至(311.67±21.54)s(P<0.05);护士和管理者对该信息化陪护管理功能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 信息化住院陪护管理功能的应用有效提升了疫情期间陪护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提高了一线护士和管理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腹膜后血肿是其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我们报告一例经皮椎体成形术RH阴性(熊猫血)患者术后并发巨大腹膜后血肿,经保守和输血等支持治疗,病人康复出院。脊柱医生应了解这种罕见但潜在致命的并发症,因为早期认识和及时预防是降低其发病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肠运动存在昼夜节律,表现为白天活跃,夜间减弱或消失,这是一种内生性的、由时钟基因控制的生物节律。肠运动节律既可与中央节律保持高度一致,也可独立于中央节律而对外周环境刺激做出反馈。外科手术会破坏肠运动的昼夜节律,而围手术期合理使用褪黑素、五羟色胺(5-HT)受体激动剂和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则有助于促进此节律的恢复。外科医生了解肠运动节律的机制,有助于加深术后肠麻痹(POI)的认识,再基于时辰药理学,在合适的时机以适宜的剂量给药,或许能进一步缩短POI时间,促进肠运动功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目的:比较关节镜双后内入路与切开手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52例急性单纯性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关节镜组27例患者行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手术治疗,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19~52(34.9±9.2)岁;切开复位组25例患者行膝关节后内侧切口手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18~54(33.7±8.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愈合情况、并发症以及术后12个月Lysholm、IKDC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5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15.0±1.7)个月。关节镜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大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小于切开复位组(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95.9±1.7)分和(86.4±1.2)分,均较术前的(49.1±2.3)分和(48.9±1.1)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组术后12个月IKDC总分分别为(96.9±1.5)分和(87.1±1.4)分,均较术前的(47.6±4.1)分和(48.1±3.9)分显著提高(P<0.05);关节镜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Lysholm、IKDC评分均高于切开复位组(P<0.05)。结论:关节镜双后内入路治疗急性单纯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早期效果满意,疗效优于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in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可累计结肠和直肠,临床表现为血便、里急后重和腹痛[1]。近年来,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增长趋势[2],我国为亚太地区高发国家,UC汇总发病率为1.21/10万人-年[3]。尽管激素及生物制剂的应用提高了UC的治疗效果,仍有30%的UC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4]。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是目前治疗UC的标准术式[5]。大多UC患者行IPAA术后会做保护性回肠造口,由于术前使用激素治疗导致皮肤菲薄,组织愈合能力差,术后造口皮肤黏膜分离较常见。我科于2021年2月份收治一例UC患者,行IPAA术后发生造口黏膜分离,粘贴造口袋困难,通过自制造口吸引器收集肠液,积极处理伤口,加强营养支持、个体化功能锻炼及心理护理,最终康复出院。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