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5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1.
目的 评价局部注射肉毒毒素A治疗干眼症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1—12月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双眼干眼症患者71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在患者的两只眼下泪小点周围眼轮匝肌注射肉毒毒素A(观察组)或生理盐水(对照组),随访6个月,分别在注射前、注射后2周、4周、3个月和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角膜荧光素(fluorescein,Fl)染色和中央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BUT、SIt、Fl、TM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2周、4周,3个月,观察组TMH、BUT、SIt大于对照组,Fl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后6个月,观察组Fl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H、BUT、SIt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注射肉毒毒素A治疗干眼症疗效肯定,但并非永久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轴长黄斑白孔性视网膜脱离行曲安奈德(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ILM)剥离及硅油填充联合手术后的疗效。方法 32例黄斑白孔性视网膜脱离住院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为常规长眼轴(26 mm≤眼轴<29 mm)组患者18例(18只眼),B组为超长眼轴(眼轴≥29mm)组患者18例(18只眼)。两组患者均行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离及硅油填充联合手术治疗,以手术后6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力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术后6个月视力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A=6.81,t B=6.81,P<0.05)。两组术后6个月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6,P>0.05)。术后A组视网膜复位17只眼(94.44%),术后B组视网膜复位11只眼(61.11%),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1)。术后A组黄斑裂孔闭合5只眼(27.78%),术后B组黄斑裂孔闭合1只眼(5.56%),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77)。结论对于常规眼轴的黄斑白孔性视网膜脱离患眼,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离及硅油填充联合手术,能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并获得相对好的黄斑孔闭合率;但对于超长眼轴的黄斑白孔性视网膜脱离患眼,该手术方式对黄斑裂孔闭合作用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应用倍频532激光联合口服依帕司他(epalrestat)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6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55眼),采用倍频532激光治疗的同时口服依帕司他,激光治疗每周1次,连续4次,口服依帕司他50 mg,3次/d,持续至激光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照组32例(58眼),单纯采用激光治疗,方法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原有的降血糖及降血压等内科治疗,空腹血糖<7 mm ol/L,血压在140/90 mm Hg以下.激光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在视功能改善,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及黄斑水肿吸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视功能改善,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及黄斑水肿吸收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倍频532激光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单纯应用倍频532激光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 E)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连续性非对照的临床病例分析。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就诊的RVO继发ME 30例30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继发的ME 9例9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的ME 21例21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3次,随访6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 T)。结果 BRVO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BCVA分别为(0.77±0.24)log M AR、(0.27±0.19)log M AR,CM T分别为(596.8±139.6)μm、(272.6±29.2)μm,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483,P<0.05;t=7.189,P<0.05);CRVO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BCVA分别为(0.87±0.55)log M AR、(0.43±0.2)log M AR,CM T分别为(647.3±163.6)μm、(393.1±121.5)μm,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288,P<0.05;t=7.189,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是一种治疗RVO继发M E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 ME)的有效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连续性非对照的临床病例分析。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就诊的RVO继发ME 30例30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继发的ME 9例9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继发的ME 21例21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3次,随访6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 结果 BRVO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BCVA分别为(0.77±0.24)logMAR、(0.27±0.19)logMAR,CMT分别为(596.8±139.6)μm、(272.6±29.2)μm,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483, P<0.05; t=7.189, P<0.05);CRVO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BCVA分别为(0.87±0.55)logMAR、(0.43±0.2)logMAR,CMT分别为(647.3±163.6)μm、(393.1±121.5)μm,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288, P<0.05; t=7.189, P<0.05)。 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是一种治疗RVO继发ME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糖尿病性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糖尿病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42例(42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两组:A组,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除组,19例(19眼);B组,单纯玻璃体切除组,23例(23眼)。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术后视力、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术后3个月A组视网膜复位成功18例(94.7%,18/19);B组视网膜复位成功21例(91.3%,21/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5,P=0.671)。两组视力(BCVA,logMAR)均较术前提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0,P=0.278)。A组3例(15.8%,3/19)因术中出血行电凝,少于B组的14例(60.8%,14/23)(χ2=8.776,P=0.030)。A组术中硅油填充10例(52.6%,10/19),少于B组术中的19例(82.6%,19/23)(χ2=4.375,P=0.036)。结论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除治疗糖尿病性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可以有效改善术后视力,减少术中出血,降低硅油填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FFA、OCT检查确诊为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42例(42眼),经球旁注射曲安奈德及倍频YAG532激光机进行早期视网膜激光光凝,光凝术后1、3、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FF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治疗后6个月视力增加37例,不变4例,减退1例。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0.3者11例,治疗后23例。治疗前CMT为(561±104)μm,治疗后6个月为(349±9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球周注射曲安奈德后1、3、6个月分别有2、6、1眼眼压增高,滴用降眼压药水后均能控制。结论 早期激光联合球周注射曲安奈德可安全有效地治疗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