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51篇
  免费   1007篇
  国内免费   397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328篇
妇产科学   112篇
基础医学   2255篇
口腔科学   230篇
临床医学   946篇
内科学   2819篇
皮肤病学   132篇
神经病学   370篇
特种医学   295篇
外科学   906篇
综合类   1483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914篇
眼科学   96篇
药学   661篇
  3篇
中国医学   377篇
肿瘤学   38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303篇
  2021年   717篇
  2020年   550篇
  2019年   396篇
  2018年   348篇
  2017年   408篇
  2016年   373篇
  2015年   448篇
  2014年   604篇
  2013年   744篇
  2012年   586篇
  2011年   655篇
  2010年   507篇
  2009年   473篇
  2008年   436篇
  2007年   462篇
  2006年   447篇
  2005年   395篇
  2004年   352篇
  2003年   343篇
  2002年   274篇
  2001年   284篇
  2000年   235篇
  1999年   208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192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9篇
  197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The authors report a case of erythema multiforme in a 32-year-old woman who was also taking oral terbinafine for an onychomycosis. The patient data analysis showed serological positivity for cytomegalovirus (IgM and IgG) and hepatitis C virus and serological titre of antinuclear antibody was elevated. After a brief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e authors propose the possibility of virus-drug interaction as a model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相似文献   
42.
We describe the pathological findings in two fatal cases of neonatal infection with herpes simplex virus. One had an encephalitis caused by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 (HSV-2); the other had a disseminated infection with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HSV-1). Confirmation of the diagnosis was obtained by use of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o amplify viral DNA from paraffin sections of autopsy tissues. By using primers which amplify fragments of the HSV-1 thymidine kinase gene and HSV-2 glycoprotein gene respectively it was possible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infection with HSV-1 and HSV-2. In contrast,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using commercially available reagents did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HSV-1 and HSV-2 infection. However,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are probably more reliable than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assessment of the distribution of virus in different tissues.  相似文献   
43.
观测了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病人血浆VitE及Lpo水平及其动态变化。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病人血浆VitE低于对照组,Lpo高于对照组,均以重症肝炎更明显,且死亡病例血浆VitE低于存活者。部份病人口服VitE不能提高其血浆水平,并随病情加重而逐渐降低。讨论了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浆VitE降低与Lpo升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认为动态观测血浆VitE可作为判断重症肝炎病情进展及预后的参考。  相似文献   
44.
本文综述本校传染病学教研室1955~1995年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内容包括10余种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其中以华支睾吸虫病、恙虫病等有广东特色的传染病以及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影响人民健康最普遍的传染病为重点。反映了建国以来各个时期本教研室对防治这些传染病所作的贡献。所取得的成果,相当一部分通过多年来的验证,已获得广大传染病工作者所认同或列为常规,部分已获得部委级奖励。现在重温这些成果,可能起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血清IL10、IL18在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62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法分为3组:childpughA级组19例、childpughB级组23例和childpughC级组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3组患者和2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IL10、IL18的水平。结果childpughA、B、C级组血清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childpughA级组血清IL10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childpughB、C级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腹水组、无腹水组血清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有腹水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无腹水组、对照组(P<0.05,P<0.01);血清IL10水平与血清IL8水平呈负相关(r=-0.51,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r=0.566,P<0.01),与血清IL8水平呈负相关(r=-0.315,P<0.01);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r=0.506,P<0.01),与血清IL18水平呈负相关(r=-0.463,P<0.01);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血清IL8水平呈正相关(r=0.677,P<0.01),与血清IL10水平呈负相关(r=-0.339,P<0.01)。结论IL10、IL18在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脾脏肿大及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之间的关系,以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腹部彩色B超测量58例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A组)以及48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B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C组)的脾脏大小,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TPO水平。结果A组脾脏厚度(50.49±13.58mm)明显大于B组(38.45±8.14mm,P<0.01)和C组(32.25±3.73mm,P<0.01)。血小板数与脾脏大小呈负相关(r=-0.553,P<0.01)。血清TPO水平A组(88.05±17.09pg/mL)明显低于B组(100.20±17.63pg/mL,P<0.01)和C组(108.96±25.90pg/mL,P<0.01)。血小板数与血清TPO水平呈正相关(r=0.407,P<0.01)。结论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与脾脏肿大、血清TPO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47.
重症肝炎30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综合疗法治疗15例;另15例在综合疗法基础上加用人胎肝细胞悬液。综合治疗组病死比例为9/15例;胎肝组病死比例为4/15例,较综合疗法组明显为低。胎肝组存活11例平均退黄时间为55.4±25.4天;综合疗法组存活6例,平均退黄时间为119.7±54.9天,前者明显短于后者(P<0.01)。对胎肝组12例患者作输注前后凝血酶元时间活动度对比观察,输注后48h凝血酶元时间活动度可提高18.9%。  相似文献   
48.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了延边地区14岁以下不同年龄组的正常人群血清中抗B19病毒抗体。结果如下:抗体阳性率为12.9%,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分布不均,主要在7.5%~22.5%之间,几何平均效价为1:19,各年龄组的几何平均效价在1:16~1:25之间;抗体效价分布在1:10~1:80之间,主要在1:40以下,朝鲜族和汉族的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和16.0%,几何平均效价分别为1:21和1:18.统计结果表明,各年龄组之间及朝鲜族和汉族之间,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效价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9.
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骨盆受到冲击载荷作用的力学行为特征,为临床分析及判断骨盆骨折类型、力学分布、冲击载荷影响提供力学基础。方法: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方法,将所构建骨盆三维实体模型导入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7.0,计算单侧髂前上棘和单侧髂骨正后方部位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的力学行为表现,冲击载荷为0~8000N,峰值8000N,时间自0~40ms,分析主应力值、应力分布情况以及主应力方向上骨盆单元的位移。结果:冲击载荷作用于单侧髂前上棘时,0~10ms主要的应力沿髂后上棘到髂前上棘分布,在冲击后期10ms以后,骶髂关节、髋臼和耻骨支都会产生较大的应力分布;作用于单侧髂骨正后方部位时,0~20ms主要的应力沿髂骨纵行传导,应力分布并没有在冲击峰值10ms时达到最大,而是从20ms之后,应力开始向骶髂关节、双侧耻骨支、坐骨支以及髋臼等部位传导并可见到明显的应力分布。结论:分析冲击载荷作用下骨盆各部位应力分布以及骨盆各个单元在应力作用下的位移变化,有助于临床上进行骨盆损伤内固定力点的选择以及进一步明确骨盆内在应力值分布。  相似文献   
50.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荣魁 《医学综述》2008,14(11):1663-1665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引起心肌本身的病变,包括病毒感染对心肌的损害、细胞免疫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等介导的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伤。这些变化损害心脏功能和结构,而危及生命。且近年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症状隐匿突然,加重了其危害性。本文就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