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82篇
内科学   105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研究采用超声技术对尸检所获取的离体颈总动脉进行检测,并选择粒子诱导的X射线(particle induced X-ray emission,PIXE)对颈总动脉标本横断面进行扫查,以获取人类颈总动脉动脉壁的钙分布状态。初步探讨PIXE颈总动脉钙分布图与超声成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检测双侧颈内动脉病变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经DSA证实的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ICAe)重度狭窄(8例)或一侧重度狭窄、另一侧闭塞(10例)患者,共18例.应用TCD榆测支架置入前、后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①TCD对ICAe闭塞诊断的敏感性为100%(10/10),对狭窄或闭塞诊断的特异性为96%(25/26),总体符合率为97%(35/36).②术前ICAe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为(241 ±55)cm/s,术后1、3、6、12、24个月分别为(59 ±15)、(58±12)、(59 ±15)、(61 ±14)、(64 ±16)cm/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各阶段比较,差异尤统计学意义.③术后支架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较术前升高[(59 ±14)、(120±24)cm/s,P=0.000],血管搏动指数(PI)明显改善(0.64 ±0.15,1.05 ±0.19;P=0.000).术后闭塞侧MCA的PSV亦有所升高[(48 ±17)、(70 ±16)cm/s,P=0.005],而PI值的变化不明显(P=0.379).④术前有2例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双侧颈动脉置入支架后,AcoA关闭;术后有11例AcoA开放,其中10例为一侧闭塞,另一侧狭窄的患者,1例为双侧重度狭窄而仪一侧置人支架的患者.术前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24支(10例为双侧同时开放,4例为单侧开放),术后18支PcoA关闭(6例为双侧同时期,6例为单侧关闭).结论 TCD可用于双侧ICAe病变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颅内外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脑血流的变化趋势及体外循环转机流量的提高对脑血流改善的意义.方法 选取51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患者15例(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50%);B组36例(双侧颈动脉狭窄均<50%).在冠脉搭桥术中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监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麻醉后、体外循环时及停机后MCA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记录分析术中平均体外循环转机流量及平均动脉压与MCA流速变化的相关性.每位患者出院前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 ①颈动脉狭窄患者在体外循环下CABG术中,MCA流速在麻醉后及体外循环手术时较术前减低.②麻醉后,A组患者患侧MCA流速较对照组(B组)下降更为显著;体外循环转机时,两组MCA血流速度无显著差异;停机后,A组患者MCA血流较对照组下降明显.③A组术中平均体外循环转流量与转流时平均动脉压均高于B组.④两组患者术后简易智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颈动脉狭窄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术时MCA血流速度在麻醉后,较术前显著减低,通过提高体外循环灌注流量,可以明显改善颈动脉狭窄侧脑血流,可能预防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彩超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 探讨脑梗塞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血脂的关系,方法 84例急性颈内动脉离梗塞患者(A组),81例同期非脑血管病人(B组),均经头颈CT或MRI检测,年龄均在45~64岁;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形态、数量、回声特征。血脂检测。结果 A组患者颈动脉不均质、不规则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B组,且血脂中LDL增高和HDL低下的检出率高于B组。结论 颈动脉粥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一侧颈内动脉(ICA)颅外段重度狭窄(狭窄率为70%~99%)或闭塞后,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对另一侧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一侧ICA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另一侧ICA颅外段正常或狭窄率〈50%(简称相对正常侧)的患者228例,其中ACoA未开放者115例,开放者11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测量双侧ICA顿外段近段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经颅多普勒(TCD)测量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PSV,EDV及血管搏动指数(PI)。分析ACoA开放对相对正常侧ICA、MCA、ACAm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①ACoA未开放组和开放组的相对正常侧的ICA颅外段管径差异尤统计学意义。ACoA开放组相对正常侧ICA的PSV、EDV均高于未开放组(P=0.000),RI值低于未开放组(P=0.001)。②ACoA开放组相对正常侧的MCA、ACA的PSV和EDV均高丁未开放组(P=0.000),PI值低于未开放组,但两组间仅ACA的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③相关性分析显示,相对正常侧MCA和ACA的平均血流速度与ICA颅外段的平均血流速度呈正相关关系(r=0.587,r=0.346,P=0.000)。结论一侧ICA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时,ACoA的开放直接影响另一侧ICA颅外段及MCA、A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前后的超声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影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结合,评价随访颈动脉支架术疗效。 方法对5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前后血管内径、狭窄率及颅内外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结果 术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径为(1.644±0.817)mm,术后支架内径为(4.150±0.642)mm(P=0.000)。支架术前后血管造影和CDFI狭窄率分别为(84.24±12.17)%、(85.72±11.44)%和(26.00±8.25)%、(29.00±9.74)%(P=0.000、P=0.000)。术后MCA流速提高(20-189)%,平均(63±34)%,支架术前后MCA的血管搏动指数明显改善(0.76±0.17和1.04±0.14;P=0.000),侧支循环开放类型与患侧MCA、PCA血流变化密切相关。 结论 CDFI和TCD结果均能提示血管内支架治疗效果的客观血流变化依据,二者结合是准确评价和随访颈动脉支架术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前、术中、术后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27例CEA患者术前术后病变局部管径、流速及同侧大脑中动脉(MCA)术前、术中、术后流速、搏动指数(PI)和交通支开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CEA术后,颈动脉管径、血流速度恢复正常.患侧的MCA流速及PI升高(P<0.001).侧支循环关闭.术中患侧MCA流速下降幅度<40%与前交通开放相关(P=0.01 5).结论CEA后颅外和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CDFI与TCD结合,可评价CEA患者术前、术中、术后颅内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CEA手术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并可作为评价手术效果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8.
应用血管超声分析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与眩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与眩晕的关系。方法选择一侧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的患者288例,按是否存在眩晕分为眩晕组(201例)和非眩晕组(87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与眩晕的关系。结果①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眩晕发生率为69.8%(201/288)。其中椎动脉管径≤2.0mm者61例,有83.6%(51/61)的患者发生眩晕;2.0mm〈管径≤2.5mm者227例,有66.1%(150/227)的患者发生眩晕,P=0.008。②眩晕组、非眩晕组患侧椎动脉管径分别为(2.18±0.21)、(2.27±0.17)mm;健侧为(3.54±0.46)、(3.03±0.27)mm。两组比较,均P〈0.01。③眩晕组患侧椎动脉椎间隙段、颅内段收缩期峰值流速为(51±10)、(49±9)cm/s;非眩晕组为(54±11)、(52±10)cm/s,两组比较,均P〈0.05。眩晕组患侧颅内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明显低于椎间隙段(P〈0.05),而非眩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患者中,21~39岁、40~59岁、60~81岁眩晕发生率分别为47.6%、67.2%、80.5%,x^2=10.157,P〈0.01。结论眩晕与椎动脉管径发育不良密切相关。椎动脉管径纤细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造成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症状性MCA狭窄并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TCD、DSA随访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率。狭窄率判定标准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的方法,术后MCA狭窄率〉50%为再狭窄。按MCA狭窄长度分为〈5mm、5~10mm、〉10mm;按置入支架类型分为裸支架与药物支架。分析MCA狭窄长度、置入支架种类及危险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性。对有、无相关危险因素再狭窄率的差异显著性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13例患者有161处狭窄,置入支架129枚。术前MCA平均狭窄率为(80.8±8.8)%,术后即刻平均狭窄率为(3.7±8.2)%。随访89例患者(78.8%),平均随访时间为(28.7±16.4)个月(3个月至5年)。TCD随访63例;随访26例。16例(16/89,17.9%)出现〉50%的再狭窄,其中病变长度〈5mm者再狭窄4例(4/39。10.2%),5~10mm者11例(11/47,23.4%),〉10mm1例(1/3)。置入裸支架后再狭窄15例(15/80,18.8%),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1例(1/9)。16例再狭窄患者伴糖尿病11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高血压4例、吸烟9例、饮酒5例及冠心病2例。有、无相关危险因素的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术后再狭窄原因可能与支架类型有关,不除外与糖尿病有关。其他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N0)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变化对脑血管反应性(CVR)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脑梗死组为发病2周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93例),对照组为无脑梗死的体检者(103例)。对两组分别使用Griess重氮化反应法和酶标法,进行静脉血NO产物浓度及NOS活性检测;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结合屏气试验获取屏气指数(BHI)以评价CVR。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BHI分别为1.0±0.4和1.4±0.5,NO产物浓度中位数分别为6.04(3.83~11.49)、6.89(4.64~12.43)μmol/L,NOS活性分别为(3.0±1.5)、(3.2±1.5)U/ml。脑梗死组BHI及NO产物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BHI与NO产物浓度呈正相关(r=0.39,P=0.000),与NOS活性无相关性(r=0.168,P=0.454)。两组NOS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7)。结论脑梗死患者的CVR降低,与NO含量减少有一定相关性,但尚不能确定CVR与NOS活性的关系。NO可能是参与调节CVR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