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16篇
  免费   1107篇
  国内免费   268篇
耳鼻咽喉   263篇
儿科学   157篇
妇产科学   298篇
基础医学   1234篇
口腔科学   205篇
临床医学   894篇
内科学   804篇
皮肤病学   307篇
神经病学   69篇
特种医学   5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篇
外科学   2838篇
综合类   1373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202篇
眼科学   27篇
药学   427篇
  7篇
中国医学   63篇
肿瘤学   328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303篇
  2021年   528篇
  2020年   496篇
  2019年   482篇
  2018年   453篇
  2017年   435篇
  2016年   464篇
  2015年   466篇
  2014年   727篇
  2013年   674篇
  2012年   625篇
  2011年   758篇
  2010年   589篇
  2009年   600篇
  2008年   638篇
  2007年   662篇
  2006年   563篇
  2005年   484篇
  2004年   432篇
  2003年   376篇
  2002年   308篇
  2001年   238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66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80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11篇
  197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5 毫秒
991.
孟亚新 《中国医药指南》2012,(26):43+45-43,45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腹膜后肿大后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声像图特征与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48例(95枚)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在行组织活检前应用彩超观察内部回声,血流特点,大小及其形态特征,多普勒测值(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改变)结果良性肿大淋巴结多呈椭圆形,内部回声尚均质,但结核性肿大淋巴结内见钙化强回声及液化,并破溃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团,界限不清,血流为零星,阻力指数在0.42~0.55,为低阻力型;恶性肿大淋巴结多呈类圆形及圆形,内部回声不均匀、稍低,边界欠规则,血流极其丰富,有者达包膜下,呈树枝状分布,走形迂曲,阻力指数0.59~0.79,为高阻力型。结论通过对淋巴结超声测值即大小及形态特征,结合内部回声,与周围组织关系,血流分布情况,阻力指数等改变,对淋巴结良恶性鉴别具有使用价值,可作为肿大淋巴结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并为进一步穿刺活检及超声造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2.
主要介绍了Honeywell工业无线技术在某地化工装置中的应用。该项目采用无线变送器实时采集装卸码头现场1点停泵信号,1路RS 485信号、3点压力信号,以确保装置的正常运行。从工程设计的角度详细阐述了无线技术方案的配置,无线技术方案的优势及技术讨论,并进一步探讨了多功能节点、无线仪表的设计、选址、安装等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93.
刘倩  吴小翎  罗红春 《重庆医学》2012,41(13):1262-1264,1244
目的观察人类胃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微血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92例胃癌组织及21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MP-2蛋白的表达水平,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以检测微血管密度(MVD),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标记淋巴管内皮细胞以检测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 92例胃腺癌组织标本中,MMP-2、VEGF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5%(75/92)、75.0%(69/92);MVD值为(47.29±7.6)个/视野。21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MP-2、VEGFR-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8%(5/21)、33.3%(7/21);MVD值为(18.33±8.4)个/视野。结论 MMP-2与胃癌微血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联合检测MMP-2、MVD及VEGFR-3的表达对评价胃癌病理特征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MSCT3D戍像诊断颈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8例颈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MSCT3D戍像的cT表现及其临床特征。结果MScT3D戍像对诊断转移性颈部恶性淋巴结增大有较高的敏感性(95.45%)和特异性(85.7%):颈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与其原发灶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MscT3D成像可作为诊断颈部恶性肿瘤侵犯颈淋巴结的一项重要的检查方法,MscT能较好地显示颈淋巴结转移的引流特征与影像特征,两者问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对新西兰大白兔炎性和转移性腘窝淋巴结模型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质量定性和定量评价,选择合适的成像参数即b值。方法分别建立炎性和转移性淋巴结新西兰大白兔动物模型12只,分别选择b值=300、600、900对两组进行弥散加权成像,计算信噪比,进行非参Kruskal-WallisH检验。所有淋巴结经病理证实。结果肿瘤组当b=300、600、900三组的平均秩次分别为54.00、29.67、25.83,χ2值(即H值)为25.574,p=0.000,可认为三组信噪比(SNR)有差异。炎症组当b=300、600、900三组的平均秩次分别为54.13、37.04、18.33,χ2值(即H值)为35.574,p<0.05SNR有差异。结论选择合适的扩散梯度系数能够得到较佳的信号对比度,同时也能较准确地区分炎性和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996.
目的介绍单孔腹腔镜经腹膜外入路后腹膜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方法和随访结果。方法 2010年9月~2011年6月,对3名非精原细胞瘤睾丸肿瘤患者行右侧睾丸切除术,术前甲胎蛋白(AFP)明显升高。术后3周左右行单孔腹腔镜后腹膜淋巴结清扫术。采用右下腹腹直肌旁纵行3 cm切口,置入"2环1套法"自制开口器建立单孔腹腔镜通道。手术步骤及清扫范围同开放保留神经的后腹膜淋巴结清扫术(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dissection,RPLND)手术范围。结果手术时间为180~270 min(平均240 min)。术中失血量为20~100 ml(平均50 ml),无需输血。未中转开放手术或增加工作通道。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病理检查结果除首例患者右髂外静脉周围淋巴结阳性,余切除的淋巴结均为阴性。首例患者已完成1年随访,后2例患者也规律随访,AFP降至正常,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患者对切口美容效果表示"满意"。结论单孔腹腔镜后腹膜淋巴结清扫术是安全、可行的。经腹直肌旁腹膜外人路是理想的手术入路,美容效果较好。随访1年显示肿瘤控制效果及性功能保留好。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及血清中骨桥蛋白(OPN)表达水平,分析其用于乳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45例乳腺癌病灶及其癌旁组织的OPN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ELISA检测乳腺癌(45例)、乳腺良性肿瘤(19例)以及正常体检女性(26例)血清中的OPN的水平,同时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CA153的浓度,ROC曲线分析OPN、CA153以及二者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结果 45例乳腺癌病灶和相应的癌旁组织中OPN mRNA阳性表达率为分别77.78%(35/45)和37.78%(17/45),乳腺癌组OPN mRNA表达量(1.51±0.16)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12±0.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PN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灶钙化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均具有相关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和乳腺良性肿瘤组比较,乳腺癌血清中的OPN含量显著升高;Ⅲ期+Ⅳ期血清OPN浓度显著高于Ⅰ期+Ⅱ期(P<0.05);转移组的OPN含量明显高于未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中的OPN浓度与组织中OPN mRNA表达水平显著相关(r=0.653,t=4.91,P<0.05);OPN、CA153及二者联合检测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3.3%、60.0%和95.6%,特异性分别为82.2%、91.1%和66.7%。结论 OPN在乳腺癌病灶组织中高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病灶钙化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中OPN浓度与组织mRNA表达显著相关,可能是来源于组织中的骨桥蛋白的分泌;血清OPN可以作为乳腺癌转移诊断的辅助指标,联合CA153检测诊断性能明显优于单独检测,可明显提高灵敏度,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8.
In a previous study, the predictive capacity of a modified local lymph node assay (LLNA) based on cell counts, the LNCC, was demonstrated to be closely similar to that of the original assay. In addition, a range of substances, including some technical/commercial materials and a range of agrochemical formulations (n = 180) have also been assessed in both methods in parallel. The results in the LNCC and LLNA we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86% yielding an identical classification outcome. Discordant results were associated with borderline data and were evenly distributed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Potency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each method also demonstrated good consistency (n = 101), with 93% of predictions being close. Skin irritation was observed only infrequently and was most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results; it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discordant results. Where different vehicles were used with the same test material, the effect on sensitizing activity was modest, consistent with historical data. Analysis of positive control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LNCC and LLNA displayed similar levels of biological variation. When take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eviously published results on LLNA Performance Standard chemical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NCC provides a viable non‐radioactive alternative to the LLNA for the assessment of substances, including potency predictions, as well as for the evaluation of preparations.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9.
胡丰良  金鑫  孙锋  陈丹  赵文韬 《中国医药》2012,7(10):1257-1258
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使用亚甲蓝溶液注入肠系膜下动脉对T2期的直肠癌标本淋巴结的检出情况.方法 对2004年12月至2011年6月间43例T2期直肠癌患者术后标本进行研究分析,其中2004年12月至2008年8月间,采取常规方法即肉眼加触摸对标本获取淋巴结(常规方法组,23例);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采取术中肠系膜下动脉注射亚甲蓝溶液配合常规方法获取淋巴结(亚甲蓝注射组,20例).比较2组的淋巴结检出情况及阳性淋巴结检出情况.结果 亚甲蓝注射组共检出淋巴结484枚,平均淋巴结检出数为(24±14)枚;常规方法组检出淋巴结总数为214枚,平均淋巴结检出数为(9±5)枚,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甲蓝注射组共检出直径<5 mm的淋巴结228枚,平均淋巴结检出数为(1l.4±6.4)枚;常规方法共检出直径<5 mm淋巴结60枚,平均淋巴结检出数为(3.0±1.4)枚,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甲蓝注射组共检出22枚阳性淋巴结,平均检出数为(1.1±1.0)枚;常规方法组共检出16枚阳性淋巴结,平均检出数为(0.7±0.6)枚,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T2期直肠癌患者实施根治术时采用肠系膜下动脉注射亚甲蓝溶液可以明显提高淋巴结检出数目,从而可能提高术后分期的准确性,为术后的辅助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采用美蓝在乳晕下注射与肿瘤周围注射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65例临床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术前33例患者于乳晕下注射美蓝,另32例患者于肿瘤周围注射美蓝,两组术中寻找蓝染的淋巴结或蓝染淋巴管指向的淋巴结,行手术解剖出SLN,所取SLN单独送病检,相应腋窝行淋巴结清扫并常规病检.结果 33例乳晕下注射发现SLN者31例,每例SLN平均数目为(1.9±0.9)枚,检出率为93.9%,SLN病检结果预测淋巴结的准确率为96.8%,假阴性1例,假阴性率为6.2%,32例肿瘤周围注射法的患者中发现SLN者27例,每例SLN平均为(1.7±0.7)枚,检出率为84.4%,SLN病检结果预测淋巴结的准确率为92.6%,2例假阴性,假阴性率为11.1%.结论 单用美蓝可以定位乳腺癌SLN能并准确反映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同时乳晕下注射法比肿瘤周围注射法确定SLN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