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60篇
  免费   7474篇
  国内免费   3903篇
耳鼻咽喉   765篇
儿科学   1648篇
妇产科学   1330篇
基础医学   9296篇
口腔科学   1819篇
临床医学   6535篇
内科学   7097篇
皮肤病学   1137篇
神经病学   3030篇
特种医学   3595篇
外国民族医学   64篇
外科学   8776篇
综合类   14034篇
现状与发展   24篇
预防医学   2015篇
眼科学   1048篇
药学   5982篇
  44篇
中国医学   2888篇
肿瘤学   16710篇
  2024年   147篇
  2023年   1123篇
  2022年   1937篇
  2021年   3395篇
  2020年   2824篇
  2019年   2402篇
  2018年   2300篇
  2017年   2725篇
  2016年   2995篇
  2015年   3294篇
  2014年   4684篇
  2013年   4941篇
  2012年   4442篇
  2011年   4839篇
  2010年   4000篇
  2009年   3916篇
  2008年   3957篇
  2007年   4216篇
  2006年   3808篇
  2005年   3357篇
  2004年   2952篇
  2003年   2509篇
  2002年   2275篇
  2001年   2016篇
  2000年   1654篇
  1999年   1501篇
  1998年   1310篇
  1997年   1203篇
  1996年   1054篇
  1995年   916篇
  1994年   791篇
  1993年   617篇
  1992年   502篇
  1991年   433篇
  1990年   335篇
  1989年   336篇
  1988年   296篇
  1987年   247篇
  1986年   192篇
  1985年   258篇
  1984年   229篇
  1983年   137篇
  1982年   193篇
  1981年   145篇
  1980年   112篇
  1979年   105篇
  1978年   73篇
  1977年   54篇
  1976年   46篇
  1975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葛宗良  夏育纯 《河北医学》2001,7(4):317-319
目的:通过对肺转移瘤基本X线改变的分析。提高对肺转移瘤的认识,为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方法:收集海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98年1月至2000年6月拍摄胸片的37例其原发癌瘤,经病理(18)、细胞学(3)CT、MRI、特殊造影检查(16)等确诊的肺转移瘤资料,对其肺部转移性美丽 灶的基本X线表现、原发癌肿来源、病理类型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肺转移瘤属肺内转移10例、相邻肺组织器官转移18例,不相邻肺组织器官转移9例,多见的基本X线表现有栗粒样阴影、小结节絮状阴影、大结节团块样阴影、园形或类园殂阴影和混合型,多种来源的癌肿肺部转移灶可表现有共同特征,而同一种原发病灶又可呈现多种类型的肺部转移灶,且转移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往往是混合型的X线表现。结论:肺转移瘤的表现为多源性、多样性和多变性。肺转移瘤病例还常伴有胸膜及肺间质改变。  相似文献   
992.
软组织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软组织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PNET)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为该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例pPNET组织常规处理,瑞氏-苏木素(HE)、过碘酸Schifff反应(PAS)、网织纤维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临床上大部分为青年人,四肢软组织肿块,生存期短,预后差,2年生存率为33%,5年生存率为0。组织学上小圆、卵圆或梭形瘤细胞被纤维组织分割成小叶,可有或无菊形团。PAS染色阴性,网染细胞间网状纤维少或无,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表达2个以上神经性标记。结论:软组织pPNET为一种高度恶性的神经上皮瘤,临床病理与骨外Ewing瘤、Askin瘤比较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总结84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瘤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16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瘤,其中84例(Ⅰ期57例,Ⅱ期14例,Ⅲ期13例)保留对侧卵巢及子宫,术后联合化疗。结果:全组5年生存率74.9%,65例存活,19例死亡,62例月经周期正常,2例闭经,13例已足月分娩14个孩子,孩子生长正常。结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瘤对化疗十分敏感。为幼女、少女、年轻的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4.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研究,观察类胡萝卜素和维甲酸对人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方法:用噻唑蓝(MTT)法观察维甲酸和类胡萝卜素对体外培养的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腺癌细胞MCF-7和雌激素受体阴性(ER-)乳腺癌细胞MDA-MB-435S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维甲酸和类胡萝卜素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表现出剂量、时间和结构效应以及细胞的特异性。其中β-胡萝卜素对ER+和ER-乳腺癌细胞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维甲酸和其他4种类胡萝卜素(玉米黄素、虾青素、角黄素、玉米黄素双棕榈酸酯)对ER+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ER-乳腺癌细胞。结论:β-胡萝卜素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机制不同于维甲酸和其他4种类胡萝卜素,也不需转化为维甲酸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TNF-α、IL-6在慢性乙肝不同阶段的作用及双利肝对于两种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55 例慢性乙肝患者在治疗前测定血清TNF-α、IL-6水平及肝功能.在一般保肝治疗基础上口服双利肝,在治疗前后测定血清TNF-α、IL-6水平及肝功能.结果随着肝功能损害加重,TNF-α、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经过双利肝治疗,患者转氨酶、胆红素、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IL-6水平略有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肝病程中,TNF-α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关,可作为病情轻重的判别指示.IL-6与肝脏损伤过程有关.双利肝可明显降低慢性乙肝患者TNF-α水平,有效地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996.
增殖核抗原和p53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p53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58例大肠癌手术标本PCNA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CNA阳性着色分布于细胞核内,癌组织PNCA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肠组织,且分化愈差PCNA阳性的癌细胞数量愈多。P53蛋白阳性占51=7%(30/58),但正常大肠组织均呈阴性反应,中,低分化大肠癌P53蛋白阳性率高于高分化的大肠癌,结论:PCNA阳性细胞数和P53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CNA阳性标志指数可作为判断大肠癌细胞增殖状态和估计预后的一个可靠参数。  相似文献   
997.
唐雄志  王世宣 《华夏医学》2001,14(3):273-274
目的;探讨未成熟畸胎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979年8月至1999年7月收治的49例卵巢未成熟畸胎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卵巢未成熟畸胎瘤患者30岁以下者占75.49%,临床分期I期26例,II期6例,III期13例,IV期4例,其中实行保守性手术的5年生存率较根治性手术5年生存率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49例中发生于单仙卵巢的占88.2%,其中左侧占53.6%,结论:卵巢未成熟畸台瘤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单侧尤其左侧卵巢好发,临床分期与预后有关,手术方式与生存率无必然规律,对年轻患者要求生育者,可考虑保行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发病机理中的意义。方法: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方法对鼻息肉组织76例和正常鼻腔粘膜组织32例进行定量测定,同时对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定量计数。结果:(1)鼻息肉上皮组织中PCNA阳性细胞表达数明显高于正常鼻腔粘膜(P<0.001),(2)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鼻息肉上皮细胞增殖相关(P<0.05)。结论:上皮细胞增殖活跃在鼻息肉发病机理中占重要地位,而嗜酸性粒细胞的多少与其上皮细胞增殖相关,说明嗜酸性粒细胞与鼻息肉发病过程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直肠癌的误诊原因,以降低其误诊率。方法收集121例直肠癌患的临床资料,统计其中26例误诊病例的误诊时间,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误诊26例(21.5%),误诊时间为1~24个月,误诊主要疾病为痢疾、痔等。结论要降低直肠癌误诊率,首先要提高对直肠癌的认识,强调出现下消化道症状时直肠指诊应列为必检程序。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分析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本院1992-2000年间收治的225例绝经后阴道出血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血性分泌物及接触性出血;其中良性病变12例(54.2%),子宫内膜功能性变化45例(20.0%),恶性肿瘤26例(11.6%)。随着年龄的增大,绝经时间延长,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增大。结论 绝经后阴道出血病因复杂,多样,临床应根据病理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其它辅助检查进行综合诊断,尤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